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齣好戲演了一百年,老藝術家們有話要說

如果好戲演十年稱得上是經典

那麼好戲演百年必定是傳世之作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易俗社劇作家範紫東先生,其編劇創排於1917年的《三滴血》是秦腔愛好者心目中“經典中的經典”。從1918年首演至今,這部戲已經演了100年。

在這部秦腔經典名作上演一百週年之際,青年一代易俗社演員對這部名作進行精排打磨,並將於本週末晉京演出,開展《三滴血》晉京百年紀念活動。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10月13日、14日,《三滴血》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戲劇廳連續演出兩場,讓全國觀眾體味到時代更迭中,這永恆不變的經典妙音。屆時,還將組織“秦腔幼苗計劃”中的優秀學員登臺齊唱《三滴血》選段。

10月14、15日上午,分別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人民日報社舉辦“論壇活動”,將邀請文藝界專家解剖其創作模式,分析其創作方法,聚焦經典劇目的傳承與創新,就經典劇目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保留劇目的演出模式展開討論,並以此為契機,請各位專家為秦腔藝術如何能夠在新時代下結合自身特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供智力支持。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伴隨百年易俗社的傳承延續,《三滴血》迄今已經傳承了七代演員,久演不衰,成就易俗社一大批藝術家,成為易俗社經典保留性劇目,也是秦腔標誌性符號。2009年,西安秦腔劇院曾邀請老藝術家,為新一代易俗社演員惠敏莉、李洪剛、王宏義、韓利霞、陳超武、朱海娥、李東鋒等復排該劇。

在此次晉京演出來臨之際,曲小文采訪了秦腔表演藝術家全巧民、張保衛、陶隆等,讓老一輩藝術家為我們講述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時代強音。

全巧民:

期盼《三滴血》等優秀劇目

不斷演繹下去

初見全老師,滿頭銀髮卻精神飽滿,常以“老太太”自詡,再一問,今年她已是81歲的高齡了,11歲就進入易俗社49級學員班,蒙師田少易,先後受教於王天民、凌光民等先生。在秦腔演藝事業中辛勤耕耘了70年的歲月。提及《三滴血》,全老師就有講不完的故事。

1958年、1959年,在國家的關懷重視下,全巧民隨易俗社兩次晉京演出了《三滴血》,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提及此事,她說:“這並不僅僅是我一人的榮譽,這是屬於集體的。”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丨全巧民、陳妙華《虎口緣》劇照

1960年,全巧民參加電影《三滴血》拍攝,成功地塑造了妙齡少女賈蓮香一角。“那個時候條件很艱苦,尤其夏天練功,七八月份的西安可想而知,扮好完整的妝發和服裝,基本就得兩個小時,每天都是早上七八點扮上,晚上十點以後卸妝,過了整整一個夏天”。她還笑著說每個月拿著50多塊錢的工資。就是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膾炙人口的《三滴血》電影應運而生,她的唱腔細膩委婉,把一個聰明伶俐、天真活潑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眾的一致歡迎。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丨全巧民電影《三滴血》劇照

全巧民是“第一批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但“將秦腔傳承下去”卻早已是她退休之後就有的想法,並且也這麼做著。身為秦腔大家,卻沒有大家的架子,只要是喜歡秦腔的,無論是曲藝名家還是業餘愛好,她都盡心盡力的教,想的全是為了秦腔藝術的傳播!

和電腦的“親密接觸”之後,她便對電腦著了迷,不僅打字日漸嫻熟,還學會了聊天、視頻,更是在網絡上認識了很多五湖四海的票友、戲迷。除了在網上與他們探討交流外,她還收了不少業餘徒弟,用網絡進行視頻教學,而學生也來自不同的地方,國內有,國外遠的竟然到了美國華盛頓。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在採訪中,全巧民多次提到這樣一句話:“秦腔對我而言,退休之前是工作,退休之後是事業。”她說,希望《三滴血》這樣的優秀劇目讓年輕一代不斷地演繹下去,能演下一個百年,下下個百年。

張保衛:

觀眾推動著《三滴血》的

不斷創新和傳承

提及和《三滴血》的緣分,張老師也有著說不完的話。從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接觸到《三滴血》開始,唱秦腔就成了他一輩子的事。

接觸到《三滴血》以後,周天佑和李遇春這兩個角色,張保衛都出演過,每次下鄉演出,他都要演這出戏。談起對角色的演繹,張保衛說:“老一輩藝術家為我們樹立了標杆,陳妙華老師的唱腔和演繹就非常之經典,為我的創作表達提供了參考,這樣才能保證原汁原味的秦腔秦韻。”1996年,憑藉著在《三滴血》中扮演周天佑一角,張保衛榮獲獲文化部頒發的表演獎。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丨張保衛(左一)

“《三滴血》對秦腔和易俗社來說,是立下戰功的一部戲,

它是易俗社的看家戲,也是觀眾放不下的一部戲”。一直以來,張保衛堅持創新和探索,致力於《三滴血》的現代傳承。

“它唱腔很明快,劇情很順暢,可以達到好聽、好唱、好學的效果,是秦腔的一個樣段,會唱戲的人都會唱《三滴血》的片段,去北京、上海演出,下面的觀眾跟著一起唱,如果你哪裡唱的不到位,很多觀眾馬上就能提出來。所以,是觀眾《三滴血》推動著《三滴血》的不斷創新和傳承”。

作為《三滴血》的復排導演之一,張保衛和老藝術家們一起,在眾人合力下,對《三滴血》的音樂唱腔、舞美展現、舞臺呈現等進行深入挖掘,“把原來3個多小時的戲縮短到2個半小時”,也加入了時尚元素的配樂,更容易被當下的年輕觀眾所接受。而在唱腔上,依然嚴謹地沿襲傳統,保持純正的原汁原味。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在張保衛等藝術家的努力下,《三滴血》將戲劇人員展示在舞臺上,以經典唱段為主的《三滴血》音樂會也受到廣大戲迷的喜愛。“音樂情景劇的誕生,是對秦腔的一個發展,唱腔和音樂的合作,形成了一種新的表演形式,這樣在比較大的舞臺上,也能演繹小舞臺出身的劇,以不同的形式,將《三滴血》更好地呈現給觀眾,將秦腔藝術更好地傳播”。

陶隆:

傳承是沿襲經典的精髓

並不斷注入新世代力量

現在觀眾所看到的《三滴血》的舞臺呈現,就是沿用了陶隆老師的舞美設計。19歲進入易俗社,跟著父親學習舞美設計,直至退休,陶老師一直紮根在秦腔舞美設計的舞臺上,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和傳承傾盡心血。

陶隆的父親是易俗社最早的舞美設計,1958年《三滴血》晉京演出時,陶隆的父親第一次為《三滴血》進行了舞美創新設計。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父親最精彩的就是,把‘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層含義表現出來。他考慮到書放的時間長了,古書裡就有了書蟲。所以《三滴血》的設計,第一滴血的時候,設計了‘拱書蟲爬到書本上’這樣一個景;第二滴血的時候,書蟲把這個書已經咬爛了;第三滴血的時候,就是‘書已經把書蟲壓到底下’了。”

這三個寓意,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給出了“舞臺美術為戲說話”的評價,成為《三滴血》舞臺美術的一個經典。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改革開放以後,恢復古典戲演出,陶隆根據易俗社的要求,根據社會的發展、觀眾審美觀念的改變,對《三滴血》的舞美設計進行了充實和完善,保留了經典的‘書蟲’設計,充實了其他場次的設計,統一了整部劇的舞臺風格。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90年代,陶隆對《三滴血》的舞美又進行了一次提升。“當時易俗社大劇院剛建起來,有個轉檯,為了利用這個轉檯,就設計了一套三稜柱方案,一個大的三稜柱,三個小的三稜柱。一個面表現一個場景,一個室外景,一個公堂景,再一個是室內景。這四個柱子在舞臺上互相交錯,不斷的變幻空間,當時就很受歡迎。”

同時,陶隆受當時照相館無接縫攝影的啟發,把舞臺全部弄成白色,“地面全部鋪成白的,背幕是白的,木條是白的,全是白的,然後用燈光變換它的顏色,當時的燈光條件不能和現在比,就擺了好多日光燈,燈不能自己變顏色,就給燈上纏上不同顏色的玻璃紙,在當時來說,效果就很不錯了。舞臺全是白的,突出了戲曲服裝非常豔麗,又用上轉檯,這個整體設計就被大家認可了。”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2009年,《三滴血》進北京演出,陶隆的學生、現在易俗社的舞美設計師在沿襲陶隆的舞美設計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讓《三滴血》的舞臺更豐富、風格更加統一。2018年《三滴血》晉京演出,《三滴血》的舞美設計再一次得到提升,更加盡善盡美。

三代人五次改良,陶隆說,沿襲經典的精髓,不斷注入新世代力量,這就是傳承。

这出好戏演了一百年,老艺术家们有话要说

記得有人問過

為什麼越長大越喜歡聽老歌、看老戲

因為一句唱詞、一個聲音

就會打開記憶的閥門

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經典之作

是我們每個人能擁有的

鄉土記憶和青春猶在

而那一聲聲秦腔、一出出好戲

就是三秦兒女的血脈表達

《三滴血》這齣好戲上演了一百年

我們相信

在薪火相傳的路上

這樣的秦腔經典流會傳得更加永久

校對/平薄倩雲 審核/張弛

更多“文化曲江”精彩內容

來一場“睡覺交響樂”,這個“音樂之城”有點酷

樂活嗨曲江丨盛夏納涼?曲小文首選這裡!

2018年度“文化產業雙創扶持計劃”開始申報

電競版權能不能賺錢?體育版權的前車之鑑!

“火熱古都持續升溫” 打造多元創新創業生態區

40度高溫下的修煉,西安能否成為下一個“影視之都”?

聽說,這個火熱的夏天曲江的各大公園、廣場都有免費的露天電影可以看

聲音曲江丨大暑時節,避暑靠醉酒?

啤酒節雲集的西安如何塑造啤酒節IP ?

落戶成功的新西安人離理想生活還有多遠?

嗶,2018已過半程,看曲江如何玩轉文化產業圈,佔據文化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