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诗人自杀的很少,而现代诗人自杀的却很多?

赵宋


海子、顾城都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戈麦可能为人所知少一点,但这同样富有才华的三位诗人,都选择在90年附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诗的悲剧,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索。

顾城:“任性的孩子”与世俗对立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小巷》

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诗句,都来自于这个天才的诗人顾城,他的诗敏感而细腻,曾是一代人的经典。

顾城生于一个诗人之家。文革期间,曾随父亲下放至山东的农场,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据说,他5岁开始写诗,14岁便写出了被认为是“朦胧诗”代表作之一的“生命幻想曲”。21岁的顾城正式发表诗作,后与江河、北岛、舒婷、杨炼合称为朦胧诗人。虽然,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提法及其在当代诗坛中的地位,已有越来越多不同的看法,但顾城在“朦胧诗派”中确实是一个比较出色的诗人。不过,有的评论认为:“顾城的好诗不少,但一般化的作品更多,可见顾城的创作,还只停留在一个尝试、摸索、寻求突破的阶段。”

顾城死后,关于他杀妻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解读,但至今没有定论。

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

海子: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

在很多文艺青年的心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海子所写的至今仍被人广为传诵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1989年的3月26日,刚满25岁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就像他诗中所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在当时的大学校园里,海子之死是一个相当轰动的事。

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扫干干净净,归还给一个陌不相识的人,我寂寞地等,我阴沉地等, 二月的雪,二月的雨。 ——海子《黎明》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却,但不会遇见你。——海子《情诗一束,山楂树》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海子《麦地与诗人,答复》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海子《西藏》

雨是一生错过,雨是悲欢离合。——海子《我请求:雨》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海子《亚洲铜》

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海子《村庄》

他的诗,温柔而缱绻,意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失去海子,是中国诗坛永恒的悲哀。

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时里,是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直至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作为诗人,他的性格内向、单纯、偏执、倔强。天才往往内心是孤独的,是我们常人无法理解的那种敏感又脆弱,不被理解产生的痛苦无法排遣,因此海子形成了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四处都弥漫着绝望。

海子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天才的诗人之一,在他短短的25年生命中,留下了大量杰出的诗句。事实的真相如何,已经不得而知。但生命最后对“神秘主义”和气功的崇尚,无疑使海子的生平更加迷雾重重。

戈麦:还未被所有人认识就已离去

海子的自杀,对戈麦的心灵冲击和震撼都极大。在海子去世一年多之后的1990年底,戈麦写了一首怀念海子的诗,诗名就叫《海子》。

1991年9月24日,有北大“校园诗人”之称、毕业后任《中国文学》编辑的青年诗人戈麦,自沉于北京西郊圆明园附近的万泉河,时年仅二十四岁。

戈麦对诗歌是真正有一种热爱。

据西渡回忆,他第一次注意到戈麦的诗,是那首《冬天的对话》,诗句让西渡印象深刻:“想起冬末/在故乡的酒店中/躲避风寒……”西渡说,戈麦“寥寥数语就把我们带进北方冬天的特殊氛围”,从此不禁对戈麦另眼相看。

曾有人看过《戈麦诗全编》后感叹道:“他的作品无一不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坚硬、顽固、忧伤、爱。他是一个牵连了太多痛苦和理想的孩子。通过诗歌,他眼中的一切都会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充实和力量,但无奈的现实又让他孤单。他只能面对着自己,面对着那个时代的单调。写到这里不禁哽咽。我一直坚信戈麦是我遇见过的最好的诗人,我羡慕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更嫉妒他澄澈的生命。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没有人看见草生长

草生长的时候,我在林中沉睡

我最后梦见的是秤盘上的一根针

突然竖起,撑起一颗巨大的星球

我感到草在我心中生长

为什么都选择自杀?

海子自杀后,曾经有人论及“海子现象”。戈麦自杀,令人瞩目的“海子现象”立马变成“海子-戈麦现象”。正式提出这一命题,是1992年11月,在北大“五四文学社”主办的“戈麦生涯座谈会”上。

北大曾先后举办了两次戈麦的悼念活动。中文系系刊《启明星》上刊出了戈麦的诗歌遗作,同时登载了戈麦的生前好友西渡的纪念文章《戈麦的里程》。1992年11月,由北大“五四文学社”主办的“戈麦生涯座谈会”在北大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正是在这次会上,与会者提出了“海子-戈麦现象”。一些诗坛及文学界人士,将近年来先后发生的诗人之死,提升到了一种当代中国诗坛的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一有广泛意义和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认识和讨论。

当时,更有学者认为,倘若超越个体的角度,去思考“海子-戈麦现象”背后的文化内蕴,这将是二十世纪的最后光阴留给中国诗坛的一项课题。

为什么顾城、海子、戈麦都选择在90年左右自杀?

海德格尔曾说:“死亡是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可能性,是每一种生存都不可能的可能性、”当中国诗人在80年代遭遇到痛苦、体验到这种不可能性,也就转化为对肉体生命的放弃。


一往文学


人会自杀,肇因会很多,但理由往往特别简单,简单到可以只归结为一句话:当一个人对生存的害怕远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往往会选择自杀。

虽然没有数据表明,在所有“行当”中,诗人的自杀率就要比其它的高;但是同样早有研究说明,在非生存因素的“主动寻死”比例中,现代以来,诗人确实一直是重灾区。

都是自杀,但是诗人的自杀我们确实关注更多。虽然有点拽文,但是这个理由还是说得通的:普通人自杀多是世俗世界给予的负担过于沉重,说狠了是懦弱逃避;而诗人之死更显示意义之死,更有精神上的悲壮性,更体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也因此,他们的自杀,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看来,总是有点莫名其妙的。比如海子,15岁上北大,19岁就当重点大学教师,父母安康,吃穿不愁,生活其实要比当时大多数人要顺遂的多,实在没有理由走上绝路。

生命的最可惜,在于不是马云的花呗,有了漏洞可以预支再还。总有些人,要为自己的才华、天赋甚至是天才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诗人,为异禀的天赋,支付无比昂贵的酬金。

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自杀其实是个很现代的观念。这是精神分析学家早就有的主张了。他们说,无论中西,不管是不识丙丁的农民,还是天生忧郁的诗人,过去时代的人们,其实几乎没有自杀的意识。

人作为生物,他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也是好生恶死的,比如动物再怎么受到迫害,也是宁愿苟且偷生不会自寻了断。自杀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超出“人”的观念承受能力。当年名伶阮玲玉自杀,向来看不起明星的鲁迅也才会这么动感情,写文章感叹,“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过去的时代,也一样日月升落、冬风夏雨、春鸟秋虫,一样有冷暖浮沉、炎凉世态、生死荣辱,但是整个社会是平稳的、乡土的、恒态的,人的心态就不大可能有“存在反思”这种精神焦虑出现。他们也悲欢离合,也多愁善感,但是不大可能会自问:“我是谁?我在何处?我要干什么?”。这种精神苦闷是非常现代的。我十五六岁时写日记,就常常这么写,但是翻阅古代文献,你一定会发现这种心理焦虑古人极少极少。

太平犬,乱离人,都好死不如赖活着,才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因此,古代历史上,不是没有自杀的诗人,也很多,但我们一想就很明白,这些人,要么就是因为穷困,要么就是因为尊严受辱问题,才走向自我毁灭的。

古代诗人也动不动“悬梁”,但都是为了奋斗,为了以后吃的更好,穿的更香奈儿一点的。我们基本找不到有哪位古代诗人,吃好喝好,仅仅因为难以言说的郁闷,然后不久发现他们吊死屋内的。

真的只有到了现代社会,才有大量的作家、诗人,不为生计发愁,前仆后继,纷纷然走上绝路。

按照荣格的那套理论,詩人的性格就是“内倾直觉型”,较看重人事的效果,更有深刻的主观感觉,往往上街连红路灯的变化都会让他或快乐或悲哀,这种人,他的内在想象十分丰富,幻觉、想象,超感知觉能力特强;同时,為人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一旦沉浸在痛苦之中,会更加不能自拔。这样群体,确实要比一般人更想不开。人常说哲人多长寿、诗人多短命,也是有道理的吧。

现代社会 ,日趋大众化、商业化,理想主义、文学才华、精神追求统统成为笑话。在工具理性、科技主义、车贷房贷统治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孤儿,都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的社会普通人感受到的更多是经济的压力,而诗人由于过度敏感和偏执,其实精神上更容易受伤,也更容易无法解套。也因此,我们看到了,在现代世界,诗人们几乎是列队“向死而生”: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西尔维娅·普拉斯、保罗·策兰、海子、顾城、戈麦等等,这份“诗人自杀名单”要罗列起来,需要浪费好几张A4纸。

但问题在于,不是诗人独爱自杀,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整个人类世界,像染上无解的精神瘟疫一样,似乎都在争先恐后地比赛着自杀。

诗人的好自杀,只能说是这个不正常世界的一种症状,一股先声。现代诗人或者说作家多自杀,并非无独有偶。我所怀念和激动的文学,在20世纪以前,无论中西,多是浪漫主义式的,是狂喜的,是昂扬的,再不济,也还是一种温文尔雅的平和,予人以精神力量和信心。

世界文学、诗歌,到了20世纪,相信人是潜在的神的那种心情突然消失了。认为“人是一种无用的受苦”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席卷文坛,也侵蚀中西所有敏感的心灵。太多诗人感到痛苦,厌倦了生命,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者郁郁而终,或者干脆自杀了事。从艾略特到劳伦斯,从萨特到贝克特,从朱湘到海子,从戈麦到许立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悲观主义者仍然支配着当下的文学及诗歌。甚至可以很公平地说,如今任何一个作家希冀获得诺贝尔奖、任何一位诗人想摘得“桂冠”的荣誉,他必须相信人类的生命是悲剧的,是徒劳的。这是怎样一种变态?到底是诗人有病,还是世界有问题?

追究到根底,这根本不是诗人单独的问题。这是现代社会所有人类的困境。 研究学者吴飞说,生活越富裕、科技越发达,反倒自杀人的就越多。对于很多现代城市部落里的人群而言,远方和未来,往往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如何去庆祝什么太平盛世呢?

不过话说回来,这类问题,闲谈闲谈就好。我的人生观,很浅薄也坚定,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我希望您也是这么想的。


刘愚愚


法国思想家、诺奖获得者加缪在其名著《西西弗神话》中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人类是为数不多的,会自杀的动物。而人群中的诗人,常被视作通灵者,被认为更敏感,更细腻,更丰富的诗人的自杀问题,就更容易引人注目了。


有人认为,古代诗人选择自杀的很少,到了现代,自杀的诗人逐渐多了起来。

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一是,相对古代,我们对现代的诗人更为熟悉些,对历史上的许多自杀诗人无甚了解,便得出了现代社会自杀的诗人更多些的结论。

在不怎么读书,对历史文化隔膜的当代中国,因为不熟悉古代,而妄加猜测和评说的现象,比较常见。觉得古代自杀诗人更少,有可能就是因为对古代比较所致的误解。


二是,似乎没人做过全面详实的统计,用数据证明古代自杀的诗人更少,现代更多。

网上评述古今中外自杀诗人的文字,多半是简单列举一些大众比较熟悉的诗人,未能作穷尽式考察。因此,认为现代诗人自杀者更多,可能仅仅是一种直观印象。这种印象,可能是片面的,不合事实的。



以上的两种可能,很难完全排除。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学文化史中,诗人和哲学家的自杀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社会学第奠基人之一、法国学者涂尔干 (Emile Durkheim,1858-1917)曾著《自杀论》一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自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对自杀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下这本书。作者似乎有意避免从精神和信仰角度谈论自杀问题,他好像有意避开从神学、宗教和伦理学等角度研究此问题,对个体自杀的原因和动机,几乎全部阙如。

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Carl Augustus Menninger)《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恰巧弥补了涂尔干著作的缺憾。


不过,上述两书都未系统讨论诗人自杀问题。答主也未曾研究过自杀问题,远不能跟北大的吴飞老师等自杀问题研究专家相比,在这里只简单谈下现代社会,越来越多诗人选择自杀的原因。


首先,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虚、生命意义的失落,可能是现代诗人自杀的最重要原因

上帝死了,超人未来,我们生活在没有神灵,没有激情的低谷年代。叔本华、尼采和荷尔德林们,曾经反抗过这种绝望,他们的肉体并不是自己消灭掉的,而在与失落的现代文明的大幕前,他们可能都扮演了悲壮的失败者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掉了。

他们的死,不是自杀,却让后来者清醒意识到,在荒原时代,突围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如艾略特等人那般,成功皈依宗教,就只能在死亡的怀抱中获取安宁。

许多诗人,正是这么做的,于是,世人看见,诗人们一个个自杀而死了。

海子、戈麦等人之死,就有这种意味。


其次,现代社会物化倾向越发严重,人文精神及其价值,遭到极大压迫,诗人们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令人窒息的压抑感,看不到人类和自身未来的绝望感,使得现代诗人们把自杀看作“突围”或者说解脱的主要方式之一

顾城的一直幻想做“一个任性的孩子”,而成人世界,特别是现代世界,是很难容纳肉体上已经成年的任性孩子的。久而久之,他们可能生发出了一些心理疾病,再遇到一些契机,就可能酿成惨剧了。他们结束了自身的生命,有时顺便带走了别人的。

如果按照“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这些自杀的诗人,都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了。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出众的诗才,而更受人瞩目了。


第三,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得以免除种种奴役,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事实上人们受到的约束和限制更多了,热爱自由和个性的诗人们痛恨现代社会的禁锢和奴役,再三碰壁后,无望扭转局势的诗人们,可能会选择自杀来殉自己的理想,或者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虽已小说驰名于世,他骨子里更是位诗人,他的自杀,就带有殉理想的意味,他无法继续忍受人类之间的互相虐杀,一生连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曾经对人类抱有美好期待和幻想的他,最后深陷绝望的泥潭,最后,选择以四了之了。

某些国家的某些特殊年代,有不少诗人、作家、学者选择自杀,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最后的尊严了。


第四,现代社会变动更大更快,敏感、脆弱的诗人们,更容易受到伤害,当他们无法自愈时,可能会以自杀的方式,重获对自身命运的主宰权。

诗人们是敏感而脆弱的,更容易受伤。诗人又是高傲自负的,自尊心极强,酷爱自由,渴望自主,当他们的愿望一再落空,在现实中伤痕累累、身心疲惫之时,很可能会通过去死来博得最后一次自主。


最后,在精神荒芜、文化衰败的年代,人们对文化人的兴趣,看起来可能更高,诗人们容易成为媒体的消费品,他们的自杀,会被媒体广泛传播。

因此,给人造成这么一种印象,现代诗人特别喜欢自杀。其实,现代社会中,喜欢自杀的,不仅仅是诗人,政客、宗教徒、农民、工人等等其他领域和行业的人,可能一样有许多人自杀,只是没有被媒体格外关注而已了。



现代诗人自杀,除了文化、信仰、伦理学、人生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原因,当然还有心理学、精神病学方面的因素,只是后者,在诗人们身上并不是特别典型,也非他们所特有了。本文也就略而不谈了。



风雅人文观察


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古代诗人自杀。


就我所知的,第一个是屈原,第二个是徐渭,屈原一次成功,一了百了,徐渭寻死九次,非常惨烈,却都没成功,还在世上受罪。

屈原的死为后世的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个范本:无力回天时,当与家国共存亡。不是生命不重要,而是国更重要,气节更重要,像伯夷叔齐就是此类典型,包括近代的王国维也是如此。


徐渭的生平我没有去深入了解过,我觉得他是个志向跟生理共同遇上了难关的厌世者,生理上近似梵高,心理上近似于垮掉派文人,对时局、世道有着强烈的不满和绝望,这种绝望结合了他孱弱的身体,遂使精神急速崩溃。但他不属于典型性的中国传统文人,他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是西方式的积极入世且具有批判倾向的,而中国传统文人更重视修养身心,讲究淡泊宁静,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所以徐渭式自杀并不多见。

除了屈原式为家国而殉难外,中国古代文人自杀现象确实很少,家里揭不开锅也要顽强地苟活下去,仕途上屡经磨难常被陷害也要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看似心理极为健康,精神力量强大,其实背后映射出来的是一种民族性的责任心,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不但是对父母和家族传承的责任,也是对生命本身的负责。

我们再来看看有哪些现(当)代诗人自杀。

闻捷,1971年在隔离审查中吸煤气自杀;

海子,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戈麦,1991年在北京万泉河投河自杀;

顾城,1993年在新西兰杀妻自尽;

昌耀,2000年在西宁跳楼自杀;

这个名单远未详尽,还有数十上百倍的作家诗人从文/革以来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也有众多知名度不高的小诗人自杀身亡,就不全部列举了。

所列的几个人,闻捷代表了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的那一代人,他们是:傅雷夫妇、陈梦家、老舍、罗广斌、李广田、杨朔、周瘦鹃等,那样一个非常时期,我们就不要指责作家诗人们不够坚强了。


海子、戈麦和顾城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理想主义者,都跟现实一定程度脱节,但各自的生命走向有所不同,海子和戈麦有些不合时宜,在现代主义先锋文学当道的时代,他们选择了向后转,在当时不被理解和认可也是正常的。这种情况跟路遥比较相似,路遥虽没自杀,却不被承认,无法改善生活,最终在贫病中死去。海子作为现代诗人,思考的深度和态度的决绝远非路遥可比,作品与思想得不到时代认可的孤独与茫然使他决定以死来成全。

顾城是个心智不成熟的“成年孩童”,他对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比前二者要偏得多,他的恋爱家庭关系旁人或许不好置喙,但杀妻绝难原谅。前些年一些诗人想弄个“诗人节”,有屈原祭日、海子祭日和顾城祭日几个备选方案,我坚决不同意后二者,特别是顾城,屈原已有节日,后二者无论水平还是人格力量均达不到纪念的程度,要也是在李白、杜甫和苏轼三人中挑选。


昌耀是这些自杀的诗人中最大腕的,也是年纪最大的,他的自杀没有隐含什么教益,映射什么背景,仅仅是患了绝症,病痛难忍,跟海明威一样的原因。这种自杀的情况只能说明文人不像普通人那样贪恋生命,哪怕长期拖累家人也要半死不活地捱下去。

总的看来,现当代诗人的自杀现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开前被迫害致死,二是思想意识超越当时,有志难骋,陷入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局,三是因病自杀,重质量而轻数量。不能说他们不坚强,抗压差,但是跟古人相比,确实对生命没那么看重了。


瘞花秀士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了不让朋友们感到太压抑太沉重,我准备用一种轻松的风格,和朋友们谈一谈自杀的问题。

我在高中的时候,读过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一本书。黑泽明说,自己的哥哥曾经说过,三十岁不成功,就自杀。后来黑泽明的哥哥真的自杀了。黑泽明在事业的低潮期,也屡次想到过自杀。这篇文章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当时我正处在青春年少,我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花儿开放点缀春天,空气好像都是甜的,鸟儿的叫声,在我听来,都是对生命的礼赞。生活这么美好,人为什么要自杀呢?

其实,就像是生殖冲动一样,自杀也是人的冲动之一。我有的时候在高楼的楼顶,或者在高山的悬崖峭壁上,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如果像一只飞鸟一样飘然而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总觉得自己很变态,老是想着去死,而且怎么能够死的潇洒一点。后来我竟然发现,真的有人和我一样的想法。

自从写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卧轨自杀之后,人们往往认为,诗人是一个容易自杀的群体。其实,这也不尽然。但题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为什么古代的诗人自杀的多,而现代诗人自杀的少,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成长史中去寻找答案。

纵观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若隐若现的线索。在春秋战国时期自杀的文人并不多,那些慷慨面对死亡的,大多是一些为武士和刺客。中国的士人,一贯秉承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我的上级对我好,我就要为他卖命,事情做得不成功,那我就去自杀。其实这还是深受儒家思想中的以身殉道、舍生取义思想的影响。到了汉以后,很多文人的自杀多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无法与社会和谐共生,在痛苦的煎熬之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点在魏晋乱世、民国和文革期间表现的非常明显。

在法国人杜尔凯姆写的一本《自杀论》中,把人的自杀分成三个类型,这种观点,可为我们审视中国文人的自杀文化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杜尔凯姆说,人的自杀分成三个类型。第一是利己型,也叫逃避型。人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寄托。第二种是利他型。人们认为生命的寄托早已超越了现实世界。第三种是动荡型。是在动乱不堪的社会中,人的心情极度压抑,找不到出口,从而自杀。

在了解了自杀的几种类型之后,我们进入正题,谈一谈古代诗人的自杀。中国人对于死,一般比较忌讳。第一,中国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文化。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人主要是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好,过的有意义,干嘛想着去死呢。孔子还表达了生时就要努力,死后自会长眠的观点。在道家文化中,更加重视生,道家哲学的核心是无为,而最终的目的是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好好生活还来不及,干嘛要自杀。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所以,一般来说,中国人不大提倡自杀。在和西方和日本的自杀文化浓厚的社会相比,中国文人的自杀还是比较少的。第二,中国是个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强调百善孝为先,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的身体和生命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父母给的。孔子的弟子曾子,在临死前,还要人看看自己的腿脚还好不好,有没有受伤或残缺,因为身体是父母的,要是自己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孝。孟子也说,中国人的观念就是养生送死无憾。作为儿女的,他的职责是养生送死,你要是先死了,父母无人赡养,妻子儿女没有生活来源,那你就是一个不孝、不负责任的人。所以,除非是走投无路,一般不会选择自杀。第三,中国文人有自我心情调节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儒道佛思想。年轻时候好好贡献社会,在年老或者不得已的时候,就去学习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慈悲,中国有的是好山好水,躲进五湖烟海之中,自得其乐,干嘛要去寻死觅活?

屈原的自杀,可以说开了中国诗人自杀的先河。屈原身在楚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楚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不大。屈原的自杀,是因为楚国的灭亡,他在长期的流亡中深感复国无望,深感作为亡国奴的耻辱,最后投江而死。这是一种为了气节尊严和骨气而死。在屈原之后,文天祥、陈天华的自杀同样是爱国主义的节气使然。对于这一种自杀,历史往往采取一种赞许的态度,认为他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死的重于泰山。但是中国人对于因为自己想不开的原因,是不赞成的,认为自杀的人自私、糊涂,因为好死不如赖活着。

现代诗人自杀的最有名的是海子了。海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现实中无法与社会达成共识,他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格,最后选择自杀,他的自杀其实就是一种利己型或者说逃避型的自杀。

总之,有理想的年代,诗人们无法实现理想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自杀,在没有理想的年代,诗人们干脆与世界共沉沦,在灯红酒绿的时代醉生梦死,干嘛要自杀?所以,对于有情怀的人来说,自杀是一种情怀,对于没有情怀的人来说,醉生梦死就是一种情怀!


好玩的国学


 



我先以现当代诗人入题吧。民国时有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的王国维,在南京跳江的“中国的济慈”朱湘;文革时有煤气自杀的闻捷,自缢身亡的陈梦家;90年代后就多了,割断静脉自杀的女诗人蝌蚪,绑石跳湖自沉的诗人戈麦,服毒殒命的浙江淳安诗人方向,在新西兰寓所杀妻后自杀的顾城,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用丝袜自缢在医院的台湾三毛,因病自缢的前中国青年报编辑诗人王长安,因肺癌折磨而跳楼自杀的诗人昌耀,在家自缢的河北唐山诗人周建岐,服毒自杀的女诗人谌烟,在上海跳楼自杀身亡的诗人胡河清 ,在家用菜刀自刎的云南青年诗人余地,在家自缢的广东诗人吾同树,在自家柴房自缢的四川诗人游复民,用洁白哈达上吊的西藏诗人荒流,在深圳跳楼身亡的“打工诗人”许立志。在石家庄跳楼自杀的诗人评论家陈超,在北京怀柔山中绝食而死的诗人卧夫。82岁因病跳楼的文学大家徐迟。这些诗人就进入我的眼帘,这不仅仅是一张名单,也让我沉思。当青年诗人余地家中自杀,留下不满3个月的双胞胎儿子和患重症的妻子。一时间让我心痛,是诗人“不负责任”吗?同还是诗人百无一用?



翻开中国诗史,古代诗人数不胜数,自杀的诗人还真没有几个。 把因战乱天灾人祸的除去,屈原应该算是中国诗人中第一个自杀的吧。屈原忠心故国,抱石投河,为后世所尊敬,是独一无二的。 初唐诗人卢照邻身世坎坷,生不逢时,不受重用,又长年饱受疾病折磨,自沉于颍水之中。 明朝宋海翁也算是一个自杀的诗人。宋海翁能诗善画,才高嗜酒,当世之人谁也不放在眼里。酒后泛舟海上,仰天大笑:“堂堂七尺之躯,哪里是世间那些普通的尘土所能掩埋的,就应该用大海来葬我啊!”说完,潇洒地从船上跳入波涛。明末陈子龙兵败被俘,在解赴南京的途中,投水殉国。但陈子龙不算真正的自杀,他是被逼,死于战场。  


 

我对于古代诗人的死,大致总结两点,一是死于政治斗争,二是死于战场,至于真正自杀者,我还真找不到几个人出来。

而现代诗人的自杀,我理解为一是当代社会压力太大,诗人多清高,远金钱权谋,其情感比比古代诗人更敏感更脆弱? 古代诗人在穷困精苦闷之时,他们会自我消解压力,爱山喜水,独善其身,借酒浇愁入诗。试观诗史,有多少不得志之人的诗作留传于世。而现代诗人呢,因为今天的大多数诗人成了社会的弱势群体,面对种种打击,困惑,迷茫,徘徊,痛苦,万念俱灰下,总有我们不知就里的某一根稻草把他们击倒。



他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出了温室就有可能被干死冻死,被食草动物吃掉。他们没有很好地融入现当今的社会,当然就没有了立身之地,他们就是以一个大孩子的心态思考处理着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和情感问题,忽略了自己已经长大。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许多理想却总是实现不了。于是诗人们就开始苦闷、于是想不开,于是用极端的手段来结束自己感觉到的无能人生。再有诗人写出来的诗,自己都认为是传世之作,但是读者们读不懂,看不明白的诗,谁还会为你的诗去到处传扬去。还是一点就是他们诗中很少有关乎民生、关乎国事诗作甚少,多自我宣泄、文字游戏。让人没有读下去的动机。没有人为你的诗去捧场,没有人捧场的诗人自然痛苦万分;极端之后,便走向极端,用躯体的死亡,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写了很多,对于死者我们应该以尊敬,其是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就再想,勇敢面对死亡的诗人们啊?你都不怕死亡了,难道你还怕活着吗?


国学守望者


为什么古代自杀的人很少,而现在身上的诗人很多?

纵向来看,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自杀诗人,因为年代久远,因为信息闭塞,因为记载工具不完整,即使自杀了,引起当时轰动,但是我们如今,多数已经无从了解。比如同样的,普通人,自杀者也很多,最多亲朋好友,心疼遗憾,感叹不舍,与大千世界无碍,谁会去一直记得他们呢。

横向比较,现代社会,不光是诗人自杀,各行各业自杀的也不少,其中也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士。诗人天生敏感细腻,常怀赤子之心,不容世俗玷污,有时候心态调整不过来,心理上的亚健康,就容易窘困迷茫,钻在牛角尖里出不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个人情感走入死胡同,经济上的穷困潦倒,等等等等,都会让诗人生无可恋,走上不归路。



而诗人的自杀,往往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别具才情的天才诗人,人惜其才,扼腕叹息,深为遗憾,成为全社会的痛。

其实诗人自杀,古今皆有,最著名的莫过于古代的屈原,现代的海子。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三闾大夫,投汨罗江一跃,其文学成就和治国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景仰,因而流传千古。

前些日子还写下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海子,却以卧轨这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的充满阳光的世界。



《天问》《离骚》的屈原,让我们今天有了一个深切怀念他的端午节。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结束了中国诗歌的一个时代。

泰戈尔说:“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世上。”

而对于伟大的诗人来说,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永远活在这世间。


天若有情共沉醉


谢谢!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难!古代诗人自杀很少,是因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诗人承受的压力很大!做什么事情很有一种坚韧性,那种坚韧性会穿透生命力而存在!矫情成份少,认真而实在的成份多一些! 而现代诗人生活条件好,三观并非是正的!据社科人员调查,因知识的泛滥成灾,知识也并非可以与人品挂勾!仗义多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含有几许真意!以后的社会是知识型的社会!知识的多寡不再是评价唯一的理由,而人品成为其非常重要考量的标准。一个三观不正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人,自然也经不起残酷事实的考验,自杀的情况也会增多。生活条件优越了便捷了,那么人的心理承受力反而倒退了!这样,是形成古代诗人自杀少,现代诗人自杀多的原因。

谢谢!





小夜曲的时光


因为时代的不同,同样撕裂的灵魂却因为不同的观念而导致诗人不同的选择。古代的观念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父母在不远游”,基本上身体和生命是属于别人,不敢轻生。时代对诗人同样的严厉,只是迫窘的诗人选择隐遁的少林便有了“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派。


而现代受西方浪漫主义的思潮,基本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个自由是绝对碰撞现实的藩篱,而自由和生命一旦产生矛盾并且不可平衡,那么只能选择其一。这就造就了“海子”的卧轨自杀,诗和生命合一而悲壮。

这两种诗人的走向,融入了诗歌,不得不说:行走的生命,沥血汇成的歌。


大江者


古代诗人,和现在诗人,都不是自杀死!都不他杀?人杀死的人去死?哪个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去自杀?不论每个人怎么死去的都是他杀,然后做了一个假象,逼真的假象迷惑所有的人,就以讹传讹说人的自杀的被蛊惑挑畔陷害别人去自杀?我是坚强不去自杀……我跟党革命……刘甲田亲属就杀宁安市,西沟村百姓,全知道别人说一年杀死西沟村11人?不论老少,李兆文他夫妻儿子不得糖尿病?都是人证明我说的话万分的证确?影子,肖说,听黄太太卖店说马河乡村,西沟村村马河村2017被李兆文夜里放化学药品死去60人?为什么李兆文夫妻儿子不得肝癌死?不得10年严重了糖尿病?逼迫杀西沟村王秀兰得10年糖尿病治杀人视力看不清楚,杀许秀云视力看不清楚?李兆文影子,高玉霞李兆文就让她俩能看清楚字,不用戴花镜都是人?证明李兆文夫妻亲属就是有化学药品放着去杀害残害他人,不得蛊惑人就是狠毒损歹毒长病的人都有德有儿有女杀人儿女?不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