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教学

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教学


“应试教育”在我的概念里,并非是贬义词。在中国从农业往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标准化的人才充实到大工业时代的建设中。没有“应试教育”就没有今天中国占全世界比例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中国也不会有今天全球最全类的工业体系。

人类文明经历了早期的父子传承,农业时代的私塾教育,工业时代的全民义务教育,在信息时代又将面临一次全民的教育革命。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你会发现教育的变革是从垄断走向普及。“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全民义务教育,曾经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垄断在精英阶层的知识普及到普罗大众当中,以培养出掌握更专业劳动技能的人才操作越来越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力工具。

在个人发展上升通道狭窄的时代,“应试教育”提供给基层民众依靠刻苦学习就可以获得进入上升通道的公平机会。但是,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并非想象中那么公平。“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标准化人才,仅仅是以生产力工具的所有者需要的,而并非个人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实际上,这种建立在别人想要的标准上的“应试教育”对于个人的体验是非常糟糕毫无乐趣可言的。

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现代人说“每一个人都是天上闪亮的不同星星”。世界的多样性,同样也塑造了个人性格特长的多样性。而标准化的“应试教育”要做的却是抹杀个性,培养标准化的共性。这其中反人性的成分,正是“应试教育”作为现代义务教育中造成学生普遍性厌烦情绪的根本。

相比起刚刚从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时,孩子们从繁重辛苦的重体力农活中踏入相对轻松太多的教室时的欣喜,现在生活条件优越孩子们对于逆反于孩童天性的“应试教育”却只剩下“深恶痛绝”。而孩子们这种对“应试教育”的深恶痛绝,绝对不是通过家长们讲述“道理”就能够消除的。

现在孩子们对“应试教育”的深恶痛绝,并非孩子们不懂事,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表现。当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于基本生存的强烈渴望,转化为对实现个人理想的强烈渴望。曾经锦衣玉食带给人强烈的满足感可以冲淡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抹杀个性的痛苦,而现在对个性化理想的追求与标准化“应试教育”的抹杀个性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学校的标准化教学,不但要让孩子接受自己不喜欢的知识内容,而且还无法获取孩子真正有兴趣学习的知识内容。标准化的“应试教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反而成了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普遍。带宽速度的提升,让信息传递从文字——图片——视频。当我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效率低下的书本时,互联网教学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

互联网教学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人们不用为了进入好学区而忍受难以背负的高房价。互联网教学不但可以让学子们在更加丰富多彩的学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甚至可以自由的选择喜欢的教授老师。

有人会担心面对屏幕的教育,会让孩子们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变得更加孤僻。但互联网教学可以组织基于地域附近的同类学子,组成线下的作业实践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任务。而作业任务不再只是趴在课桌上在作业本上书写的作业,更多的会以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子们将所学知识真正融会贯通。而不同小组完成的不同分工合作的不同实践作业,更加强调培养的还有学子们的集体合作意识。集体合作意识培训是目前中国“应试教育”几乎完全的教育空白。

互联网教学的实践作业不需要标准的评判分数。只有对实践作业的操作过程错误分析和经验总结,以及最终结果展示。每一次作业都以文字、图片、视频的综合记录方式记录存档。

最后要说明的就是互联网教学的教学成果证明。我在《再见“文凭教育”》中阐述过文凭作用的消退,那么取而代之的就是实际个人能力的展示。其实,只要把互联网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实践作业完成情况整理汇集在一起,就足以充分展示个人能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发布之际,很遗憾的是我描述的互联网教学还没有成型,暂时只是想象中的存在。但我相信,社会发展很快会推动互联网教学快速崛起。毕竟,虽然互联网教学还没成型,但“应试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与学校、家长因为上学问题产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要知道,这个矛盾的产生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应试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