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鑑賞之四—清平樂·蔣桂戰爭(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清平樂

蔣桂戰爭

一九二九年秋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四—清平樂·蔣桂戰爭(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註釋】

1 蔣桂戰爭;1928底,以蔣介石為總頭目的國民黨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各派系之間為搶奪地盤而進行的明爭暗鬥卻愈演愈烈,終又刀兵相見,大打出手。。1929年2月21日,桂(廣西的簡稱)系軍閥李宗仁、白崇喜等製造長沙事變,趕走親蔣的湖南省主席魯滌平。3月26日,由南京政府下令免除李、白等人本兼各職,聽候查辦。次日,蔣介石派遣三路大軍進攻桂軍控制下的武漢。由於桂軍將領楊騰輝等被蔣介石用重金收買,陣前倒戈,4月4日,武漢桂軍總退卻,南逃廣西。蔣桂戰爭告一段落後,5月間,廣東境內又爆發了廣東軍閥陳濟棠和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喜之間的粵桂戰爭。毛澤東同志抓住閩西軍閥赴廣參戰、老巢空虛的有利戰機,於5月中旬親率紅四軍自贛南入閩,迅速開闢了閩西地區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局面。同年秋,毛澤東同志在中共閩西特委指導工作,領導當地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詞即作於此時。本篇首次公開發表於《人民文學》1962年5月號。

【賞析】

這首詞題為《蔣桂戰爭》,實際上寫的卻不完全是蔣桂戰爭,而是在蔣桂戰爭後日益發展的革命形勢。因此,它是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詩人對1929年前後的神州政治風雲所作的充滿詩意的概括。由於詞牌自身的特點,與詩人對現實敵我雙方情勢的分析思路自相契合,順理成章地構成對比,即上片總攬形勢,從軍閥戰爭寫起,側重於虛寫,以及靜態的分析議論;下片則以寫人民戰爭作結,處處寫實。每幅畫面又都極富動態。故上、下片虛實相間、動靜有致。上片以"風雲突變"起,峭拔、突兀,頗得題勢,故以下一"重"字,一"灑"字,道盡戰亂頻仍、生靈塗炭之苦,而軍閥爭霸的鬧劇重複上演,到頭來終不過是"一枕黃粱再現"罷了。

下片筆峰一轉,"劃然而變軒昂,勇士赴敵場"(唐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既換了韻,又變了句式,調子也變得歡樂開朗、熱烈昂揚了。四句六言以雋永之語,敘寫紅軍乘勢挺進閩西,連下數城,壯大人民武裝力量,開闢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情景,到"分田分地真忙"處戛然而止,似完未完,留下一片藝術空白,容人體味想象。

從思想內容上看,上片寫軍閥混戰的陰霾滿天,風雲變色,而下片寫人民革命戰爭卻是風朗氣清大地生輝。光明與黑暗,幸福與苦難,憎愛感情尤為分明。從語言、節奏上看,上片節奏徐緩,語調憤懣,氣氛壓抑,宛若大河被阻,蓄之既久;而下片承其"蓄勢",四句如貫珠,絡繹而下,節奏明快,語言跳躍,無一澀筆,無一費辭,恰如大江直瀉,勢不可當。

這首詞是毛澤東同志於戎馬倥傯之中,"在馬背上哼成的"。全詞熔議論、敘事、抒情於一爐。這需要很高的藝術概括能力。一方面固然與詩人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息息相關,另一方面也是與詩人在語言表現上精煉妥切分不開的。刪繁削簡,故其語言樸實自然;舉重若輕,故其語調輕鬆活潑。通首充分表現出毛澤東同志善於點化成語、熔鑄典故的藝術造詣,以及好讀書而不為書縛的創新精神。常常是信手拈來,皆成新意;彷彿脫口而出,不求工而自工。

(王愷)

毛澤東詩詞鑑賞之四—清平樂·蔣桂戰爭(持續更新中,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