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林“村晚”背后的故事

日前,东环村“放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暨桥林“村晚”的舞台上,不管是哑剧《城里人和乡下人》,还是独唱村歌《桥林赞歌》,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现场观众近千人,网络直播访问量超3万人次。提起那场“村晚”,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桥林“村晚”背后的故事


为何首次举办“村晚”就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

它又是凭借什么让人回味无穷?

桥林“村晚”背后的故事,

我们一起来挖掘~

“参加‘村晚’的演员基本上都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东环村村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林正华说,“80%左右的节目都是我们村民自导自演的。就农村文化而言,村民们更喜欢自己的东西。”当时,一听说村里要办“村晚”,村民主动报名参加,小到五六岁,大到五六十岁,老老少少都积极响应。文化礼堂开馆后,排舞、太极等几支队伍纷纷成立,他们的文化成果也搬上了舞台。

“真实”的表演,观众才会“笑”


桥林“村晚”背后的故事


十多个节目中,“收割”了当晚最多笑声的当属哑剧《城里人和乡下人》。生吃大蒜、喝花生油、馒头夹辣椒酱……这些在我们生活中不会轻易尝试的事情,饰演“乡下人”的管玉凤做起来却是“得心应手”。谁曾想到表演如次自然的管玉凤也是第一次尝试这么“重口味”的表演,但是她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角色,就必须要把节目演得真实,只有自己真的做到了,才能给观众们带去欢笑。彩排过程中,她克服了困难,一次次吃下大蒜、辣椒酱。直到正式演出,吃下这些,她已完全面不改色,成功的凭借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引得台下观众笑声一片。

“坚持不懈”的排练,舞蹈才会“精彩”

桥林“村晚”背后的故事


李春芽是《城里人和乡下人》里的“城里人”,同时还是排舞队里的一员。整场晚会一共15个节目,她就参加了5个,这一天,她忙得连轴转,表演完一个节目,就得赶紧换下一套衣服。

但在李春芽看来,这不是最辛苦的时候。在排练舞蹈节目时,为了呈现出精彩的舞蹈,排舞队的队员们要克服“凹造型”和“跟节奏”的难题,一遍一遍地练习,一段一段地跳。虽然,会练得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但是李春芽说:“不管每次排练有多累,只要一觉睡醒就会忘记,第二天又会迫不及待地赶去排练,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习惯,我们要每天坚持不懈的练下去。”

正是排舞队的队员们坚持不懈的排练,这才有了“村晚”舞台上一支支整齐流畅、精彩绝伦的舞蹈。

对于排舞队的队员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大家能聚在一起。十几年前,村里就出现排舞了,在文化礼堂开馆之前,人一直无法聚集。文化礼堂开馆后,礼堂里有排舞室,礼堂前有小广场,借着“村晚”的契机,把人员组织起来了。每天,只要微信群里一招呼,大家就从村里的各个地方赶来,开始属于她们的文化活动。虽然“村晚”已经结束,但是队伍已经壮大起来,她们也计划着开始排练新的舞蹈。

不认识几个字,却能背下《桥林赋》


桥林“村晚”背后的故事


“乾坤伊始,宇宙恒长……桥林出俊彦,百姓齐同心……”这是桥林的孩子们带来的朗诵《桥林赋》,咬字准确清楚、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是“村晚”上最闪亮的“星星”,是桥林的骄傲。起初,在大家看来,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小朋友,朗诵《桥林赋》无疑是有些困难的,只能做做样子。但这些孩子没有辜负村民们的期待,在一次次排练中,他们认真听讲,反复练习,念着念着,竟然也背了下来。

“《桥林赋》中包含了桥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个年龄层的孩子对《桥林赋》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林正华表示,村里还计划每年举办一次朗诵《桥林赋》的比赛,鼓励村里的孩子参加,希望他们在每一次比赛中,对《桥林赋》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台前的精彩少不了幕后的力量

这场“村晚”的成功,靠的不仅是演员们的认真付出,还有幕后力量做为坚强后盾。

桥林文化礼堂理事会为这场晚会提供了不少支持,理事会成员皆为村里的企业家,他们一直很支持村里的文化发展,筹集了一笔资金作为村里文化活动的经费。为了办好“村晚”,他们在文化礼堂前搭起了帐篷,竖起了LED屏,搭建起一个“高大上”舞台。

现在,村民们遇到桥林文化礼堂管理员张鹤萍,都要称她一声“张导演”。她是这场晚会筹备工作的主力,在镇文化站初步构建好这场“村晚”的框架后,她便开始忙碌了,召集演员、策划节目、组织排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在负责。同时,张鹤萍还是桥林排舞队的一员,既要排练又要统筹组织,每天她都忙得团团转。“排练期间的确比较辛苦,但这一切都值得。”张鹤萍说,几个月的忙碌和辛苦,在“村晚”成功举办后就消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