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不玩衆籌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這年頭,不玩眾籌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東西開始融入進來,眾籌就是其中一個。

眾籌起源於美國,最早的眾籌網站叫Kickstarter,該網站通過搭建網絡平臺面對公眾籌資,讓有創造力的人可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金,以便使他們的夢想有可能實現。在上線之初,便備受追捧。資料顯示,截止到2013年年中,Kickstarter已累計融資將近6億美元,發佈了10萬多個創意,總共吸引了300多萬名支持者。這種模式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的融資模式, 每一位普通人都可以通過該種眾籌模式獲得從事某項創作或活動的資金,無論身份、地位、職業、年齡、性別,只要有想法、有創造能力都可以發起項目。這使得融資的來源者不再侷限於風投等機構,而可來源於大眾。在第三方支付、P2P之後,眾籌作為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也開始在國內興起。

2011年初,“點名時間”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家眾籌網站。從這時起,眾籌模式落地中國。落地之初,眾籌模式的應用主要來自於一些創意工作者,譬如音樂家或藝術家品,他們會向粉絲籌資,粉絲則自願向自己鍾愛的藝術家無償提供資金。但是隨著影響力的擴散及項目的不斷成功,眾籌項目的範圍也從最初帶有慈善性質的募捐向多領域、商業化擴展。此後,國內眾籌網站快速興起,包括天使匯、大家投、追夢網、中國夢網、覺Jue.so等網站。那麼,眾籌是什麼?為什麼互聯網大佬們都如此看重呢?用大白話來說就是:“

眾人籌一筆錢,聯合起來折騰點事兒。”這句話也揭示出眾籌的一個重要特質:把項目解放出來,通過網絡平臺,直接接觸資本。

眾籌,翻譯自crowdfunding一詞,即大眾籌資或者群眾籌資,是指用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由發起人、跟投人、平臺構成,《牛津詞典》將其界定為“通過互聯網向眾人籌集小額資金為某個項目或企業融資的做法”。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14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將眾籌融資界定為“通過網絡平臺為項目發起人籌集從事某項創業或活動的小額資金,並由項目發起人向投資人提供一定回報的融資模式”。眾籌網CEO孫宏生指出:“眾籌是一個舶來語,英文是大眾集資。這種集資方式和傳統方式不同,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做集資。眾籌是籌錢,眾包是籌資源。一句話理解眾籌,小錢辦大事。

眾籌利用互聯網特性,使瀏覽該網站的所有人群,均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生活需求對這些項目進行贊助、支持和投資。單人的投資額很小,經過大量用戶的彙集,總投資額卻可能很可觀,從而能夠積沙成塔,幫助急需資金的個人或組織迅速獲得低成本的資金來源。相對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人人都是天使投資人,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以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

眾籌的發起人和平臺不能夠以股權、債權或者資金作為對支持者的回報,回報的內容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服務或者媒體內容,如音頻、視頻等。支持者對眾籌的支持實際是一種購買,而非投資。籌資項目在發起人預設的時間內達到或者超過目標金額才算成功,如果不成功,資金將會返還給支持者。而發起人為了吸引更多人關注和支持,必須先將自己的創意達到可展示的程度,才能通過平臺的審核,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以獲得資金支持。這充分體現了發起人的創意能力,開啟了新一輪的頭腦風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