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文帝不削蕃,燕王朱棣还会起兵造反吗?为什么?

军事一点通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方法不那么霸道,燕王朱棣是不会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建文帝的削藩应该称之为废藩,是要把藩王往死里逼的。

建文帝这么狠,燕王朱棣这种人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自然是反抗了。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具体说说。

一、建文帝朱允炆的霸道削藩

建文帝朱允炆这个历史上留下仁厚好名声的皇帝其实一点也不厚道。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初,甚至在明太祖驾崩没几个月的洪武三十一年七月还没有改元建文时候,就急匆匆的开始削藩。

至建文元年,连废周、齐、湘、代、岷五位王爷,皆是废为庶人,不是将其徒迁偏远地方,就是软禁在京师南京或其封地之内。


其中湘王朱柏甚至被逼的举家自焚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初不到一年,就连废五王为庶人,并且不是让他们和流放罪犯一般徒迁偏远地区就是将其软禁,因此逼死了一个湘王。

照这样的速度下去,一年废五个王爷,建文登基只需要五年就可以将这些藩王都收拾了。


二、燕王朱棣的反应

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手段霸道至极。

当时藩王可谓是人心惶惶,尤其是当时的诸王之长又在边境拥有赫赫战功的朱棣更加危险了。

为什么朱棣是诸王之长了,因为他上面的大哥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二哥秦王死于洪武二十八年,三哥晋王死于洪武三十一年,到了建文年间朱棣就成为实际上的诸王之长了。

燕王朱棣面对建文帝霸道的削藩方式。

其实是一忍再忍,下面来具体说说。

建文元年三月,建文帝就开始布局针对朱棣了,派都督宋忠、徐凯、耿献帅兵三万屯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军队于彰德、顺德,隐隐有包围架空燕王朱棣的意思。

建文元年四月,以太祖小祥为理由,招呼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还有朱高燧入京师南京。(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其实就是人质之意,就这样燕王还不是乖乖的送人。

后来朱棣采取了一个笨拙的方法试探建文帝,以自己病重的理由,乞求三个儿子归来。齐泰不同意,认为要一直扣着。黄子澄的想法比较高尚说: “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建文帝竟然同意了,就这样放回来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

建文元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上变,告燕王的属下有不轨行为,于是被抓入南京杀头了事,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

后来下诏责怪燕王朱棣,朱棣开始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官员来看望,朱棣竟然盛夏围炉说太冷了。

燕王府内长史葛诚后来密告朝廷:“燕王本无恙,公等勿懈”。使朱棣的装疯卖傻被识破,朝廷下令逮捕朱棣。

燕王旧部张信就是负责逮捕的人之一,在他的内应之下,朱棣才反败为胜最后夺取北平的控制权。

可见朝廷很早就针对燕王朱棣了,甚至慢慢将其大本营北平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面对朝廷的架空之势,朱棣可谓是忍气吞声,先是派三个儿子入京当人质想稳住朝廷。后来装病重,使三个儿子被放回。最后还装疯卖傻,朝廷要逮捕他以后,才想着赌一把,开始造反。

可见建文帝削藩这么狠,朱棣也是一再忍让,最后忍无可忍才有了反心,开始造反。


三、建文帝与朱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建文帝虽然是失败者,但是敢对天下藩王这般肆无忌惮,说明还是有一定底气所在的。

建文帝的底气他是天下之主,拥有正统名分。更拥有明太祖给他留下的中央朝廷可直接调遣的数十万大军,这对于燕王朱棣可是拥有着碾压性的优势。

而朱棣一再忍让,其实也不是因为忠心耿耿。

而是忌惮建文帝碾压性的实力。

不过历史总是戏剧化的。

靖难之役最后竟然是燕王朱棣爆冷门胜利了。

所以今天有很多人认为朱棣造反是蓄谋已久的。

更是认为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起兵造反的。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朱棣有野心,可是中央朝廷所拥有的实力也是让他绝望的,压根不想反抗。(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所以即使他面对建文帝霸道的削藩,也是一忍再忍才造反的。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中央朝廷实力依旧巨大,还没有破绽露出,也不会因为霸道削藩而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还有诸王人人自危,使燕王朱棣拥有了支持者。那么燕王朱棣荣华富贵可保,而且造反一点胜算都没有,干嘛要造反。

甚至建文帝软性削藩,朱棣都不一定会造反。

因为软性削藩一般是推恩令那样老子基业几个儿子平分或者是朱棣削藩时用经济特权换取军事特权一般,这样一来身边人利益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会有新的利益,朱棣拿什么造反呢?


宋安之


一、我们先看一下建文帝是如何削藩:

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

1398年6月30日,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继位后建文帝立即下令,不许诸王“入临、会葬”,朱棣返京被勒令返回燕京(今北京)。

1398年7月,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全家流放云南。

1398年12月,为防朱棣造反,派都督宋忠、徐凯、耿献帅兵三万屯开平、临清、山海关,调北平、永清二卫军队于彰德、顺德,就是包围架空燕王朱棣。

1399年4月,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被软禁南京;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被软禁大同;湘王朱柏被废为庶人、不堪受辱,举家自焚。

1399年6月,再削岷王,废为庶人,迁漳州。

1399年7月,张昺、谢贵奉建文密令逮捕朱棣,燕王反。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建文帝不到一年,就连废五王为庶人,并非徒迁偏远地区就是软禁,并逼死湘王。如此速度,建文帝只要五年就可所将有亲王消藩。

二、我们再看下当果燕王朱棣的状况:

1、朱棣东北有辽王,北有宁王,西有谷王、代王、晋王,南下途中有齐王、鲁王、周王,各地藩王相互牵制。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将完全被各藩王夹在中间,根本动弹不得。各王被消藩,一是给朱棣活动空间,二是各地藩王要么被朝廷控制,要么心灰意冷,人心四散无法起到朱元璋设想的牵制作用。

2、建文帝拥有正统名分,更拥有明太祖给他留下的中央朝廷可直接调遣的数十万大军,而明朝的诸王就是个大地主,负责监督各地武将的,防止他们拥兵自重,诸王只有几千卫兵。

朱棣起兵靠是张玉、朱能手下的800私兵,而且是在张昺、谢贵率兵包围王府之后,将两人诱入王府擒获处死后才挽回败局。如果没有张信提前报信,朱棣甚至连这八百私兵都没有。

3、诸王被废,知道自己被怀疑,朱棣可谓是忍气吞声,先派三个儿子入京当人质,后来装病重使三个儿子被放回。

建文帝下诏责怪燕王朱棣,朱棣开始佯狂称疾,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官员来看望,朱棣竟然盛夏围炉说太冷了。

整个事件过程不难看出,此时的朱棣,路只有一条,不是杀死侄子,就是被侄子杀死,才选择了起兵造反。所以,我认为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甚至说削藩手段不如此激烈,朱棣都不会造反。


美丽青春您真痘


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去看。第一,朱棣为何要造反?难道仅仅是因为皇权吗?显然不是。嫡子继承皇位,这毋庸置疑,只是朱标死的早。朱标被立为太子,这是一件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事。因为作为老大哥,朱标还是很有才华的。

朱标死后,立朱标的嫡长子建文帝朱允炆为帝,这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保证皇位一直往嫡长子一脉传承。所以,朱允炆的叔叔们虽然觉得不公平,但也不好说什么。

所以,如果朱允炆能好好做皇帝,他的这些叔叔们并不会造反。那么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朱允炆为何要削藩?因为他害怕,他也不是傻子,自己几斤几两很清楚,虽然爷爷已经把路给他扫平了,但是他的那几个叔叔可否虎视眈眈。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允炆可不放心。

所以,朱允炆刚站稳脚跟就想削藩,根本不给他的几个叔叔喘息的余地,这样的大动作太明显了,连温水煮青蛙的机会都不给。此时的朱棣,路只有一条,不是杀死侄子,就是被侄子杀死,他当然是选择第一条路。





历史密探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有很大的争议,那就是建文帝不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在朱标死后朱棣是最有希望的继承人,就在众人都以为下一任太子是朱棣的时候,朱元璋却选择了朱允炆,因为这件事,朱棣不可能心里没有想法,在古代皇位的诱惑可想而知,朱棣本身肯定是不甘心的,如果朱允炆非常有能力或许朱棣还能认了。

偏偏这个朱允炆并不适合做皇帝,朱棣肯定一门心思的想要取而代之,削藩给了朱棣借口,其实假如说不削藩,那么朱棣肯定也会找出一个借口政变,因为在朱棣眼中,这个皇位本就应该是他的,朱标在的时候他不会这么想,也不敢这么想,可是朱标都死了,他自然心思活了起来,奈何朱元璋看不上他。

其实在那段历史中,削藩是必然的,因为朱元璋这几个儿子可都有自己的心思,二儿子被封为秦王之后,他就一直不老实,朱元璋于是将他召入京城,把他放在眼皮底下,还是朱标专门为其说情,他才回到封地。三儿子也被人举报说图谋不轨,五儿子到处跑在皇帝眼中就是拉帮结派。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允炆登基自然是要削藩的。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记载,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棣就已经私下里打造武器,有一次朱标在朱棣家中听到锻造兵器的声音,便问朱棣这是什么声音,朱棣说是他听错了,因为朱棣在家的附近养了许多的鹅和鸭,到处都是它们的叫声,由此可见,朱棣很有可能一直在准备造反。

朱棣的造反是必然的,只不过朱允炆的削藩加速了他的造反,朱允炆削藩太着急,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下令,所有藩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他还在这些藩王领地外部下重兵,他的这些叔叔们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朱允炆的意思。

至于有人说是因为朱允炆把朱棣逼急了,朱棣才会选择造反,这种想法其实只看了表面,朱棣造反,准备的非常充足,如果是刚开始削藩的时候,朱棣才准备着造反,朱棣根本不会有这么充足的准备,他是早就想着反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我想朱元璋在传为给建文帝后便给了建文帝一个红箱子说是出现困难你打开箱子可以活命,从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很可能早就知道,这个江山迟早是朱棣的,为啥这么说?因为从内心深处讲朱棣是最像自己了,可是朱标又早早的离世,这个机会朱棣怎么会丢掉呢?

再有就是建文帝要削蕃,这个事弄的朝廷很乱,建文帝又不是文武兼备的君主,而朱棣却事文武兼备的一个帝王气象十足得燕王,手握重兵的燕王,其实在我看来建文就是不削蕃,朱棣照样夺取权力,只是迟早的问,

朱元璋早就只知道会有一天朱棣夺取权力,所以才给建文帝一个箱子,这说明朱元璋早就清楚,又不想让建文帝这么清楚,所以就这样留给他活命的“箱子”





北风之神529


无论建文帝削不削藩,朱棣都会起兵造反。

理由主要有:

1.朱元璋的五个嫡子,都不老实。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诸子为王,共分封十个亲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二儿子朱樉为秦王,三儿子朱棢为晋王,四字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吴王。这五个儿子是朱元璋的嫡子,但却都不安分,甚至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朱棣就在姚广孝的帮助下准备谋反。等到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三个哥哥都去世了。他便成为了老大,地位自然特殊。

2.朱元璋的错误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各亲王府附属众多,开支巨大。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而在危急时刻,藩王根本起不了防卫的作用。此外,朱元璋放着众多儿子不选,非要选一个皇长孙作为接班人,本来就不妥当。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3.朱允炆的错误措施。朱元璋病重之时,朱棣

赶往京城,到淮安时,朱允炆以明太祖名义不许朱棣渡江进香。朱棣勃然大怒,想强行渡江,却发现江对岸有重兵把守。缺乏自信的朱允炆此举为朱棣留下了口实,此后朱允炆大力削藩,废周王为庶人。并派谢贵等人到北京严密监视朱棣。第二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先后被废。七月,朱棣起兵靖难。


庆之882


历史已经很久远了,而且不会重来一次。朱棣这个人,正面评价就是向来雄才大略,肯定是不会安于当个一方的藩王;反面一点说就是他早就觊觎皇位,只不过是霸道老爸在位自己不敢动而已。

按我理解的燕王朱棣,造反那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建文帝的削藩刚好给了他一个不得不反的契机罢了。



当然,说到了这个不削藩的如果,我们再往前说一个如果,如果建文帝的老爸朱标也就是燕王朱棣的大哥不死当了皇帝,或许结果又会不一样,毕竟作为老大的朱标在众兄弟们心中还是很有分量的,并且也确实皇位来的名正言顺,主要也是他们的老爸和朝臣们的一致选择。


但是朱标没有这个命,爸爸没死他倒是先死了,朱元璋没有把继承人的位置交到众儿子们其中一位的手中,而是直接延顺到皇太孙朱允炆的头上。虽然也被说得名正言顺,但是无论是作为儿子还是作为叔叔的各路藩王应该在心里多少都是有些不爽的。

要知道,朱允炆当政之后一度是重文轻武的,藩王拥兵在外,在他们藩王们心中肯定都是早有打算的,想着这早晚有一天会被天子忌惮并踢出历史主舞台,作为拥兵驻藩的各位大王们怎么可能做到任其削藩?

有的藩王早早挂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作为燕王朱棣,那可是正当年啊,不削藩的建文帝兴许还能多稳坐两年皇位。怎么说造反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任他是谁。朱棣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只是没办法,建文帝最终还是竖起了他的削藩大旗,虽然朱棣一直在准备,但是这依然给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造反绝非易事,就算成功了那也一定会落人口实被后世说成为谋权篡位之人,不成功就更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哪里还能顾得了那身后名。朱棣虽然在人们口中褒贬不一,但是不论怎么说都没办法磨灭他作为皇帝的功绩。


梦归秦淮


脑洞题…逻辑文史姨认为,即使朱允炆不削藩,朱棣(或者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还是很可能会造反的~

从蝴蝶效应方面来考虑,靖难之役爆发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标早逝的时候。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身体是相当的棒,而太子就没这么幸运了,朱元璋在朱标去世的六年后才去“陪”他,那么在这六年里,朱元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疯狂大“暴走”,前后分别由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先后因各种缘由被杀。在清理完异姓势力后,朱元璋可以说算是完美的把兵权交给了朱家子弟身上,并且开心的把皇位传给了皇长孙朱允炆。

各王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得到了不错的兵力和封地,自然心情不错,但大家得知晚辈的朱允炆居然能继承大统,内心肯定是不开心的,因为最直接的,朱允炆上位后他们的后代也可能再没有机会涉足皇位了,而另一方面朱允炆是晚辈,朱元璋这种隔代选世子的玩法他们不接受但无可奈何,更是不服气,道理大家都懂,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但年轻的建文帝却能察觉到叔叔们不爽,于是建文更多的时候也只能独自踌躇,向爱臣们咨询建议,黄子澄觉得你叔叔们虽然现在有点兵力,但论造反他们还是不如咱的皇家军厉害,陛下怕什么。建文帝一比较觉得有道理耶,那一个咱们能抵挡住万一他们一起攻过来怎么办,于是他就和黄子澄、齐泰商量削藩的事情(也有说削藩是黄、齐二人的建议)。

齐泰的想法比较直接,先从大鱼下手,他建议先收拾燕王朱棣,而黄子澄的想法则较为稳妥,他觉得要先从软柿子捏。于是乎周王成为了第一个倒霉蛋,而周王也没想通为毛自己的儿子无缘无故的把自己告发了,也不明白为毛自己是第一个挨刀的,其实这事朱允炆也没想通,但或许他毕竟是朱元璋的后代,一些残忍的细胞也被继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岷王、湘王、齐王、代王相继遭殃。眼看大火就要烧到燕王的眉毛上了,你说朱棣该不该反?

朱棣和朱允炆的关系也是属于过山车式的下降,而朱允炆的削藩令也不是所有大臣都支持的,比如高巍就建议朱允炆别这么玩,你不如学汉景帝实行施恩令,把你叔叔们的地盘分成小块,让他们的子孙去管理,这样对诸王也是一种间接的削弱,而朱允炆不听,毕竟他是天子,他也有自己的打算。

最终朱棣在秀了几番演技后还是反了,朱允炆想派人镇压,却由于朱元璋当年的“屠杀”导致朝中并无多少能打之人,最终朱棣率兵打上皇宫,朱允炆不知所踪。

所以朱允炆削藩的念头,很大程度与朱标死后朱元璋的“暴走”有关,而朱允炆身边又没有特别能“带的动”他的人,再加上朱棣的性格,导致朱棣或许无论如何都要闹腾一下吧~


都怪本泽马…


逻辑文史游


建文帝如果不削番,朱棣是绝不会造反的,也没实力造反。

汉文帝、景帝削番,那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诸侯王一个不高兴想不开,结果呢?还是一个接一个的造反,

康熙刚想削番,吴三桂就反了。

我们看建文帝怎么削番的。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一道诏书,周王马上变成庶民,带着全家流放云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在南京;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六月,削岷王,废为庶人,流放。

朱棣听说诸王被废,知道自己被怀疑,吓得连忙把三个儿子送到南京做人质,自己装疯卖傻,这是有实力造反的人做的事?

这是什么情况?如果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康熙看到诸王都这样,一道诏书就让他们吓得全家自杀,那还削什么番?

这说起来,汉代三帝加康熙,那都太没用了吧?

实际上呢?如果明朝诸王真的那么大势力,真的割据一方,佣兵十万,有地盘有军队有财富,你让建文帝削番试试看?建文帝敢削番?

跟汉朝诸王比起来,明朝的诸王就是个大地主,负责监督各地武将的,防止他们拥兵自重,诸王只有几千卫兵,那些说朱棣拥兵十万的,纯属扯淡。

如果明朝诸王有造反的实力,而建文帝一道诏书就可以让他们全家自杀,那明朝诸王真是忠臣啊,比岳飞还岳飞,这都不符合人性了。

但凡明朝诸王有汉朝诸王那样割据一方的实力,建文帝就不敢削番了,至少不敢奢望一道诏书就让他们束手就擒

以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他会留下这个烂摊子给朱允文?他真觉得他的儿子比外人忠诚?如果诸王有造反的实力,他研究自己解决了,

朱允文如果不削番,诸王绝不敢,也绝不可能造反的,没那个实力。

这就好像你准备嫁人了,你爸妈跟你说,过去了就好好过日子,以小家为重,你闺蜜说,你爸妈都是老糊涂,他们思想跟不上时代了,现在离婚率这么高,要为自己打算啊,你结婚了,要把钱拿回娘家,这样离婚了也不怕。

你一听,好有道理,爸妈真的老糊涂了,还是闺蜜聪明。

于是离婚了,你以想,闺蜜真有先见之明啊,幸亏我要有准备,不然离婚了得亏死。

殊不知,你要是不把钱往娘家拿,不什么都为了娘家,你就不会离婚的。

建文帝削番就是如此,


南朝四百八十寺


我觉得建文帝朱允文就算不削番朱棣也是会谋反的,朱允炆削番无非是让朱棣提前了造反的时间。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觉得元朝后期之所以国运破败羸弱不堪就是缺少强有力的番王做屏障,所以开国初年就前前后后分封大约 二十多个儿子做番王,希望他们拱卫京师做大明最后一道屏障。这其中以燕王实力最强,燕王占据北京时常需要抵御蒙古人侵犯所以朱棣手下有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朱棣又是朱元璋所有儿子里最像朱元璋的一个,可就是因为其不是长子虽是嫡出但不能立为储君。早在洪武十五年有一件事就足以证明朱棣其实早有不满之心,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为每一个番王都挑选了一个僧人让他们侍奉这些番王,而朱棣选中的这个高僧叫姚广孝,姚广孝见到朱棣说的 第一句话就是“老僧要送大王一顶白帽”这句话什么意思明眼人都知道王字上面加一白不就是皇帝的皇吗?姚广孝不就是要送自己一个皇帝做做吗?此时的朱棣欣喜若狂立刻将姚广孝奉若上宾,如果朱棣没有反心的话,姚广孝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早就将他拿下法办了而不是奉若上宾。

前面说了朱棣只是有了不满之心,而还没有反心那是因为他那残暴不仁的老子还活着借他个胆子他也不敢,终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故,由于此前秦王,晋王早死再加上太子又病故,朱棣成了所封亲王中年岁最长的。朱棣觉得自己的好日子来了,可是谁料想朱元璋史无前例额的封了个皇太孙,这下可彻底杀死了朱棣做储君的梦,要想当皇帝还带靠造反。朱元璋死后继位的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急着削番,这一举动让朱棣压抑多年的造反念头瞬间迸发,削番之是提前了朱棣造反的时间,如若不削番朱棣还是要造反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因为朱元璋已死朱棣无所顾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