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寒潮

什么是寒潮

寒潮定義

【寒潮】(coldwave)是極地或寒帶的冷空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東亞地區的寒潮特別強烈。

定義1:冬半年引起大範圍強烈降溫、大風天氣,常伴有雨、雪的大規模冷空氣活動,使氣溫在24小時內迅速下降達8℃以上的天氣過程。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天氣學(二級學科)

定義2:冬半年大規模冷空氣活動,常引起大範圍強烈降溫、大風,常伴有雨、雪的天氣。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3:冬半年引起大範圍強烈降溫、大風天氣,常伴有雨雪的大規模冷空氣活動。所屬學科: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氣象學(三級學科)

定義4:冬半年自極地或寒帶向較低緯度侵襲的強烈冷空氣活動。所屬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定義5:冬半年引起大範圍強烈降溫、大風天氣,常伴有雨、雪的大規模冷空氣活動。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氣候資源學(二級學科)

寒潮概述

寒潮是指冬半年引起大範圍強烈降溫、大風天氣,常伴有雨、雪的大規模冷空氣活動,使氣溫在24小時內迅速下降達8℃以上的天氣,且最低氣溫在4℃以下,陸地上伴有5-7級大風,海洋上伴有6--8級大風,就可諷為寒潮發生。還會引起大範圍強烈降溫、大風天氣,常伴有雨、雪的大規模冷空氣活動。

位於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地方,一年到頭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光線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地表面的溫度變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由於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溫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湧澎湃地向我國襲來,這就是寒潮。每一次寒潮爆發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爆發。

寒潮爆發類型與源地

寒潮爆發的先決條件是在高緯度有冰洋氣團或極地氣團的形成;其觸發的天氣形勢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即,(1)小槽發展型;(2)低槽東移型,(3)橫槽轉豎型,(4)緯向環流型;(5)低槽旋轉型。

冷空氣的源地主要有三個:①新地島以西洋麵上。②新地島以東洋麵上。③冰島以南洋麵上。以上三個源地的冷空氣經過西伯利亞中部會進一步加強。

入侵中國的寒潮主要有4條路徑:

(1)西路:從西伯利亞西部進入中國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

(2)中路:從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進入中國後,經河套地區和華中南下;

(3)從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東部進入我國東北地區,經華北地區南下;

(4)東路加西路: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南下,兩股冷空氣常在黃土高原東側,黃河、長江之間匯合,匯合時造成大範圍的雨雪天氣,接著兩股冷空氣合併南下,出現大風和明顯降溫。

受寒潮影響,常大風陡起、氣壓猛升、氣溫驟降、溼度銳減,還常伴有風沙、降水、吹雪、雷暴以及霜凍、結冰等天氣。

寒潮發生

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南下,造成沿途大範圍的劇烈降溫、大風和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過程達到一定強度標準的稱為寒潮。寒潮是一種大範圍的天氣過程,在全國各地都有可能發生,可以引發霜凍、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

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往往引發多種嚴重的氣象災害。由於寒潮出現的地區和季節不同,其強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帶來的災害性天氣對工農業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通常都很大,對農業、牧業、交通、電力、甚至人們的健康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寒潮天氣的影響廣泛,造成的災害也比較嚴重和多樣化,有些災害是寒潮天氣直接造成的結果,如風災、霜凍害、寒害、道路結冰和積雪等,有些是間接引發的,如低溫冷害、空氣質量下降等。

寒潮標準

寒潮在氣象學上有嚴格的定義和標準,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寒潮標準是不一樣的。我國2006年規定,凡一次冷空氣侵入後,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大於或等於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大於或等於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大於或等於12℃,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氣稱為寒潮。

而美國天氣頻道則規定,美國至少有15個州的氣溫低於正常值,其中至少有5個州溫度比正常值低15°C,並至少持續兩天的冷空氣爆發稱為寒潮。

寒潮成因

寒潮導致的風雪在北極地區由於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範圍擴大,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範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中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是氣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那裡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影響中國的寒潮就是從那些地方形成的。

位於高緯度的北極地區和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一帶地方,一年到頭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光線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地表面的溫度變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70℃。1月份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由於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溫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湧澎湃地向中國襲來,這就是寒潮。每一次寒潮爆發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爆發。

寒潮特點

寒潮爆發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表現為大風少雪,極易引發沙塵暴天氣。在內蒙古草原則為大風、吹雪和低溫天氣。在華北、黃淮地區,寒潮襲來常常風雪交加。在東北表現為更猛烈的大風、大雪,降雪量為全國之冠。在江南常伴隨著寒風苦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