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肌肉健硕,华为AI战略也要捱过挑战

“全栈”肌肉健硕,华为AI战略也要捱过挑战

华为今天在上海温和地秀了一把健硕的肌肉。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轻轻地将华为的AI肱二头肌甩出来了。但这家公司仍将捱过许多挑战。

他和盘公布了华为AI整体战略以及底层的芯片支撑。

前者主要包括五大方面:投资基础研究、打造全栈方案、投资开放生态和人才培养、解决方案增强、内部效率提升;后者主要是两款AI芯片,也即昇腾910、昇腾310,它们采用了独立的达芬奇架构。昇腾910侧重数据中心,昇腾310主要用于边缘计算等低功耗领域。

表层牛逼处在于两个关键词:全栈、达芬奇架构。

所谓全栈,不仅包括华为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还容纳了一条云管端、端到端的完整、多维的价值链。

别小瞧这一表述。全栈概念下,华为许多环节并不都那么牛逼,但若考察整体,即便放眼全球,将IOE、FANG、微软、BAT、英特尔们(高含通、英伟达、AMD、联发科以及诸多AI芯片玩家)、爱立信们(含思科)以及联想们(含HP、戴尔等、浪潮、华三)、三星、苹果、小米等新老玩家圈一起,罗列几个维度,也无法找到一家可直接完整对标华为价值链与商业形态的公司。

1、通讯维度上,网通设备、连接力、管道基础,世界第一。

2、AI层面,计算力、算法、视觉、语音等要素完整。而且,数据中心与数据当量很强,只是限于商业立场,“大数据”话题比较忌讳;

3、一条完整的云+管+端、端到端的服务价值链。物理形态上,云、管道、边缘计算、端的部分链条完整,物联网概念强烈。手机出货已超越苹果;

上述巨头中,英特尔们在底层芯片价值链日益完整,但架构复杂,很难用统一的架构覆盖全价值链与全场景;亚马逊、阿里们有较完整的“云+端”价值链,尤其是数据计算,但管道维度、底层芯片与硬件形态缺乏独立的力量;其他如微软在OS、云计算层面,IBM在传统计算与数据库层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更多只能在单一维度上对标。

暂停一下,你体会一下华为“达芬奇”AI处理器架构的价值。其实它不是着眼于独立的产品形态,而是价值链整合的生态思维。市场上没有一家能真正统筹云管端三大环节的架构。传统的x86、ARM以及多家当红的AI芯片平台,都无法完整覆盖。

在上述基础上,我想说,今天的全连接大会,其实称得上华为一次全新的战略转型。只是说,轮值CEO徐直军的表达,不像往常那样刺激、富有个性。这里面应该有华为集团在一个敏感周期的话语修辞意识。比如:

1、一次隐秘的撩拨。

中美贸易博弈周期,中兴遭遇美国新一轮打击,华为既需要向全球展示自己不畏封锁的原始创新力、独立自主的能力,也需要面向中国大陆,投合当局与产业的发展意志。

这本来是一次绝好的标榜独立自主、安全的机会。但你看到,徐直军这部分并没怎么渲染。这跟华为过去两年多的PR策略明显不同。

这其实有些敏感。你要明白,贸易保护主义、区域国家或地区民族主义风潮兴起,华为不止在美国遭遇国际化悲情,澳大利亚、欧洲、印度等地也有雷同的声音。华为无法也不敢过度强调自主可控性。它担心被误解为纯粹的民族主义宣泄,或者拍本地当局的马屁。它的业务仍要着眼全球。

但是,AI想要深入落地,本地可能是最富足的土壤。华为接下来的落地,可能会有各种迎合本地当局的修辞。

2、强烈的成长危机感:主业驱动力转换,重构生态体系,重塑商业模式。

传统运营商业务仍在成长,但已见顶;终端牛逼,却更多依赖口红利;渲染多时的5G,规模化商用还早,即便开启,在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也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支撑维度。华为此刻需要全一新的思维,展示自身新的成长动能。它不是上市公司,但AI也是一个必须要讲述的故事。它绝不甘于被视为通讯类企业、手机类企业或者一个传统的ICT类企业。

华为商业模式正在重塑中。它需要走出现有的相对较窄的行业覆盖,走向一种无所不在的AI时代,成为一个覆盖广泛而辽阔的社会化企业。华为的触角变得细密而敏感。

主业转换、生态构建、商业模式重塑会经历一个较长周期,充满许多不确定性。此刻,若过度高调可能带来较多后续压力。

3、承上两层,华为的变革里,还会有比较复杂的变革,应该会体现在组织架构、业务架构、公司治理、企业机制与激励、企业文化等。

这一层与上一层,可能是华为AI战略将会经历的复杂挑战。它们应该是今天徐直军未能彰显过往个性的关键背景。他比过去确实隐忍许多。当然,他还是认为,AI到了收获的季节。

不过,我的感受是,华为AI整体战略,虽然肌肉很多,但并不那么乐观,围绕上面提到的部分,这里展开两点:

1、AI变化里,华为会遭遇许多复杂的竞合关系。

你能看到,所谓全栈方案,带有大包大揽的动向,它会动到合作伙伴的利益。你去体会徐直军谈及达芬奇架构与未来芯片销售的修辞,多有微妙。

其实还远不止芯片环节。AI可能会动摇华为的基本商业立场。你知道,过去几年,它有句“上不碰数据,下不做应用”。去年,徐直军又加了一句”不做股权投资“。就是“三不”了。

这里面有强烈的自我标榜。“上不碰数据,下不做应用”,其实是一种管道思维下的边界意识。到了大数据概念周期,它成了华为暗中攻击阿里、亚马逊等公司的修辞手段。2015年以来,每当阿里云强调数据价值的周期,华为就多次渲染自己的立场。而“不做股权投资”加入后,显然有新的生态合作味道,也带有攻击性。毕竟BAT、FANG们,这动作都已成风潮。

但是,华为这句话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尴尬。事实上,它早已在终端环节打破这一立场,并且也超越了所谓“被集成战略”。

AI时代,业务的落地进程里,数据与计算、算法几乎是三位一体(当然也可以“一鸡多吃”地兜售方案),没有计算与算法的支撑,大数据就是垃圾。

“上不碰数据”将很难真正意义上得以维持。华为若不主动分析数据,只靠出售硬件方案,让市场自由选择,它的AI不太可能会成功。因为,它将很难触达具体行业的微观处,无法真正做到使能。

要知道,AI不是一种单一的技术或产品,它是一种复杂经济学周期的技术组合,也是商业理念的变革,往往具有全栈要素的平台占据优势,里面也有效率的差异。

华为的“不碰数据”的表达,注定会有调整、优化,“碰”的语义将会变得比较模糊、隐晦。这决定了,未来它将与合作伙伴之间产生博弈。由于它的伙伴大都是大企业、或政府,这方面将考验华为的边界。进程里一定少不了矛盾话题。

而且,这个话题也跟“数据安全”直接关联。我们也可以预言,华为接下来应该会在这个维度继续做文章。否则,复杂的博弈、敏感的数据,会让它过往对阿里们所做的隐晦攻击,变成石头,搬起来砸到自己脚上。

2、业务、组织架构以及文化的匹配。

而且,AI也注定是一场开放的生态之旅。华为现有的商业模式,带有太多半封闭的特征。这与它的核心主业有关。而长期的硬件业务也面临考验。“全栈”有优势,但也有劣势,如果不能将硬件形态为主的服务变成积木一样敏捷搭配并将更多自主权赋予伙伴、客户,“全栈”优势将会成为包袱。

华为AI战略里包括生态构建计划。那么接下来,就要看它如何定义既具有系统化能力又兼具灵巧、敏捷的方案了。这对华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这不是只将一些API开放甚至颗粒化就能实现的。

另一重关键的挑战,就主要在于华为的业务架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现有的业务版图,虽然依托客户群定义,但其实更多还是产品与功能主义的观念。它无法适应一个需要内部开放、共享、高度协同的华为。

华为已经有华为云板块,是可以超越现有主业做很多统筹,但云计算并不等同于一个公司完整的AI战略。后者的落地需要组织架构、业务架构、企业文化以及人力的匹配。

很多挑战可能会归约到数据与技术的维度,它需要整个组织能在这两个要素上做到敏捷响应。

华为狼性文化十足,充满军事修辞,执行力也很强,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敢于在核心航道上饱和攻击,一副战天斗地的模样。但这种文化也导致许多业务架构、响应模式很难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气质。AI战略落地可以强力,华为也需要一层超越现有业务版图的组织架构,更有保障与效率。但是具体业务的推进,具体项目的拓展,这种风格反而没效率。华为前端既需要有敏捷与机动的特征,也需要有系统化\平台化的支持。

AI不是技术。它是一种服务。伴随着信任体系的形成。很多时候,它还需要场景与感性的力量。华为过去虽然强调所谓“被集成”,但是最近两年不大提了。

几个月前,华为董事会成员与核心高管层有过调整。但我们觉得,目前的华为组织架构、业务架构、企业文化,与AI落地的进程并不那么匹配。一个AI战略自觉的华为,如果内部机制上跟不上,它会被自身的梦想拖垮。

3、华为全案有优势,但在落地上,硬件的思维仍将面临很多障碍。

它的方案,缺少强力的数据库支撑,硬件思维更重,大企业可能能顺利升级,但想很多获得中小企业群的认同,应该比较难。要看到,硬件形态的成本问题,导致过往投入沦为沉没成本。而历史数据的迁移也会形成阻力。

华为已经在传统业务层面到达一个辉煌周期,今日全连接大会是一个转折点。它既是华为的机会,也是风险最大的时刻。要看到AI落地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就像民主话题,它不会有完美的一刻,AI是一个过程。这对中短期的华为来说,是一大考验。

夸克点评覆盖百家、今日头条、UC头条、一点号、创事记、搜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