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好團隊有精氣神

前不久,中央文明委經過嚴格評選,決定授予2318個單位全國文明單位的稱號。這些文明單位有什麼不同凡響的特質?他們是一個個怎樣的團隊?是一群群怎樣的人?又有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其中的兩個單位。它們一個設計了中國的飛天火箭,讓我們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另一個則把茫茫荒原變成了綠水青山。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一部,每當有重大發射任務的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儀式。儀式上,一部人會鄭重地在成功旗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一部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源地,它成立於1958年,是中國航天的第一個總體設計部。近60年來,一部先後承擔了我國12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研製任務,參與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顆探月衛星。2015年以來,一部圓滿完成了包括多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在內的超高密度發射,創造了中國宇航發射新紀錄,使我國宇航發射量躍居世界前兩位。

一部承擔的是火箭的源頭設計工作,他們的工作直接關係發射的成敗。在一部有這樣一句話:把成功當作信仰。那麼,一部人是如何確保成功的呢?

餘夢倫是我國著名的航天飛行力學專家、火箭彈道領域奠基人,今年雖然已經年過八十,但依然工作在一線。在半個多世紀的航天生涯中,餘夢倫為中國火箭設計過無數個飛行軌跡,有個標準始終不變,那就是對工作一絲不苟。即便是跟年輕人討論問題,他也會親自編寫程序,計算結果,並且要反覆驗證。

餘夢倫的嚴謹,深深影響了一部的年輕人。彈道設計師常武權至今還記得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的論證初期,剛來單位不久的常武權負責計算火箭的運載能力。計算結果出來後,單位請餘夢倫復算。一天上午,小常接到了餘夢倫的電話說兩人的算結果差了100公斤。

就在常武權懊惱不已的時候,他又接到了餘夢倫的電話。

餘夢倫的道歉讓當時剛入職的常武權非常感動,也讓他學到了對工作的認真負責。57年來,餘夢倫一直工作在一部彈道組,當過最大的官就是班組長。現在這個班組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對這些年輕人來說,餘夢倫就是他們的標杆。

其實,餘夢倫和他的班組,只是一部的一個縮影。近60年來,一部一直在著力培養、宣傳身邊的榜樣。嚴謹務實的精神在這裡就是言傳身教,是處處能看得見的實際行動。

除了總體設計,一部的另一個職責,是要規劃中國運載火箭未來的發展方向,給中國航天當好戰略參謀。這就意味著,一部人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因而,在這裡,創新文化顯得尤為突出。

季寶鋒在一部工作十年了,入職第二年,他開始研發這種快速鎖,現在投入應用的已經是第三代產品了。

三年來,一部完成了多個新型運載器的規劃論證,突破了100多項總體關鍵技術,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一部,創新就像基因,已經注入到每個人的工作中。

嚴謹務實,創新開拓是一部傳承了多年的團隊文化,而這種文化的根基則是航天人以國為重的價值追求,在這樣的追求下,一部人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許多奇蹟。而在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壩林場,也有一群創造奇蹟的人,他們同樣以國為重、忠於使命、艱苦奮鬥,硬是用雙手,在塞北的荒原上,種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俯瞰地球,在東經117度北緯42度附近,一彎深深的綠色,就像展開翅膀的雄鷹,扼守在渾善達克沙地的南緣。這彎深綠,就是全國文明單位塞罕壩機械林場。

面對這片林海,很難想像,樹曾經是塞罕壩最缺乏的東西。這是上世紀60年代的塞罕壩,草木稀疏,流沙滿地。而距離它180公里的北京,則幾乎年年遭遇沙塵。

為了扼制沙源,1962年,369名林場創業者從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組建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王太奇就是其中的一員。當時的塞罕壩荒涼得可怕,一天到晚,白毛風夾著雪片子亂刮。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王太奇住草房、喝雪水,啃鹹菜,愣是在這裡紮了根。而且,他還哄著自己的愛人也上了壩。

為了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第一代塞罕壩的創業者,就這樣帶著自己的家人,帶著自己綠化荒漠的夢想,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氣溫達到零下43度的高寒荒漠區,開啟了艱苦的綠化造林。第一年,他們種下的樹,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成活率不到8%。

是偃旗息鼓,還是繼續前進?在緊要關頭,總場黨委書記王尚海帶領大家分析失敗原因,改進栽植技術,外地調來的樹苗水土不服,他們就自己育苗。經過不斷的實驗,塞罕壩人改進了傳統的遮蔭育苗法,在高原地區首次實現了全光育苗。他們像照顧孩子一樣,精心侍弄小苗。

當時,蘇聯引進的植樹機不適合丘陵地區,塞罕壩人就自己動手改造。經過充分準備,1964年春天,大家把鋪蓋卷都搬到了山上,在一個叫馬蹄坑的地方連續奮戰了三天三夜。

第二年一測算,造林成活率達到95%。這次會戰告捷,開創了國內高寒地區栽植針葉樹成功的先河。隨後,大規模的造林活動在百萬畝塞罕壩高原全面鋪開。經過55年艱苦奮鬥,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壩人在高寒荒漠區,建起了112萬畝人工林。不僅鎖住了渾善達克沙地,使北京的年沙塵天氣減少了七成,每年還可淨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每年它們提供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塞罕壩人創造了綠色奇蹟,同時也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那就是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對務林人來說,防火被視為關乎林場存亡的生命線,塞罕壩的萬頃林海中,有9座夫妻瞭望樓, 55年沒發生一起森林火災,瞭望員功不可沒。每年9個月的防火期,每隔15分鐘就要瞭望一次,一天就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5000多次,這種重複而繁瑣的工作,許多夫妻一干就是十幾年,其中甘苦可想而知,而最讓他們煎熬糾結的還是愧對孩子。

所謂獨木不成林,一片茂密的森林必定由一棵棵綠樹組成,一個文明單位,也必定有一群精神氣質相似的成員,必定是一個企業文化強大的團隊,必定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必定有著共同的信仰和三觀。就如同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兩個文明單位,雖然說他們工作和使命大不相同,但是我們卻能夠找到很多的共同點:幾十年的奮鬥堅守,幾十年的嚴謹務實,幾十年的舍小家為大家,面對困難不信邪不服輸,有了成績還要創新開拓。正是這種文化和精神的新老傳承、豐富發展,造就了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個團隊卓爾不群的精神面貌,成為了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