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徽州,與其說是一個曾經存在的行政區劃,不如說是一個千年相傳的文化符號。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徽州是值得驕傲的。我國曆史上的經濟文化中心大多地處中原腹地,然而,古徽州卻以一已之力,在東南一隅的大山深處崛起,成為名震一時的經濟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慶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為省名。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山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曾經的徽州,是文化徽州和思想徽州,這裡有全國最多的古書院,更孕育了影響至深至巨的程朱理學。以徽商、徽劇、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文化藝術形式集成的徽學,與敦煌學和藏學構成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徽”是美好的意思,拆開之後便是“山、水、人、文”。如今,徽州曾經的人、物和事漸行漸遠,然而,千百年來詩人筆下的徽州依然風光無限、風情萬種,不時喚起人們心中深藏的情愫。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山繞清溪水繞城,白雲碧嶂畫難成。處處樓臺藏野色,家家燈火讀書聲。”南宋詩人趙師秀在這首《徽州》中描述出鍾靈毓秀的山水,仙境十足的瓊宇,只能目視,卻不可附於丹青之上;朗朗書聲伴著星星燈火徘徊在靜謐之中。詩中有儒家入世的積極,也有道家出世的超脫,徽州儼然一處“世外桃源。”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青山向晚盈軒翠,碧水含春傍檻流。”“茂林修竹映村郭,飛禽走獸相對鳴。”千百年來,徽州大地,青山綠水,如詩如畫,總讓人魂牽夢繞。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徽州本身就是一首詩。跟著詩詞讀徽州,總有一種詩境,溫暖了心,走進了夢。

研學不一定寫詩,但一定會用鏡頭記錄徽州。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不同年代建成的300餘幢徽派建築呈魚骨架形分佈在1272米長的老街上。商鋪民居並存,橫街小巷交錯,這是屯溪老街,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大部分這裡的遊客都會舉起手機、相機記錄下這徽派風格的建築特點及格局。而他卻蹲下去拍攝了這不起眼的一隻貓。如果行攝藝術與詩詞的抒發可以同在,那便是在徽州。

徽州研學,用鏡頭鎖定記憶,行攝在生活與藝術的時空

用每一個鏡頭都鎖定記憶。記錄每一位徽州大師的誕生,記錄詩詞想表達的意境。徽州研學我們從這裡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