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象棋國手你知道幾個,棋藝水平比自己如何,精品名局回顧!

觀看精品視頻,到以上專欄訂閱,有何需求可以私信或留言

接上一篇文章:

6、北京名將:謝小然

謝小然,河北武清縣人,1913年出生。身材偉岸豐碩,臉形圓滿和藹。謝性格寬厚樂觀,但辦事頂真嚴謹。1929年進北平求學,就讀於私立民間大學專門都預科,一年後拿到文憑。續學法律本科,因病及經濟窘迫,未完成學業。據說,謝曾當過小學教師,因為工作難找,而走上以棋為生的道路。

幼年時,謝就喜愛象棋,其水平在鄉間就已不俗。到北京後常去天橋“孫記”、“存記”棋攤下棋。一段時間後,周圍關係漸漸熟悉,經人介紹去天橋啟新棋社和聚賢棋社下棋。在練棋階段,謝就存心爭雄棋壇,為此,他沒有找張德魁、趙鬆寬、徐詞海等弈讓子、讓先棋(怕今後留下話柄),而是和二路棋手對弈爭勝。由於練棋路子正確,進步又快,一段時間後,分別擊敗京城的二流棋手,促使他向一流高手挑戰。

當時北京一流高手的排名是:張德魁、那健庭、趙鬆寬。謝選擇趙鬆寬為近期挑戰目標,並打聽到趙在花市火神廟茶社落腳。

一個星期天早上,謝來到火神廟茶社,因久等未見趙來,就和綽號“油渣李”(大二路棋手)對弈起來,不料竟連負四局。這使謝看到差距,繼續打譜和練棋。約半年後,謝恢復了信心,再找趙鬆寬挑戰,言明分先四局,每局彩金五元。不料連輸三局,第四局也呈輸勢,但趙放了一馬以和棋收評。又經過一段時間,謝自感棋力已有長進,再次向趙挑戰,地點在東安市場德昌棋社,同樣每局掛彩五元。第一局謝先,至中局時形勢已大好,謝叫了四十個鍋貼、一碗辣湯,一口氣吃完;而趙鬆寬由於劣勢,要的四個大包子、一碗湯卻紋絲未動。第一局趙負。第二局弈至中局,時間已近傍晚,輪到謝走,此時趙鬆寬已十分難堪,因為如謝走馬5進6,趙即失子,將以連輸兩局結束今天的棋事。此時正好那健庭踱步進來,看到棋盤上的形勢和趙鬆寬的窘態,正為趙捏把汗時,不料謝走了一步馬五進七去兵,結果成和。這個結局十分意外,散場離去時,那健庭問謝小然何以不馬5進6,謝才說出了前些時曾被趙放和一盤的經歷。之後,趙鬆寬看到了謝小然棋藝增長的勢頭,又感激謝放和一盤而產生友誼,從此他們不再賭彩鬥棋。

謝小然成名後,曾和東北名手趙文宣對弈過三局,皆和。和另一東北名手胡震洲對弈共兩次,第一次由趙德宣助彩,謝稍上風,第二次事隔一年多,恰成平手,這兩戰使雙方都感到對手功力深厚,技藝精湛。謝在對天津田玉書的多局對弈中,小勝一局。在和瀋陽徐詞海、唐山楊茂榮及後來成長的北京棋手全海龍對弈中,總的也是多勝少負,略略佔優。所以,在三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的十多年時間中,謝小然的棋名已稍超張、那。

1952年,同為京華棋壇一流高手的謝、張再次懸彩作公開賽。不料謝竟連負兩局。因家事不順加上身體不適,故有此慘敗,這使謝一下子在北京難以安生,於是,萌發了去上海闖蕩的想法。

1952年8月上旬,謝小然飄然南下,往上海下表演棋為生。這是一種很嚴酷的生活,弈勝了對手,知名度會越高,請表演的會越多;如果弈敗,情況就相反。作為北方的名棋手,謝小然有充分的信心。由於經濟不佳,謝在上海火車站下車時還剩四角錢,住旅館都不夠,只好借居在一家成衣鋪的櫃檯宿夜,這就是職業棋人的生活!由於睡眠和休息不好,首戰上海何順安失利。這個情況讓棋人馮錦諸知道後,主動請謝至自己家,讓他好好休息。謝小然的第二場表演是對剛到上海訪問的華南第一高手楊官璘。由滬青棋社屠景明主持賽務,在八仙橋青年會大禮堂對弈,謝以一勝一負二和打平。楊曾經打遍上海“無敵手”,於是謝的聲名大振。接著謝又和當時的華東第一手董文淵弈戰,時間為九月中旬,比賽共三局,謝以一勝一負一和結束。於是,謝的名聲進一步得到鞏固,自此有了“南楊北謝”之說。

此次上海征戰,不僅得了名,還得了利。因為上海的表演賽,每場有12元的對局費,而且謝對董的表演賽,採取每張門票提取一角的辦法,收入可觀,大大改善了經濟處境。

謝小然還和華東名手屠景明對弈一局成和,和“華東三虎”之一朱劍秋對弈一局勝,和“象棋總司令”謝俠遜對弈一局明和實勝,戰績大佳。謝訪滬回京後,有些戰績也值得一記:1953年夏,華南名棋手陳松順單騎入京師弈遊,連勝侯玉山、張德魁之後,和謝小然對弈一局,以和棋結束。1959年6月6日,和全國亞軍王嘉良弈了一局表演棋,謝妙用“玉屠金鼎”,從帥後面繞過一馬而獲勝。 (國手,棋藝精妙)

老一輩象棋國手你知道幾個,棋藝水平比自己如何,精品名局回顧!

7、華北三傑:田玉書

民國時期的北方棋壇,田玉書以其綿密細緻的著法,受到普遍稱讚,被譽為“華北三傑”之一(和胡震洲、趙文宣並稱)。可惜因為田在舊社會時染有結核,沒有得到應有的治療,又因當時抗生素和抗結核藥尚未誕生,於是,田在咯血、咳嗽中一邊弈棋一邊走向終生。

田玉書,山東武城人,約1914年出生於天津,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田自幼愛弈,曾得到天津老名手龐蕩庭的指點,棋藝成長很快。20歲左右時,在天津青年會舉辦的一次全市象棋比賽中奪魁,自此稱雄津門,和老名手龐藹庭、呂錦波及錢夢吾等並稱。田的棋風綿密細膩,行棋輕靈且多變,善於解拆,用馬方面功夫較深,素有“鐵腿屏風馬”之稱。

1936年時,天津青年會舉辦全市象棋比賽,棋鋒正健的田玉書力挫群雄,奪得冠軍,威震天津。同年,北京名手那健庭、侯玉山、謝小然等弈訪天津,在戰勝了老名手龐藹庭、呂錦波、錢夢吾等人後,卻被田玉書擊敗(田小負謝一局)。田、那初戰在錢夢吾家中,田勝。後又由天津《東亞日報》主持,田、那舉行四局公開賽,結果田勝二局,和一局,另一局為“捉一不捉二”而鬧成僵局,算作和棋,而按現行規則應作田勝。從這可看出田的棋力了。

稍後,田挾戰勝北京名手的餘威,進北京弈訪,戰勝除謝小然之外的眾多棋手,包括連勝張德魁六局,勝楊茂榮、徐詞海、趙鬆寬等人多局。向謝小然先生挑戰時,謝沒有應戰。

1937年,東北、華北舉行區際象棋大賽,田代表華北參賽,在比賽中殺法鋒利,戰勝那健庭、侯玉山、謝小然等名手,最後奪得亞軍,和大連胡震洲、錦州趙文宣並稱“東北三傑”,其時田只25歲。

田的棋名在全國傳揚後,受到江南棋界的重視。1938年,田應山東棋聖邵次明及朱瑞書等人的邀請,赴青島參加比賽,勝了華東名手陳天才、連學正、邵次明,還戰勝了瀋陽徐詞海、北京候玉山等,為天津棋界爭得了榮譽。當勝利歸來時,天津棋界一百多棋友到車站迎接,田感動得熱淚盈眶,發誓要練好棋藝,報答天津棋友的厚望。

由於田玉書苦心於棋藝的研究,對於身體健康不夠注意,在感染上肺結核後,治療不及時,故因身體原因不少比賽不能參加。如1941年的華北、東北象棋區際大賽,田玉書因咯血及頻頻咳嗽而放棄比賽。當比賽結束後,田知道東北的兩大名手——胡震洲和趙文宣要路過天津,就千方百計要錢夢吾留住兩人,以角逐數局。在這之前,田曾小負胡一局,而小勝趙一局,為此當胡、趙在天津小停時,田想和胡弈,而趙想和田弈。因為只能下一場,只好採取抽籤之法,結果趙文宣抽得弈籤。在兩人對弈中,田的棋局形勢一直很好,發展下去有勝或和的可能,不料有步棋田下錯了,形勢發生逆轉,變成趙文宣有勝有和的局勢。田玉書苦思很久,仍無良策。由於不斷思 考,突然口吐鮮血,使棋未能終局。更為不幸的是,自此田一病不起,於次年逝世,年僅30歲左右。

在殘局方面 他也有十分精深的研究。田在 長期棋戰中,積累了許多殘局 的資料,寫成《蘊秀齋象棋 譜》一書,其中搜集各種局譜 共一百零三局,後又由上海楊 明忠補上田作的二十一局,共 一百二十四局,分四卷。1977 年經朱炳文精心校正,刪去了 類同的局,由秦淮地區體委油印出版。(棋藝又當如何)

老一輩象棋國手你知道幾個,棋藝水平比自己如何,精品名局回顧!

8、北京名將:張德魁

張德魁,自幼聰慧異常,且喜強好勝。14歲始涉足棋壇,因刻苦鑽研,雖習弈稍晚,進步仍快。未過兩年,即可與崇文門外的一些棋手分庭抗禮,並擊敗過樑子芳、趙永德等老輩名手。張德魁17歲時,曾向晚清著名棋手、朝陽地區棋藝最高者祥二爺挑戰。祥二爺起初不願與其對弈,恐有失身份,但後來經過棋藝愛好者的撮合,也就放下了架子。張德魁不負眾望,以1勝1和挫敗了這位相貌鶴髮童顏的棋界“佛爺”般人物。從此以後,聲名鵲起。

當時北平第一高手當推青年棋手孟文軒,一些老輩名手如祥二爺、張耀亭均對孟稱讚不絕,但是張德魁血氣方剛,不服年長自己4歲的孟文軒,並放言要與孟決一勝負。孟文軒也絕非服軟之輩,答應與張掛彩交手。1915年至1925年的10年之間,二人為角逐“北平第一”而戰事不休。直至1925年孟文軒辭世,張德魁和北平另一名手那健庭終於成為北平棋壇的第一、二高手。

1929年,江南名家、有“常勝將軍”之稱的萬啟有挾技訪問北平。《新晨報》是這樣報道的:“25日,南京名棋手萬啟有君與那健庭君激戰三局,結果未分勝負。26日改由張德魁君應戰,激戰四局,第一局萬先勝,第二、三局均和,第四局張先勝,結果仍未分勝負。”“自本報刊出棋賽消息後,棋迷大為振奮,觀眾如蜂屯蟻聚,車水馬龍,天橋一帶交通為之堵塞。由於觀眾奇多,異常擁擠,德興居的大玻璃被擠碎數塊,云云。”

連續的平局似乎更吊起了棋界人士的胃口,為一決勝負,王府井大街的圍棋研究社賞懸大小銀盃各一座,特邀萬啟有、張德魁、那健庭等四人進行循環賽,比賽於9月28日和 29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大雨傾盆,但觀眾絲毫不減。比賽結果張德魁、那健庭各勝三局、萬啟有勝二局。閉幕宴會上,圍棋研究社社長崔雲趾、劉棣懷宣佈:“張德魁、那健庭並列第一,共捧大銀盃;萬啟有第二,獲小銀盃。”

萬啟有北平之戰塵埃未落,張德魁與那健庭又開始了“京中第一高手”的名分之爭。其中1935年夏,由富商傅德震贊助,於勸業場三樓飲春園棋茶社舉行的二人十局賽最令人矚目。一番激戰後,雙方平分秋色,各獲刻有“象棋第一名”的銀盾一座。

1930年冬,張德魁參加五省名手選拔賽”,以準備出席“華東、華北區際對抗賽”。在趙文宣、那健庭、徐詞海、龐藹庭、呂錦波等名手的圍追堵截中,張德魁脫穎而出(另一名額為趙文宣),獲華北隊的代表資格。其時,張德魁之母正臥病在床,但他仍能做到面對紋秤專心致志,委實不易。

1935年,張德魁獲北平市冠軍,此賽共有趙文宣、那健庭、徐詞海、趙鬆寬、侯玉山、孫劍秋等名家加盟。再到後來,他又在1941年的“華東、東北區際賽”上,獲得冠軍,這,這些成績都足以證明他是北方棋壇的一員大將。

張德魁棋風棋品甚佳,臨局時正襟危坐,目不斜視,不苟言笑,他落子輕持輕放,頗具修養。但遺憾的是,在解放前的那段歲月裡,弈棋終難維持生計,張德魁也不得不迫於無奈,賣過芝麻、為人寫過春聯、拉過黃包車,真如“販夫走卒”。

老一輩象棋國手你知道幾個,棋藝水平比自己如何,精品名局回顧!

9、無敵中炮:林弈仙

林弈仙,原名銀貴、艮貴,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於江南水鄉的永嘉縣。父林明良,以制傘為生,業餘愛好弈棋,是永嘉的好手。晚清時,人們的精神生活比較單調,弈象棋是人們普遍的喜愛,特別是一般勞動人民,常把弈象棋作為主要文化生活。大約自四五歲起,銀貴就開始由父親教棋,到了6歲左右,基本能上陣對弈。由於林明良是當地高手,常有些象棋愛好者找上門來要求對弈,又由於來者較多,其父有時有意要銀貴代他上陣,殊不料小銀貴聰明異常,有時竟能殺敗來訪者。約10歲左右時,小銀貴即達到當地一般棋手的水平。

晚清時期,鷗江流域的諸多城鎮中,以渴州的棋藝水平為最高,當地有個名叫陳笙的高手,曾轉戰過福建、上海、四川等地,鮮逢敵手,棋聲遠播。陳笙42歲時,在溫州小南門外擺設象棋擂臺,聲稱三局能攻下他的擂臺者,將結為好友,並贈以珍貴棋書。銀貴12歲時,棋藝已大有進步,其父為了讓他鍛鍊,帶他到溫州攻擂,在陳笙讓子的情況下,以五勝告捷,被陳笙收為“弟子”。

經陳師指點,小銀貴的棋藝有了長足進步,大約到15歲時,小銀貴已稱雄於溫州、永嘉等地,有人稱之為“棋國仙童”。林在研習象棋的同時,亦從父學習制傘手藝並以此為業。為了爭雄棋國,弈遊各地,在其父支持下,銀貴於17歲時挾技遠遊金華。麗水、杭州等地。臨行前,根據他棄棋常有“仙著”,改名為弈仙,從此,林弈仙離開家鄉,過起飄飄欲仙的棋人生活。當林弈仙遊到杭州時,一面以制傘修傘為業,另方面也找當地的好手弈棋。其時,還是光緒中期,杭州城裡的市面,以城隍山、清河坊、鬧市口等處最為熱鬧,著名的弈棋處為“三雅園”茶樓,那裡會聚著許多漢族和滿族弈棋好手。在那裡他和關鬍子、尚天生等好手對弈都取得勝績。

在舊時代,棋書的流行主要靠手抄,對《橘中秘》、《梅花譜》等書,棋手們十分珍惜,加上棋手的鑽研,就會如虎添翼。對於林弈仙來說,更是如此。林弈仙師承陳笙,陳是個猛攻型棋手,有“中炮大王”之稱,這深刻影響林的弈棋風格。林得到陳師所贈《橘中秘》和《梅花譜》後,主研《橘》譜的當頭炮,承襲乃師先發制人、以攻殺為主的棋路。林同時研究《梅花譜》中的“屏風馬”,在研究開局攻殺時不忘研究中、殘局功夫,使自己的棋藝既有特色又較全面。

1915年,林弈仙弈遊閩、魯、江、浙等省後來到上海,在凌雲閣茶樓首戰上海名棋手勵志英,約定分先十局。林先行的五局,盤盤以中炮直、橫車開局,攻勢凌厲,兇悍異常,都取得大優勢或勝局;後手的五局,也大多應順手炮,最後以五勝三和二負的優勢擊敗勵志英。在上海一炮打響,受到富商張澹如的青睞,並請他擺設象棋擂臺。由於獎金較高,吸引了許多名棋手,但都沒有動搖林的擂臺。稍後,“淮揚三傑”之一王浩然來上海弈遊,聞訊攻林之擂,由於守擂均後走,中炮的優勢難以發揮,林曾一度落後,後在分先對弈中才挽回失局,保持均衡。據《無敵中炮展雄風》一文稱,“林慣用的中炮橫直車盤頭馬的陣式,持續進攻,一直保持凌厲的攻勢,先後挫敗上海的諸多名手”。由於林弈仙的對局大多用中炮且勝局較多,因此人們譽他為“無敵中炮”。

這段時間,在浙江平陽縣又冒出了一顆新星,名叫謝俠遜,時已在上海的《時事新報》供職,兼編“象棋專欄”,謝的棋藝也是全國一流,和林交手後互有勝負。1918年上海青年會舉辦首屆全市比賽,除本地棋手外,外地在滬的名棋手也有參加的,共有 60多位好手參加,比賽結果,“無敵中炮”林弈仙屈居第二。

三十年代初期,華南方面傳來開展埠際賽的棋訊,華東方面以上海為龍頭組隊應找,林弈仙雖已50多歲,但以其名聲和戰績,仍為無可爭議的代表參賽。在對李慶全的一局林以“中炮橫車盤頭馬”進攻,李難以應付。

1936年前後,臺灣地區象棋十分盛行。作為一個以弈為遊,以蔣帶弈的“仙客”,自然十分想去看看。恰好臺灣方面的高手高練、陳番、許文烈等風聞“無敵中炮”的威名,邀請赴臺講棋。在臺灣他會戰了當地的眾多名手,勝多負少,被臺灣棋界稱為“五段”(最高棋藝)。

解放後,林弈仙已是70多歲高齡,很少參加比賽,但仍弈棋不停,在和老朋友、老相識相處時,時有技癢之感,總要來它一局。他認為弈棋能解悶、消愁,能使人精神振奮,對於高齡人來說,只要弈棋不過度,對長壽十分有益。

1951年冬,上海“一家春”茶社擬搞一次大象棋表演賽,為了讓觀眾看個新鮮,特邀當年的“無敵中炮”林弈仙和正在上海的另一高壽棋星——福建棋王連學正對局,另請“象棋總司令”謝俠遜作棋證。由於三位都是70歲以上的高壽國手,引起不小轟動,一時觀眾如潮,難以害紛,“一家春”不得不採取掛大盤再加擴音機“唱棋”的做法,以滿足觀眾的要求。整個表演賽中,林弈仙雖已72歲高齡,但絲毫不改當年“無故中炮”的架式,先手用炮,後手也還炮,並且一連三刀,將比他年長的福建老將殺得片甲不留。

1956年冬,首屆全國象棋錦標賽在北京體育館開幕,林弈仙以本世紀初年名手的身份,被聘為大會副裁判長,積極參加賽事工作,同時對後一輩棋手楊官璘、王嘉良、劉憶慈、李義庭等十分關切。他認為王嘉良的棋風和他十分相似,楊的棋風極為細緻,比較難對付。次年舉行第二屆全國棋賽,他仍在大會主持賽事,比賽結束後,他不覺技癢起來,提議和全國冠軍楊官璘對弈一場。5月30日,上海四馬路的小廣寒廣場熱鬧非凡,林弈仙以78歲高齡和兩屆全國冠軍楊官璘弈在一起,結果以一勝一負拉平,實現了他在“封刀”之前,和諢號“魔叔”一戰的願望。實踐證朋林弈仙數十年堅持弈棋,不但棋場上雄風依舊,更主要的是:說明弈棋有利於健康和促進長壽。

林弈仙於1969年逝世,終年90歲,可說是高壽棋星了。不可否認,弈棋促使了他思維鍛鍊和身體保健。

老一輩象棋國手你知道幾個,棋藝水平比自己如何,精品名局回顧!

10、常勝將軍:萬啟有

萬啟有(1895-1943)清末民初象棋名手,江蘇南京人,生活的年代與“七省棋王”揚州周德裕基本相近。少年時已露頭角,常去揚州與張錦榮、竇國柱等交手,互有勝負。

1929年去北京,酣鬥那健亭與張德魁,最後失利。萬啟有是一個江湖式的名棋手,為了切磋棋藝,他攜帶一副象棋、一副棋板,走遍天下。在上海時,他去著名的凌雲閣茶樓弈棋,向名手李武尚、竇國柱、林弈仙等求戰,總的是互有勝負,但加上對一些二流棋手的戰績,則是大勝特勝,所以有“常勝將軍”的外號。1931年與周德裕為華東隊代表,在上海迎戰華北隊的趙文宣與張德魁,華東隊取勝。其間全國聞名的象棋大師謝俠遜從海外載譽歸來,到了南京後,萬、謝二人在黃埔路“勵志棋社”對弈,兩人經過三天大戰,結果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1935年以後在南京夫子廟設有棋室,接待各地來訪棋友。善於用馬,縱橫衝擊,有“棋壇錦馬超”之稱。對“仙人指路”與“反宮馬”等佈局尤為精熟。對弈中擅長棄子攻殺,他的“棋訣”是:“須看遍全局,寧舍子不捨勢,見好著後不可即行,須觀更佳著法,經再三審度,必能見奇妙之著,然後下子,方能制勝。”

更多精品象棋殘局,可到專欄訂閱收看!

未完待續!。。。。。。(大師名手,棋藝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