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要在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時候關掉彈幕?

奇葩大會第二季開播已經近兩個月了。

某些平臺論壇上對於奇葩大會第二季的言論多到數不勝數,其中也不乏“奇葩系列藥丸”的言論。比如下面這個:

也許資本並不關注這些人,而利益相關的粉絲也會覺得這樣的人是矯情的自負鬼。從來不會有一束追光打在這樣的人身上,隨便了。我可能只是想讓大家知道把,我這樣的人,任憑奇葩大會2的宣傳做的再好,請的Mark再帥,輸出觀點再暖,我都不會再看了。因為在我眼裡,你的裡子就是爛的,怎麼拉都拉不回來了。任何人都說服不了我,我也不會去說服任何人。

其實這種決絕也是蠻可悲的,但是生來如此,就這樣吧。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630167/answer/341259162

說實話,小編在看了奇葩大會前兩集的時候,是傾向於這些觀點和意見的。並且在之後三個禮拜的時間裡,都沒有繼續追。對,就是因為這些評論,我幾乎已經開始準備放棄追這部綜藝了。

相比於奇葩大會第一季的宗旨,奇葩大會第二季開始轉向“尋找特別人類”,甚至有曾經被節目組邀請去面試的網友爆料說,導演就只喜歡有奪人眼球故事的人。這樣的反差,讓一些奇葩系列的元老級粉絲一時有些接受不了,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然而小編現在只想說一說看完了目前播出的所有期奇葩大會之後的感受。


奇葩大會第二季,來了很多名人,當然也有很多素人。

先說已經相對功成名就了的名人吧。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趙又廷mark。

從奇葩大會第二季每一期的名稱當中就可以看出,mark在奇葩大會第二季當中扮演的重要的宣傳推廣角色。

為什麼我要在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時候關掉彈幕?

奇葩大會第二季

在節目中,趙又廷起到的,更多也是娛樂的作用,比如大家都愛八卦他和高圓圓的各種生活習慣小癖好之類的。很多人反對,說一個戲子為什麼要裝作愛思考的樣子,來參加這個節目,表達的觀點又不特別吸引人。我部分同意,可是從其他角度看,他們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mark作為演員出身,相比於“會說話”,似乎更應該“演好戲”。

插個題外話,論mark的演技,在第六期中與一名喜劇演員配合演出的一場即興表演中就可以體現(其實小編原本不是mark粉,但是這段真的好感度蹭蹭up了)。

情景設定在珠峰頂上(馬東想的),倆人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攀到頂想要許願,可是mark記不住自己當初許的願望了。知道自己有可能忘,他把願望提前寫在了一張紙條上。可是掏出來之後,剛想看清楚之後大聲念出來,紙條不小心被珠峰頂上的風颳走了(紙條颳走的情節是趙又廷即興發揮的)。

我想,紙條被颳走的結局和紙條拿出來開始許願的結局,後者更引人思考,也更有張力吧。

很明顯,請趙又廷來是節目的營銷策略之一。雖說節目裡不乏影視行業的人士,但是大多也是幕後英雄,當中參雜一個幕前工作人員,客觀上說不同工作視角會帶來碰撞和火花,當然還有適時的輕鬆和娛樂一下的作用。

拋開這個問題,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人聚在一起,和一群會說話,善表達,且在演講技巧上有建樹的人聚在一起,起到的化學反應終究是不同的。而前者和一直推崇的“多元”價值觀,是相契合的。

言歸正傳,還有教育界人士俞敏洪老師。

為什麼我要在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時候關掉彈幕?

奇葩大會20180303 俞敏洪老師

俞老師的演講其實煽動力並不強。剛開始看,會有些枯燥。但是卻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踏實的力量。那就是,不講很多目前階段還無法做到的事,不過多的展望未來,而是把重點放在自己正在做的事上。留守兒童問題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不斷的有媒體曝光,但是真正關注和嘗試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人和項目卻是很少了。俞敏洪老師從自身角度講了如何發揮家庭在教育中的重要影響力。雖然都是很多人都已經明白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的人,恐怕也不多。

素人在第二季的節目中也佔了很重要的部分。

為什麼我要在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時候關掉彈幕?

例如第六期中的的哥,跟我們分享了他的乘客和他分享的故事。無論世界怎麼劇烈變化,我依舊能夠從我的生活中得到快樂與幸福,這是包括小編在內的很多人都達不到的吧。

又比如一位名為“小豬豬”的大胃王美食博主(說到這裡,真是忍不住要跪求同款吃得多又不胖又長那麼可愛的體質了)。

為什麼我要在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時候關掉彈幕?

光是小蘿莉與大胃王的反差萌就很吸引人了。這大概就是率真的力量吧。

為什麼我要在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時候關掉彈幕?

博士生畢嘯天。能把如何更有效地“洗襪子”和“穿衣服”這個問題這麼理性又有趣地分析出來,而且又長那麼帥(hhh羞恥捂臉)!真是可以說是不可多得的男神了(逃)。


哈哈,說了那麼多,小編想表達的是,大部分不喜歡奇葩大會的人,是因為不能接受奇葩大會第二季的節目定位和選角方式。但是播出已經六期了,我們也可以看到奇葩系列相比於《超級演說家》一類的節目,更加輕鬆和娛樂化,也更大眾化。

而恰恰是這樣的節目設定,註定了在發展的路上會有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因為這樣的節目形式,在國內幾乎可以說是首創了。既要考慮到傳播的廣度,要讓觀眾有興趣點開,又要思考如何深入話題,趣味和深度的平衡,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作為一檔娛樂節目,不賣明星的人設,不通過刻意或者是故意的剪輯讓觀眾集中討論某個或某幾個人的人品,而是通過請不同的人來講故事的方式,展現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職業的人對於生活的不同思考,這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更何況,在一個團隊人員平均年齡較低的情況下(考慮到還有前排的馬曉康三個老人hhhh),已經很棒了。或許缺少很多生活閱歷帶來的沉重和深刻,或許略帶浮誇。但是年輕,也意味著更開放,更包容,更願意把打碎自己的東西裝進身體裡。

但是至少,小編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成長了很多。

而成長又往往不僅僅像長大那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