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演員脫貧記——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岩腳村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群眾演員脫貧記——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巖腳村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巖腳村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週末有節目,假日有演出;遊客上門來,吃住兩不誤。”這首打油詩描述的是靖州寨牙鄉巖腳村村民的生活新常態。近年來,巖腳侗寨藉助“民俗文化”“民宿餐飲”兩塊招牌,讓村民爭當“演員”“服務員”“炊事員”。特別是在民俗文化層面,村支兩委充分挖掘“絲路女兒國”主題文化,就地取材村裡的文化“劇本”,與廣大群眾聯袂上演脫貧“大戲”,“導演村長”正是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該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群眾演員脫貧記——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巖腳村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楊曉琴(右二)在聽取村民的意見建議

“村長”做“導演”

楊曉琴是地道的當地村民,90年出身的她受過高等教育,學過藝術、做過動漫、當過老師,骨子裡對藝術文化有著天生的熱愛。因脫貧攻堅戰和村集體事業發展的需要,2017年5月,在全村村民的舉薦下,她擔任巖腳村村委會主任一職。

“本想去外面發展,但看到黨的好政策和家鄉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就留下來了。”楊曉琴告訴記者,自己的選擇既是一種自我要求,也是一種自我挑戰。“90後”“小姑娘”這樣的“標籤”當初給了她不小的壓力,但她堅持了下來。憑著自己的所學所悟,她擬定村集體事業發展規劃,擼起袖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任職以來,楊曉琴從村裡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民俗文化入手,向民俗文化要產能、要收益,帶領全村百姓發展文化演出事業,“導”出了一部又一部的脫貧好戲。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村支兩委的努力下,巖腳侗寨先後成立女兒國民俗文化表演公司、旅遊接待服務公司及民族文化旅遊合作社,通過演出公司和旅遊合作社為群眾演出服務搭建穩定可靠的表演舞臺。依託文藝表演,全村48名群眾,其中貧困戶18戶參與了進來,通過文藝表演、攔門酒、侗琵琶、篝火晚會等演出服務,女兒國民俗文化表演公司年收入達70餘萬元,參演的貧困戶年增收8000元以上。

群眾演員脫貧記——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巖腳村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民俗變“劇本”

彈琵琶、吹蘆笙、跳哆耶……每逢週末或節假日,巖腳侗寨就熱鬧不已。要是趕上姑娘節、六月六、立冬節、鬧春牛、舞龍燈等民俗活動,侗寨裡賓客如潮、人山人海,這裡的文藝匯演因其獨特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廣大民俗文化愛好者。巖腳侗寨因其古驛道為明朝時“南方絲綢之路”重要分支——湘黔古道和湘桂古道連接線,以及古時候當地女性地位很高,被外界冠以“女兒國”稱號。經世代傳承,民俗文化已成了當地的瑰寶,也是群眾文藝演出的精神源泉。

在村集體擬定的發展框架下,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對外展示是巖腳侗寨演出服務的主要方向,尤以南方絲綢之路的商道文化和古代“女兒國”的母系文化為核心內容。其中,靖州縣委縣政府與懷化學院聯手打造了原生態情景劇《絲路女兒國》;女兒國民俗文化表演公司與湖南經視合作了大型原生態旅遊節目《絲路女兒國》……

如今,巖腳侗寨不僅擁有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第四批全國傳統村落、懷化市“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現正與通道、綏寧侗寨聯合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在現有的基礎上,這些來之不易的民俗財富將為當地的民俗文化演出提供源源不斷的“劇本”。

群眾演員脫貧記——記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巖腳村村委會主任楊曉琴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寨牙鄉巖腳侗寨風光

群眾當“演員”

“農活兒再忙,也要抽時間練侗琵琶,這是祖先的恩賜,不能丟也丟不得。”今年50歲的吳妹凡是村裡的侗琵琶傳承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待侗琵琶,她就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彈琵琶不僅是她的生活日常,更成為了她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因為這片土地是侗琵琶的發源和傳承地。早在巖腳侗寨興起文藝演出事業之前,她就在堅持自己的信仰。村裡有了演出公司後,吳妹凡第一時間加入了進來。如今,她不僅增收實現了脫貧,還開辦了侗琵琶傳習所,讓更多的人瞭解、學習這門民間技藝。

“靠演出的勞務費,我一年就有3600餘元收入。”村民吳祥愛介紹說,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她還在家做起了農家樂,加上演出費,一年純收入近3萬年,直接實現了脫貧;“增加了收入,還鍛鍊了身體。”60歲的村民龍懷斌笑著告訴記者,自己本來已是頤養天年之際,但孫子治病需要開支,進過一番培訓,也進了演出隊。如今的龍懷斌心態更年輕了,精神也更飽滿了。

有了演出事業,群眾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對生活的熱愛更濃了。就在今年9月22日舉行的湖南省第九屆全民健身節暨舞動中國排舞廣場舞聯賽上,巖腳侗寨表演隊就舞出了風采。一場“侗式”演出獲得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一舉摘得了“最佳表演獎”。

民俗表演育芬芳,“女兒國”裡致富忙。民間藝術有了舞臺,群眾腰包鼓了起來。有了文化品牌的帶動,旅遊經濟等其他村集體經濟才有了發展“引擎”。巖腳村人均純收入從2012年的不到3000元躍升至2018年的8000多元,成為了全鄉乃至全縣增長最快的村落之一,2016年成功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脫貧有標線,致富無終點。立足於新起點,巖腳村人的新時代演出才剛剛拉開序幕。


(本文刊發於2018年9月30日出版的《懷化人大》雜誌第四期“聚焦:脫貧攻堅戰 代表在行動”欄目,作者:李江 攝影:楊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