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

在山东潍坊大街上,一位婆婆不断找陌生人搭话,恳求他们帮自己儿子找一份工作,引来很多群众围观。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据了解,这位阿婆姓李,今年已经74岁了,是潍坊某印染厂的退休工人,每个月领着3000块的退休金。

原本应该安享晚年,但她却有一个啃老的儿子,吃家里的,用家里的,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出去工作过。

自从老伴去世,李阿婆深感人生无常,害怕自己死后儿子无法养活自己,心急的老人只能出去为儿子找工作,于是走到大街上见人就问,能否帮她儿子找工作。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看见这个新闻时,为人父母的我能够读懂李阿婆的痛心与后悔,同时,我也想问问这个巨婴:是什么使得他这样懒惰,不愿意付出劳动去赡养父母?

我想了很久,也去查找了很多这些啃老族的幼年经历,我发现这些啃老族都有一个共同经历:在童年时,父母怕苦了孩子,于是,事无巨细,父母都代为包办。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是呀!正是父母的溺爱和包办,让孩子在一次次成长中错过了独立与自理能力。

01

在之前,我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思维方式:怕孩子吃饭太慢饭会冷,于是我就喂她吃饭;孩子想要什么,我都会答应,从不考虑是否必要;生怕孩子吃一点点苦。

后来有一天,孩子在看电视,正在播放广告,突然她扬起天真可爱的笑脸,跟我撒娇:“妈妈,我想买这些玩具,还有这些零食......”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绚烂的广告不停地闪动着,她的要求也随着增加,我不得不先停下手中的工作,转头问她“你知道这些东西要多少钱吗?而且这好些玩具你都有了”。

孩子理所应当地回答:“妈妈,可是我就想要新的,新的比较漂亮,你买给我嘛,不贵不贵的,你叫快递员送过来就可以了”。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这一下突然把我敲傻了!原来我4岁的孩子以为,想要什么只要一个电话快递员就会送过来;原来她不知道,这些是要靠劳动去换取的,我陷入深深的反思。

02

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总结出,造成孩子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她是家里独女,也是大家庭唯一小孩

在家里,大家都宠着她,对她有求必应,平时想要什么,一般我也都会满足她,偶尔我没有答应,她就去找外婆,说些好听话哄哄外婆,外婆也一定会妥协。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来之很易”的思维习惯。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收获多,付出少。

平时,我们大人在忙家务时,也从来没要求她帮忙,而是让她去玩,长久以往,孩子就认为她不需要帮忙,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次,我们也很少向孩子灌输“劳动价值”的概念,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只知道凭自己的喜好去挑选,对东西的价值并不了解,也并不清楚买东西的钱从何而来,好多次pp都对我说出“没有钱就去银行取出来就可以”这样的话语。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这时我意识到,必须做点什么,让孩子“吃点苦”,帮助她对劳动与获取重新树立正确的认识。

03

于是,我制作了一个方案,并要求其他家人配合。

1、灌输“有付出才有收获”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我们告诉孩子:父母通过辛苦的劳动才获得报酬,有了报酬才能供应家人的生活。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孩子爸爸经常在家里加班,第二天起得比较晚,我就会趁机教育告诉她,爸爸昨天工作到很晚,孩子在睡觉的时候,爸爸一直在工作。

这时她会问我:那为什么爸爸不去睡觉要工作?

这个时候我就会和孩子说,因为孩子需要喝奶粉,pp要上学,我们都要吃饭,这些都需要爸爸去工作才能赚到钱,这样有了钱才能买到这些生活需要的东西。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通过这些生活的小事件讲解,孩子已经明白“钱是通过工作去换取”的概念。

这时,我就采取让她做家务劳动换取所需的方法,来让她加深理解这个概念。

2、建立奖惩制度,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根据日常家务难易程度,我们建立了奖惩制度,让孩子通过劳动换取想要的东西。

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做得好,我们会给“笑脸”奖励,攒够笑脸个数,就可以兑换一个小愿望;如果做得不好,则要给以“哭脸”,一个“哭脸”抵扣两个“笑脸”。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为了让孩子更深刻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每次在做日常笑脸计划表时候,我都会要求孩子自己画“笑脸”和“哭脸”。除此之外,我们还详细地制定了具体的奖惩内容:

①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穿衣穿鞋等。这些是属于她自己应当完成的事情,不会给予奖励,但是做不好则要处罚。

② 要求孩子对应完成简单的任务来换取食物。比如吃饭前,帮忙择菜,吃完饭帮忙摆放整齐桌椅,擦桌子,这两个是孩子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③ 要求孩子通过帮忙做家务来积攒笑脸,并根据家务的难易程度获得不同数量的笑脸,攒够笑脸个数后才能换取对应的心愿。比如,套垃圾袋、丢垃圾等可以积攒一个笑脸;帮忙叠衣服、整理衣架等可以换取三个笑脸等等。

笑脸计划是近期开始实施的,加上孩子最近想买一个新玩具,我和她约定攒够30个笑脸才能满足这个小心愿,文字是我写的,笑脸、哭脸是孩子自己画的▼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笑脸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虽还是会提出想要买新玩具的要求,但自己会主动说明要先帮忙做家务来换取。

我们下班回家后,孩子也会给我们倒杯水,说“爸爸妈妈辛苦了,快坐下喝杯水”。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家务活动,孩子更能体会到。想要某件玩具或者零食,都是需要相应劳动去获取的,而不是不劳而获,她更加能体会家人的不易,更自立些。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让孩子适当吃些苦头,这样孩子能更自立,能更加懂得劳动的意义,长期保持下去,对孩子养成自立、珍惜事物的性格有所帮助,孩子长大后更能懂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把握每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3、吃苦≠受虐

但我认为吃苦不等于要求孩子受虐,不是盲目要求孩子去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

比如,要求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去跑马拉松,非要孩子在刺骨的冬天洗冷水澡等。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这些不仅不能让孩子成长,有时反而会让孩子对家人失去信心,认为家人不爱她,同时对困难产生恐惧心理,从而畏缩,不自信。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一个“狼爸”对他孩子就是采取从严的政策。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孩子逃课,直接一顿暴打;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他便要求孩子一个人回家;到了上小学,还规定孩子考试只准考第一名,不然就会挨打挨批。

而他的孩子对着爸爸经常一脸惊恐,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学习,不敢反抗。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纵然我们知道,狼爸是出于爱,才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措施,但从孩子的行为我们便能得知,孩子对父亲的恐惧,长久发展下去,孩子便会对这个父亲失去信心。

而电视剧后半段,狼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逼孩子完成这些令人胆颤心惊的任务,更多的是通过接送孩子上学等小细节,让孩子感受父亲的关爱和变化。

04

所以说,有时我们打着爱的旗号,却不讲究方法地磨练孩子,孩子不但不能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反而还会造成家庭的不和谐,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

而如果一味溺爱孩子,则会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失去自理能力;不懂得体谅家人,从而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74岁老人为儿子讨工作: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变成为他挖的坑

所以在这里,我建议家长们在给予孩子足够关爱的同时,让孩子多些经历,多些磨练,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懂得劳动的艰辛,更能体谅家人的付出。

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次一次的磨练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