小时候孩子叫我妈妈,怎么长大就叫妈?

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人还是婴儿时,因为大脑对语言的组织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很浅,所以常常会把刚刚认识的所有词都重叠的念。比如"猫猫""凳凳""杯杯"。孩子们学起来,识别记忆起来都比较容易。大人们也觉得很是可爱,帮孩子这样表达的时候,无意识也拉近了彼此距离,好像自己是他同龄的好朋友。

小时候孩子叫我妈妈,怎么长大就叫妈?

可是,当我们成年以后,语言能力趋近完善,却仍然会在亲密关系中使用这样的方式,来拉近彼此距离。比如恋爱中,很多男性就喜欢叫女生"宝宝","荣儿",或把名字最后一个字重叠叫,"甜甜""婷婷"。儿语化的称呼能唤醒成人最初在妈妈那里得到的幸福满足体验,促进现实关系的加深。

儿童学习语言时,每个语言的发展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从出生到3个月是咕咕发音阶段,4-6个月是咿呀学语阶段,再往后就是不断学会把词组合起来。家长在孩子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要知道会说话的孩子10%的语言是从对家长的语言模仿中学会的。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有三个原则,一个是学习规则,语言是由一定的组合规则形成的,在规则中才能构建出正确的语言体系。

小时候孩子叫我妈妈,怎么长大就叫妈?

另一方面,在语言发展的每个阶段,对语言的理解发展先于语言的表达。在你还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意思时,就已经知道妈妈指代了什么,也明白自己发出"妈妈"这个词的声音时,周围人会有什么反应。还有一个就是语言的发展是取决于并且相对平行于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毕竟孩子也会长大, 也会上学,也会在58同城开始找工作。

小时候孩子叫我妈妈,怎么长大就叫妈?

再来看看"妈妈"这个词,首先是在咿呀学语阶段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词汇,孩子发出"妈妈"的语言信号时,是为了获取某些利益,比如吃奶、拥抱、玩耍等等。在孩子的认识中这个人就是"妈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逐渐成熟,也明白了这个人可以用"妈"一个字就代替了意思。所以,在一些成年后的人中,使用单个词来代表成为了习惯,因为成年后继续使用叠词,就像出现了返祖现象一样。

在不明白词语背后意思时,通过模仿学习,在清晰了词语意识后采用最简洁的表达方式,是人进步的表现。

小时候孩子叫我妈妈,怎么长大就叫妈?

为什么对妈妈的称呼却简化成一个字了呢?难道成年了和妈妈就不再亲呢了吗?当然不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排他的,只有你和我。而健康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走向成熟时,是必然面对分离的。看似这样一个称呼的下意识转变,正好向妈妈宣告:"我,长大了。虽然我还是爱着你,妈妈,但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你了。"

一个字的简洁有力,不再是小时候蹒跚学步需要搀扶时的呼唤。而是用自己的脚掌,丈量人生的铿锵之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