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洋水师是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打日本能赢吗?

上善147925929


如果换成左公是管理北洋水师的负责人,甲午战争一样会战败!左公是老陈某国的典范,是平定太平天国与收复新疆等地的肱骨重臣!后不管在哪里出任职务,都是尽心尽力的长久谋算!然而左公终其一生都是封疆大吏而非庙堂核心,万顷大厦岂能是一根栋梁支撑?



所以即使左公管理北洋水师,也不能改变清帝国不重视本次战争的心态,而日本朝野将那次战争视为改变国运的一次豪赌,全国上下尽全力备战,可想而知以必战对畏战的结果如何?妄自埋没左公英明而已!



即使左公管理北洋水师,也不能从腐朽的清帝国中枢争取到更多的财力支持,也不能改变军舰的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或许还会遭受清廷的斥呵!


用户3087668883


能赢。

管不管水师不重要,让左宗棠体力旺盛的活着并管陆军,那么甲午还是有希望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甲午战争的决定性战斗并不是海战,而是陆战。清军在平壤,田庄台,牛庄等地的陆战惨败才是最终签订《马关条约》的主因。因为陆战的失利,清军势力彻底退出朝鲜半岛,日本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前进基地和后勤资源,由此,日本便可以以战养战,以强盛的兵力对清王朝核心的直隶地区保持高压态势,让整个清政府惶惶不可终日,不得不委曲求全。

在清日进行的一系列陆战中,大部分清军的战斗意识极差,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将领叶志超面对日军的进攻,在同僚左宝贵赵烈牺牲的情况下弃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国境内,导致后续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可以说,在武器差距并不悬殊的情况下,清军完全是败在了战斗力低下,士气差劲的原因上。

不仅如此,叶志超的战败还被李鸿章系的官僚美化为“大捷”,导致国内对战局缺乏足够的认知,最终甲午战局措手不及。

而如果换左宗棠领导那将大不一样,首先左宗棠下属的楚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识都强于淮军,从收复新疆的战局上看,左宗棠作为对本身军事认知非常清楚的情况下竟然曾试图武力驱逐占据伊犁的沙俄,可见,作战序列上属于淮军的楚军,战斗意识却是强于淮军的。

再其次,左宗棠的军事指挥能力有目共睹,收复新疆的战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直接变成“急进缓战”套用在朝鲜就很有效,“急进”,就是尽快调动,将陆军主力集中在朝鲜,辽东等地,“缓战”就是依托清政府在朝鲜多年经营的优势,与日军打持久战,依靠国力打消耗战,

要知道,即便是刚刚明治维新的日本,在打甲午战争时也已经捉襟见肘,后继乏力(马关条约之所以少赔一亿两是因为日本担心对李鸿章的刺杀活动会激怒清政府抗争到底,那样日本是撑不住的,如果日军还有实力继续打下去,把李鸿章剁成片都不可能少赔一两银子)如果不是马关条约开创的天价赔款,甲午打完的日本也是惨胜。

左宗棠需要做的就是,不需要计较一两场战斗的得失,只要在大格局上让朝鲜半岛的战局陷入持久战,让日本无法获得前进基地和资源以战养战,必要时就算毁掉整个朝鲜半岛也在所不惜,坚壁清野也不给日军留下任何物资,这样即便胜利不了,日本也坚持不了一年。

当然,关于战略方面只是我自己的纸上谈兵,但我相信,如果是左宗棠在那个位置上,他一定会做的更好。


扣毛


答案是,即使左宗棠管理北洋水师,一样会不敌日本海军。原因有三。第一,左宗棠属于陆战派,缺乏对海洋权益的认识,他还不及李鸿章。在朝廷内部,李鸿章是海战派,而左宗棠是陆战派,他们的理念是水火不容的,经常会争吵的不可开交,以至于互相掣肘。第二,左宗棠和李鸿章一样,也是任人唯亲,注重派系。李鸿章任用了淮军系的丁汝昌,而丁汝昌是一个无能的旧官僚。丁汝昌身为海军司令,却丝毫不懂海战,是真正的外行领导内行。以至于邓世昌等人哀叹:英国有不懂海战的海军司令吗?就是讽刺丁汝昌是十足的外行。而左宗棠和李鸿章比,也是半斤八两。左宗棠是湘系的领袖,多年来也提拔任用了一批嫡系“自己人”,在朝堂上和李鸿章的淮系斗得水深火热。如果左宗棠管理北洋水师,也逃不过任人唯亲的格局。第三,政治腐败。体现在上下勾结,中饱私囊,以次充好。在一次演习之中,丁汝昌的旗舰发射了一枚有质量的炮弹,结果“轰”的一声巨响,反把自己的军官炸死数人,连德国教官也一并重伤。旗舰如此,其他舰船可想而知。左宗棠在反腐方面,未必有所建树。


怀疑探索者


这个问题的基础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功。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从为什么左宗棠可以收复新疆而李鸿章却甲午战败的角度去回答。

在本人头条文章《为什么李鸿章建议放弃收复新疆?所需千万军费可买整个北洋水师》对左宗棠能够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做了分析,先摘录下:

左宗棠能够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有三点:一、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做粮草和人员精简等军事准备;二、所需的军费1000万两白银,朝廷拨款500万两,同意左宗棠借款500万两,军费充足;三、左宗棠建立兰州制造局,调集东南的工匠制造最新的武器装备军队。

时间准备充分:一年半;打仗的银两充足,1000万两白银,等于整个北洋水师十几首战舰的购买费用;精良的现代化装备。这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情况。

现在来看李鸿章的甲午战争。在准备时间上:

1894年3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事,朝鲜请求清政府介入;

1894年4月,叶志超率军入朝;

1894年5月,大清和日本就撤军问题发生争执;

1894年6月,日本发动朝鲜宫廷政变,推翻朝鲜保守派,李鸿章派總兵衛汝貴、提督馬玉崑等北洋陆军进入朝鲜;

1894年7月,大清和日本发生牙山海战;

1894年8月1日,大清宣布对日本作战。

从5月中日就撤军问题争执到宣战,只有3个月时间。战争准备严重不足,兵员、战争物质、枪炮弹药和军饷严重装备不足。


军饷问题。

1894年5月,李鸿章要求户部拨款300万两做军饷,6月再次上奏光绪筹款;虽然光绪帝同意拨款300万两的要求,但直到7月户部上报:本年应收入的饷银合计800万两,截至5月底,仅收到337.7万两,各省还有462.3万两没有上缴。330万两的白银就是户部所有的钱,显然李鸿章能拿到100万两白银的军费,购买子弹、炮弹就不错了。


装备问题。

由于1891年翁同龢停止拨款购置海军器械后,到1894年5月时,李鸿章上奏光绪帝:

“又谕李鸿章奏:必须豫筹战备。请饬户部先行筹备的饷二三百万两。兹据奏称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祗有八艘。”

6月李鸿章奏报:

"据称北洋战舰过少。沿海陆军分布直隶山东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合计祇二万人。各处绿营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体察倭韩情势。出境援剿至少亦须二三十营。此次请筹的饷二三百万。  "


总结,在3个月战争准备时间、军饷严重不到位、调遣军队不足、装备几年不更新、弹药存储不足的情况下,左宗棠即便是主帅,也无力在甲午战争中打赢。

相比清政府,日本为此准备了很多年。光绪帝仓促宣战,是甲午战争战败的重要因素。


历史哨声


历史没有如果,但通过有价值的假设可以分析一些问题,例如战争打的是人还是武器。提问者者提出的假设是错误的,因此我也不会按照错误的提问去回答。

我会按照我对晚清的理解,进行大胆预测!

曾国藩和左宗棠不可能被贬职去做北洋水师提督,要去做只能去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管理北洋海陆军。曾国藩应该还会输,但不会那么惨。左宗棠则根本不会输,输的话顶多是失去朝鲜,但日后我们会赢得戊戌变法的成功或被清廷消灭。

(1)关于假设的假设

我们说假设无聊就需要一个假设下你还得有几个假设。

比如我们就需要假设左宗棠的寿命要有九十多,且在中法战争后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因为左宗棠不可能被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那叫贬职。

你也不能假设左宗棠和李鸿章一切对调,否则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你更不能假设没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左宗棠没有做过他做过的事情。

只能假设中法战争后左宗棠还活着,接替了李鸿章的一切职务。

(2)左宗棠可以至少打平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实力会因为左宗棠在1887年大水灾中主动削减军费而打折扣,但陆军实力会突飞猛进,由此朝鲜半岛不会丢失

甲午战争是光绪皇帝主打,但光绪只能控制半个皇宫和影响力控制中国。实际上的战争决定权是在李鸿章手中。如果左宗棠在李鸿章的位子上,那么,这场战争将是光绪和左宗棠执意打的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和李鸿章与光绪和湘军的隐形对峙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之前,湘军是没有挺帅的,左宗棠作为湘军曾氏兄弟死后是无可争议的统帅。光绪的实力将大幅度增长。

(3)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海战结果会有变化

李鸿章时期,福建马尾势力就在北洋海军占主体,那么,假设左宗棠任了九年的北洋水师的话,将控制北洋海军舰队同时对北洋海军的岸防系统、武器供应系统、教学训练系统进行整合。甲午战争中,我方失败的武器供应假冒伪劣问题、贪生怕死问题都将不复存在。那么,甲午海战问题将会是另一个场景。

(4)左宗棠会主动拿“北洋军费”去救灾,北洋海军的武器照样不会增添,但北洋不缺钱

因为李鸿章和淮军贪污问题比较严重,造成海军购买武器过程中说不明白的贪腐问题较多,1887年的河南大水灾又使得上千万人生命受到威胁。

翁同龢在此情况下,建议清朝全国上下捐钱,停止外购武器。左宗棠会在这时主动减少北洋武器外购,甚至会拿出自己的钱捐款,左宗棠捐款一生中已经捐出了是个养廉银二十多万两,也可能会拿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主动让出的自己贪腐的八百万两白银,当然,左宗棠任北洋大臣的话肯定没这么多,而是早买武器和捐款了。北洋不缺钱。

(5)甲午战争的决战是陆军,因此,日本很难占领朝鲜,至少保证不输

假设左宗棠1885年后任北洋大臣的话,湘楚军将是朝鲜战争的主力,淮军的悍将如刘铭传等能打仗敢打仗的人也会加入。平壤战争只会战死而不会被吓死。那么,甲午海战前运入朝鲜的日军能否打赢都很难说。

(6)甲午之后,左宗棠会帮助戊戌变法成功,慈禧和李鸿章被彻底削权;或者慈禧、李鸿章等人造反被消灭

左宗棠任北洋大臣后主打甲午战争的话,戊戌变法也就不会发生了。康有为梁启超也就不会出现。因为没有赔款和台湾被割让出去。

一个人的存在确实可以影响历史,例如商鞅对于中国历史,王安石至于北宋后期,张居正对于晚明,这些都是明证。

光绪主导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

一是国力弱必须得变法;

二是皇帝没有权力;

三是没有能文能武、镇得住天下官员的管理者,如果左宗棠能活那么大岁数,那么,大部分湘楚军和抵抗派文武都会支持他。

如果出现李鸿章和慈禧叛乱的事情,也会像“明治三杰”的二杰消灭“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那样。

(7)如果上述结果没有出现,左宗棠最有可能成为推翻清朝或被清朝打败的人

个人的意志无法盖过阶层和集团的意志,晚清的历史是清廷逐渐失去人心的历史,谁能推翻清廷谁就代表民意民心。

我的意见是:通过三人性格和经历的对比,左宗棠最有可能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人,李鸿章和曾国藩其次。

左宗棠这个人因为生活民间较长且长期在军界,他被晚清官场熏染得不多,因此具有草根性格非常明显。

李鸿章这个人脑子儿最灵活,但因其是清廷一员且是“重要既得利益者”,要想放弃既有利益去反清很难的。

曾国藩最无可能,首先他个人做清朝官久矣,且一直属于穆彰阿一党属于“官场油条”一派;其次,他在官场算是“大儒”,他以“忠孝示人”,做官成功、反太平天国成大功皆是如此,如果他反清那么最终也会被人抛弃。

因此,结果只能有两个,左宗棠造反成功或者失败。


坐古谈今


首先,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很是敬佩,正因为有他一直坚持要收复新疆的决心,才有现在的锦绣山河,所以说左宗棠是民族英雄。但是北洋水师换做左宗棠管理,甲午战争能打赢吗?

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甲午战争会失败,根本原因不在武器装备,而在于体制的旧化。我觉得不管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管理,还是左宗棠管理,最后甲午战争都会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先谈谈北洋水师覆灭的表层原因。据悉,当时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跟不上日本的,有一些炮弹是哑弹,最后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那么是怎么会出现哑弹的呢?在北洋水师军费这块,当时的清政府是怎么拨发的,都没有慈禧太后过生日的一半多,这样在没有强大军费支撑下,拿什么武装?

就算是是左宗棠管理北洋水师,这样的问题就能解决吗?我想并不能,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当时的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从各方面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才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而反观当时的清朝,依旧闭关锁国,就算是发动了洋务运动,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在此我想说的是,不管是谁管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都将会失败。


林间野史


北洋海军除了李鸿章,很难还有第二人能把它带好,如果换成“左骡子”来带,估计北洋水师死的更惨。



很多人都认为,“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是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觉得如果北洋舰队换个人来带,甲午战争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上,整个北洋舰队都是李鸿章毕生之心血。作为最早亲眼见识过列强兵器之精锐、尤其是海军之强大的人,李鸿章是非常清楚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必要性的。因此在有关“塞防”还是“海防”的问题上,李鸿章自始至终都坚定的坚持海防,并且为此和左宗棠搞得相当不愉快。



正是因为李鸿章倾注的心血,北洋水师才能建设成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亚洲第一世界前八的海军舰队。北洋舰队早期的经费,实在是李鸿章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省出来的,到了后期慈禧侵占海军经费,也实在不是他能左右得了的。



但是如果是性格刚毅的左宗棠,结果很可能就比李鸿章还坏了。且不说左宗棠对于海防的重视程度不及李鸿章,光说其性格,就很难像李鸿章一样拉出一支叫得响的海军出来。要不然,为什么南北洋水师并建,却只有李鸿章负责的北洋有所成绩,左宗棠的福建水师却很难与之匹敌?更何况以陆军出身的左宗棠,又怎么能比早年也曾和西方海军打过交道的李鸿章管海军更好?



所以,尽管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输的很惨,但是换左宗棠来管,不一定会比他管得更好,甚至很有可能更差。


青言论史


甲午战争难道只是北洋水师在战斗么?清陆军在打酱油?显然这个问题带有一种潜意识,认为甲午战争就是几场海战。不说左宗棠当个北洋水师提督,就算他坐到了李鸿章的位置上,甲午之战也必败无疑!



甲午惨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制度上,并且这种制度上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是直接就导致了战争的失败。对此,李鸿章也是心知肚明的,在马关谈判的会场,李鸿章向日本人明言:“(甲午战争)证明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并非白种之民所独擅,黄种之民亦可应用并取得成功”。不过,在“欧洲式之陆海军组织及作战方法”的应用上,日本比清朝要成功得多。



在海军管理上,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设立了海军省,统一筹划海军事务;在兵役制度上,日本人采用现役与预备役相结合的近代兵役制度,既能保证充足兵源,又能保证训练质量。相比较而言,大清朝设立海军衙门却没有专职大臣、采用存在诸多弊端的募兵制度等等军事政策就远远落后了。

显然,制度上的问题,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败影响是根本的、直接的,不是换个激进的、专业的干臣来就可以扭转局面的。


靳长苏


首先大家得明白,甲午战争我们输在哪方面。这个搞不清,就是盲人摸象。

1.甲午战争之败,武器,调度,士气,策略,后勤,通讯,补给,陆军海军协调,外交宣传,战争动员,各个方面都输于日本。但是这一切的根本还是…………人!最关键的几个人,慈禧。李鸿章!

2,慈禧内政手腕歹毒,处处为了保持自己和满清皇室地位,但是这些心机遇到洋人,就原型毕露,显出眼界能力不济了。而李鸿章能力有,可惜贪财,治军不严,任人唯亲,以致于北洋水师纸老虎一个,不堪一击。战争中,畏敌如虎,失败乃兵家常事,但是如此惨败,实在没有什么水平!

3,换了左宗棠,因为慈禧还在,左宗棠处处受制约,他不会像李鸿章那样圆滑,估计干不长。但是,另一方面想,真的坚持下去,以左宗棠的清廉,操守,原则和信念,北洋水师肯定会军纪严明,士气高涨。这样的部队,就是嗷嗷叫的老虎,武器,战术都不用担心,不用打,日本已经心寒了。即便有输有赢,总体来说,绝对不会如此惨败!更不会窝在家里,死挨打!

4,这就好比国共内战,打的是双方最高指挥的智慧和品德!有些朋友过多强调战舰的先进程度,,航速高低,炮弹的多少,军费的挪用,其实是没有看到根本。要知道这些都是末端的事情。还是那句话,依照当时国家管理的水平和士气,中日水师战舰武器互换,中方能取胜吗?

5,一将无谋,累死千军。此言不虚呀!


才辰日月


其实,如果是左宗棠管理北洋水师,那么只会输的更惨。

这里不是否认左文襄公的抗日御侮的决心,也不是否认他治军的能力。而是因位,左文襄公根本不懂的近代海军。虽然左宗棠兴建了中国第一所近代造船企业,福建船政马尾造船厂;也兴建了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但是,对于海军有热钱并代表就懂得海军发展的趋势,比如在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之时,为南洋水师从德国购买了"南琛"、"南瑞"两舰,又从福州船政局订购了"开济"、"镜清"两艘快船。经过数年发展,让南洋水师拥有大小舰船16艘,排水量近16000吨。但是,这位中国近代海防的开拓人,却极为排斥但是正在兴起的“铁甲舰”。拒绝为南洋水师,购买这种正在兴起的,可以极大增强海军实力的战舰。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左宗棠不懂得近代的海军和海洋战略。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左宗棠在塞防与海防之争是的表现。要知道,左宗棠可是号称中国“船政之父”。而是,因为其对海军的认识还停留在“水师”阶段,所以对海军提出的要求是"江海防务并重,不争大洋"。同时,还非常认同湘系水师统领彭麟玉提出的"有海防无海战"的谬论。试想,一个连“海战”都不认可,只是认为海军是配合炮台,进行近岸防御的将领,怎么会统领好北洋水师?甚至,连北洋水师能不能建成1888年那样的规模都不敢确定。要知道,1884年离任之时,左宗棠在其两江总督的任上也再没有给南洋水师添购一艘新型战舰。

不否认,左宗棠面对外国侵略者可能会更加顽强,但是战争不是顽强就能节约一切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