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爲劉邦打下江山,最終兔死狗烹,爲何史學家卻都說:韓信該死

“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一看這句話,所有人都會想到一個人——韓信。韓信是什麼人,自不必說,“國士無雙”的名號直至今日還有許許多多不明所以的人拿來當做自己的網名。蕭何對韓信的這句評價,還不足以凸顯韓信的才能——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出陳倉、定三秦,垓下一役全殲楚軍。縱橫多年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後人尊之為“兵仙”,並無虛誇。

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最終兔死狗烹,為何史學家卻都說:韓信該死

但就是這樣一個神一般的狠角色,為何卻被王夫之評《資治通鑑》時稱作“韓信該死”?王夫之這位明末清初的學者是如何審視近兩千年的戰神韓信的呢?

這就要說到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時候了。當時田氏家族是地方豪強,劉邦想要收服他們,但又怕強攻損兵折將,就派了謀士酈食其去遊說齊王田廣,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酈食其成功地勸降齊王,其治下七十座城池全部歸順劉邦,可謂是以謀取勝的典範。

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最終兔死狗烹,為何史學家卻都說:韓信該死

在此之前他也曾成功遊說秦國守將開關投降,讓劉邦得以順利奪下咸陽城。可以說酈食其在劉邦的成王之路上起到的作用並不亞於韓信,然而這偏偏為之後的事埋下了伏筆。

當時酈食其對齊王誇下海口,說漢軍絕不會來侵犯齊王子民,你我可以飲酒作樂,若有違之則可烹我——也就是把我煮了。齊王也就真的把所有的邊防都給撤了下來。然而這邊廂韓信已經帶著掃平魏趙燕戴的盛威來到了齊國外,卻聽說齊國已降,也就準備作罷了。

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最終兔死狗烹,為何史學家卻都說:韓信該死

這時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跳了出來,對韓信好一通唆使,說這酈食其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齊國,而韓信累死累活才攻下趙國五十座城,將來這事兒說到劉邦那裡,你的功勞都要被他奪去了啊!

韓信想了想,還真是這麼回事,於是真的就帶著幾十萬兵馬磨刀霍霍衝向毫無防備的齊國,一路殺到了臨淄。齊王當時就震怒了,覺得酈食其是在用緩兵之計等韓信到來,還說什麼如果有詐就給自己煮了之類的話。於是三步並作兩步,就把酈食其給扔鍋裡燉了……

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最終兔死狗烹,為何史學家卻都說:韓信該死

後來韓信不僅完全攻下了齊國,還給劉邦稍信說自己已經打下了齊國,但是老大您沒指派個頭頭兒來管,那我就自作主張,暫時當個“假齊王”來管著這群刁民!您就放心吧。

當時的劉邦在哪裡呢?當時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包圍了,正滿頭包,忽然又聽到韓信的消息,心知酈食其必定已經客死他鄉,急火攻心,正要爆發,被張良攔了下來——倘若現在跟韓信鬧掰,身陷囹圄,搞不好韓信跟項羽一起來給自己滅了。於是將計就計,把韓信封為齊王。但是在他的心裡,此時對韓信已經有了很大的意見,一個自作主張想要地盤的悍將,總是讓當政者如鯁在喉。

韓信為劉邦打下江山,最終兔死狗烹,為何史學家卻都說:韓信該死

劉邦得了江山之後,照例分封功臣,給了酈食其極大的優待,把他的兒子也封了侯。而韓信最後卻自食其果,死於呂后之手,一代神將不得善終,卻難說是不遇伯樂。只怪自己一時糊塗,搞不清時勢,不僅害死了劉邦最得力的謀臣,也把自己推向了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