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多211、985高校在北京、上海,爲什麼不遷出來?

獨立寒秋大江東去


北京上海高校多,歷史造就不可逆,地理因素別忽視,經濟也有話語權。

北京上海的大學的確是多,不遷出去的原因,是不願遷、不敢遷、遷不動。其實高校密集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高校密集雖然對教育欠發達地區不公平,但你要知道,是因為經濟不發達,才造成教育不發達,前者決定後者

(上圖由繆老師拍攝於清華大學)

先說說不願遷、不敢遷,誰不願遷呢?地方政府不敢遷、教育部不願遷,學校老師們不願遷,孩子們也不願遷

大學是人才產出的地方,是創新創造的源泉,對於地方政府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政績,還意味著地方發展的軟基礎,多遷進來大學,地方政府還求之不得,怎麼會輕易地鬆口,讓大學遷走呢?教育部也是一樣,全國一盤棋,大規模調整高校所在地域,會給工作造成相當的麻煩,僅僅是調整招生計劃分盤,就要累死了。

學校不願遷,大學需要巨量的資金支持,國內的頂尖大學主要靠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一個窮地方,根本就養不起頂尖的大學。學校師生也不願遷。老師們生活在大城市,各種資源都豐富,生活的層次也高,換其他的城市,學校的生源質量也必然下降。再者,如果你的

孩子在北京上海的大學就讀,他在讀期間,你支持學校搬遷嗎?

(上圖由繆老師拍攝於北京大學)

再說說遷不走,大學總是向著資源豐富的地域集中的,這不是近年的事,中華民族教育史上,只要是官學,都是跟兩件事情掛鉤,要麼政治資源,要麼經濟資源,否則就沒法兒開的好。

遠的不說,就說建國前吧,北京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範學院、鐵道管理學院、朝陽學院、東北文法學院、協和醫學院、北平藝術專修學校、北平體育專科學校等一大堆學校。

(上圖由繆老師拍攝於同濟大學)

同一時期,上海也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暨南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大同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商學院、上海法政學院、上海法學院、誠明文學院、同德醫學院、上海紡織工學院、東南醫學院、新中國法商學院。

還有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體育專科學校 、上海市立工業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立信會計專科學校 、中國新聞專科學校 、上海牙醫專科學校 、中華工商專科學校、誠孚紡織專科學校 、東亞體育專科學校 、上海紡織專科學校、光夏商業專科學校。

(上圖由繆老師拍攝於復旦大學)

遷走一座大學,那是牽一髮動全身,回想一下抗日戰爭時期,大量高校西遷內遷,莫說搬遷前後流失的設備和硬件,單單說師資和生源,這等損失太難彌補。再回想一下上個世紀50年代,諸多大學被迫拆分、合併、重組、搬遷,從當前的時代來回溯,能說那是成功的教育改革措施嗎?不好說。

雄安新區確定建設開始,北京的諸多大學都陸續將搬遷到雄安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假如大規模搬遷成立,那麼首先搬遷距離短,其次,這是國家戰略層面對於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

那麼,也就不難判斷:想要大學從北京、上海遷出,需要什麼層面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資源支持了吧?


繆老師妙筆生花


中國的頂尖大學,基本都在京武滬。

這是因為,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就是從京武滬開始。北京的京師大學堂,武漢的自強學堂就是中國第一批大學。

為什麼京武滬的大學要遷出去?是因為要平衡各地的教育發展嗎?

可是這些大學和所在的城市是共生共存的。一流城市才能出一流大學。一流大學搬去三流城市最終也只能成為三流大學。蘭州大學的發展就是一個明證。

如果一些落後的地方想擁有一流大學,最務實的途徑是想辦法加快本地的經濟發展。經濟上去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對人才引進重視了,收入待遇提高了,師資實力自然會提高。

否則試圖遷移發達地區的先進大學到落後地區我想這個結局就是共同落後。


武大東湖


哈哈哈哈哈,如果北京大學遷到青海,還叫北京大學嗎?上海交通大學遷到貴州,還叫上海交通大學嗎?當然,清華大學遷到青海,改名清海大學;復旦大學遷到內蒙古,連名字都不用改。

中國大學的設立,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導致目前985和211佈局嚴重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遷出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前兩年傳出北京有部分大學要遷出,後來不了了之。想想也是,北京科技大學遷到河北和天津的武清,校名和校址嚴重不符,這不是欺騙嗎。要是改成武清科技大學,北科大的人沒人會答應的。

大學的優勢,地域是很重要的。北京某重點高校有人坦言,論實力,的確不如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但錄取分數線就是被這兩個大學高。因為在北京啊。

所以沒有大學會遷出北京和上海的。


編外教育參謀


第一,北京上海的大多數高校是市屬高校,是當地政府幾十年出錢出人出物打造出來的,憑什麼結果子了就外遷。

第二,高校屬於事業編,每年每校財政補貼少的十幾億多的幾十上百億,不是所有地方都養的起的。

第三,有錢有人有物的地方,就不能幾十年磨一劍,自己打造一個學校,非要想著別人家的成果。我窮我有理?


康神龍


北京、上海有那麼多知名高校那都是有歷史傳承的。在國民時期,北京、上海就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科技發達的城市,需要各種高科技人才。大學是人才的集聚地,站在科技最前沿,自然就會匯聚眾多的知名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