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最近,低碳水飲食是真的火了一把。

8 月18 日發佈在《柳葉刀-公共衛生》的論文,標題寫著:《碳水化合物攝入與致死性:前瞻性跨世代研究與薈萃分析》,論文研究了 15,428 名成人的飲食習慣,發現碳水攝入量在

50%-55% 的人活得最久,吃過多碳水、或吃過少碳水的人,死亡率較高。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但是,只要仔細閱讀這篇論文,從 研究目的數據可靠性變因控制統計方法 等方面去觀察分析,就會發現這種看似“威脅生命”的結論,其實是一把假刃,根本傷不了人,無需擔憂。

首先,在這篇論文的第一頁,可以看出論文作者的研究目的:

“我們的目的就是想要看碳水化合物攝入和死亡率的相關性。” “最主要想看的結果就是 全因 死亡率。”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rbohydrate intake andmortality.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all-cause mortality.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什麼是「全因」死亡率呢?就是各種理由的死亡。沒錯,在這篇論文裡,並沒有排除一些 很明顯與低碳水飲食不相干 的死亡理由,比如:意外、自殺、急性傳染病、家族遺傳疾病等。也就是說,這項實驗裡如果有人死於車禍,而他恰好長期吃低碳水,也會被算上一筆。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相較之下,去年11月《柳葉刀》推出的《橫跨18國、5大洲,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一項前瞻性跨代研究》,直接探討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更具參考價值。[2]

一篇有價值的論文,研究「目的」應該選擇真正相關的。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再來看看這項研究怎麼採集數據。

這篇論文統計的樣本是美國四個州的 15,428 個成人,方法是問卷調查。受訪者在 1987-1989 年間第一次填寫問卷,在之後長達 25 年的時間裡只回訪了6次(分別在1990-1992,1993-1995,1996-1998,2011-2013,2016-2017 進行回訪),中間還漏掉了從 1999-2010 年間

整整 11 年的資料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這份調查問卷設計了 66 個問題,受訪者根據自己的回憶來填寫。沒有測量食物的克重、無法囊括全部食物、全憑個人記憶回想,或根本懶得填答而直接亂寫,在嚴謹性上很有問題。

誒?上一餐吃了什麼?

雖然在研究上,精確估計每人攝入的脂肪、碳水、蛋白質並不容易,但是比較嚴謹的論文,也會用隨訪調查(打電話詢問)來替代問卷調查。

再說,光是美國四個社區裡的人的飲食方式,難道能代表所有人?

一篇有價值的論文,應該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和精確性,和樣本的可代表性。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其實這篇論文也有好的一方面,比如論文也發現了,在低碳水組裡,

糖尿病患者多、男性多(相對女性壽命較短)、抽菸率最高、運動量最低,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可能導致死亡率高,而不是因為碳水攝入少。

所以,論文很貼心地針對這些變因進行了調整。

We adjusted the ARIC analyses for demographics (age, sex, self-reported race), energy intake (kcal per day), study centre, education, exercise during leisure activity, income level, cigarette smoking, and diabetes.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 “但是”。即使做了調整,這篇論文還是有許多未考慮到的重要變因。比如 熬夜、壓力遺傳因素 等,都是醫學上已被證實對死亡率影響較大的原因。而在這篇論文裡,低碳水人群的平均收入更高,他們的壓力水平可能更高、睡眠時數更少,這些都可能影響壽命長短。

一篇有價值的論文,應該控制絕大多數「重要」變因。

大概是意識到自己的研究確實有些毛病,不是很有說服力,這項研究還拉了其他 8 項研究一起,做了一場 薈萃分析(meta-analysis),一下子將樣本數拉到 43,2179人,還橫跨了五大洲,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薈萃分析 在 1976 年由心理學家 Glass 首次提出,是將多個研究進行定量合成分析的統計學方法。一般來說,薈萃分析可以提升統計學檢驗功效,避免小樣本的侷限性,各取論文所長,得出結論的 準確性 會比單項試驗更高。

但是,這並不能完全避免數據注水,薈萃分析的結果也曾經出現過嚴重偏差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王晉鋒、嚴曉偉在《薈萃分析的侷限性》[3]一文中就指出,1990 年和 1993 年兩項臨床試驗薈萃分析都顯示,使用靜脈鎂製劑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然而到了1995年,更嚴謹的大型雙盲試驗研究卻證實,與使用安慰劑組對比,使用靜脈鎂製劑組的急性心肌梗死亡率沒有差別。

低碳水會短命?論文嚴重缺陷,國內所謂專家卻誇大解讀

一篇有價值的論文,應該是隨機、雙盲的大型臨床試驗。

研究目的過於寬泛、資料漏了 11 年、缺少重要的變因控制和可能出現問題的薈萃分析,都讓這篇論文的價值打了折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