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劉老莊村「三變」走上富民強村之路!

「改革开放40周年」刘老庄村“三变”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改革开放40周年」刘老庄村“三变”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這是一個村莊的景象——

寬闊的道路,乾淨整潔;幽雅的樓房,鱗次櫛比;靜謐的環境,如詩如畫——走進劉老莊鎮劉老莊村,田園裡濃厚的都市化氣息撲面而來。

短短的四十年,劉老莊村經歷了一次次的鉅變。也正是這個村的變化,詳細地記錄了淮陰農民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農民 市民

拿當地人自己的話說,改革開放以前,能住進茅草房就是最大的幸福。一直到2009年,這樣的情況才逐漸改善,可那時的劉老莊村依然是全區、全市遠近聞名的重點經濟薄弱村之一,沒有一個企業,年人均收入不足3800元,負債7.8萬元,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一說起劉老莊村的過去,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朱林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之前的劉老莊村的生活環境非常惡劣,即使到了2009年,依然還有一部分人連溫飽都是問題,全村仍有不少的茅草房。老百姓連住都住不好,還談什麼吃、穿,還談什麼滿意度和幸福感呢?“要想富民壯村,首先就要從村民的居住環境上入手,而且既然要做就要做的比城市更漂亮!”為了更好地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從2010年開始,劉老莊村便率先開始推行集中居住,由黨員帶頭,走村入戶向村民說明其中的好處。同時,為了給廣大村民做出表率,黨總支的支委首先拆掉了自家的房子,前後僅一個月時間,全村36個散居點的老舊民房就全部拆除,還妥善安排好村民過渡住房。在小區設計上,還積極徵詢民意,實實在在為他們謀福利。“原先的規劃的樓間距只有13米,但為了保障低層住戶的採光,他們後期設計了20—38米的樓間距,確保讓所有村民都滿意!”村民葛從義告訴記者,生於1941年的他,可以說是劉老莊村40年變革的見證者,同樣也是受益者。

「改革开放40周年」刘老庄村“三变”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劉老莊村村民們在跳廣場舞

從2010年6月,劉老莊村20棟5層共計7.7萬平米的高標準住宅小區破土動工,再到2012年元月9日,588戶村民全部搬進紅色家園小區,同時,小區還設有幼兒園、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健身廣場……這期間雖然只有兩年的時間,卻從此讓劉老莊村的所有農民變成了“市民”。

農村 農場

曾經劉老莊村的7個村民小組分佈在大小不等的36個老莊臺上,還有68處廢溝廢塘,地方大,但耕種面積卻很少。

為了全村的整村推進建設,也為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09年,經村支兩委和黨群議事會全體成員充分討論,決定通過城鄉掛鉤、土地增減項目爭取資金,拆除所有老莊臺,填平所有廢溝廢塘。期間,共新增耕地1280畝。

有了土地,更要學會利用資源。為此,劉老莊村從上至下,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村委會根據新農村發展的要求和本村的實際情況,先後成立6個合作社與1個春茂合作聯社,將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折成股份,入股成立合作社。

「改革开放40周年」刘老庄村“三变”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有了股份,工作上更有了幹勁。在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下,2010年的劉老莊村便已經形成了千畝連片的日光能大棚、果樹採摘園、精品苗木園和光伏太陽能發電廠。此外,村集體還註冊“劉老莊”商標,合作社對農產品進行統一包裝經銷。現在,印有“劉老莊”品牌的產品銷往南京、上海等地,每年至少為村集體經濟創收30萬元。

泥腿子 上班族

村民住上了樓房,土地也流轉了,那下面農民該幹什麼呢?

當時,很多人也都有這樣的疑問,“房子建好沒人住,都出去打工了,村裡沒有人,還怎麼發展呢?”為了彌補鄉里發展的後勁,也為了更多的村民能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夢想,2012年,在朱林等眾多村幹部的共同努力下,劉老莊村先後招引了閔豐食用菌、大陽生態園、正雄製衣、影視基地等項目,帶動全村734名勞動力全部就業,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絕大部分返鄉就業,自主創業,實現了從“泥腿子”到“上班族”的跨越式發展。

在此期間,自然少不了劉老莊村兩委一班人在背後的辛勤付出。為了順利招引閩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他們曾多次南下福建,不要一分錢,只為了能讓企業在劉老莊村落地生根。按照村幹部的話來說,賣地才能有幾個錢,要是企業真能過來,給咱們的村民帶來了就業的機會,人人都能在家門口賺錢,這才是真的“賺”了。

「改革开放40周年」刘老庄村“三变”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正雄製衣生產車間

現在的劉老莊村有兩個大項目,一個是正雄製衣廠,一個是閩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光是這兩個項目,就能給近460人提供工作崗位,月均收入有2000元左右,他們中還不乏一些年過古稀的老人,這在劉老莊村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老人都能自力更生,子女又不用外出打工,一家人其樂融融,這才是小康社會的真實寫照。”朱林笑著告訴記者,在他的心裡全村上下人氣順、風氣清、正氣足、民氣旺,一派和諧快樂的景象就是全村小康的標誌,也是他作為劉老莊村黨總支書記最大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