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上任「三把火」 「燒」出村子新面貌

南董村是高新區青田街道辦事處的一個極為普通的小村莊,地理位置偏僻,缺乏農村產業,村集體收入相對比較薄弱,多年來的滯後發展讓很多人越來越讀不懂它,直到“第一書記”李文慶的到來,僅用了不到兩年就讓村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也讓這個“難懂”的村莊變得“易懂”起來,讓村民看到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希望。

新官上任不“放火”,先搞調查研究

李文慶是市編辦行政機構編制科科長,2017年5月,他來到南董村擔任“第一書記”。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他沒有急於“放火”,而是先立足實際,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收集村情民意,找準問題癥結,然後再確定發展思路,有的放矢地去開展工作。前兩個月,李文慶的基本狀態是“走在路上”。他多次組織“主題黨日”和召開村集體有關負責人會議,向廣大黨員、村民代表瞭解村情村況;思想走在路上的同時,雙腳也走在路上,他廣泛深入街道、社區與鄉鎮幹部溝通交流,走街串巷向群眾問計問策。他還多次到村內貧困戶和低保戶家中,詳細瞭解收入情況,分戶制定幫扶措施等。兩個多月的時間,讓他摸清了南董村的基本現狀,找準了主要問題,理清了發展思路。

與此同時,他積極開展慶“六一”兒童聯誼、“七一”老黨員慰問、“重陽節”關愛老人、為貧困戶送溫暖等各類活動,並積極協調市交警支隊追要村集體損失,協調滬濱愛爾眼科醫院為村87歲低保戶免費做了白內障手術,協調市商務局到村宣傳勞務輸出政策等,與村民之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為下一步的駐村幫扶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一把火”:建設水利工程,讓村民灌溉節水省錢方便

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耕種、噴藥、收穫等環節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然而李文慶到村裡任職後發現,村裡澆地仍然採用傳統灌溉方式,每家每戶開著拖拉機、帶著抽水泵、拉著“流佈袋”到田裡澆地。更為突出的現象是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裡成了空心村,老人、婦女成了農村的主力軍,澆地不能自己解決,只能僱傭他人,這對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李文慶通過前期摸底調研發現,村民對建設智能系統節水灌溉工程的願望非常迫切,於是他回到派出單位及時向領導彙報了相關情況,並從相關部門協調專項資金50萬元,利用一個半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了智能系統節水灌溉工程。據瞭解,該工程建設提水泵站3座,鋪設各類管道近5000米,佈置給水栓72個,控制灌溉面積達500餘畝,大幅提高了供排能力和農業生產條件,深受廣大村民的普遍歡迎。

據李文慶介紹,工程實施後主要能給村民帶來三大好處,通過低壓管道輸水,可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管網輸水的利用率由原來的65%提升到95%以上,每畝/次用水由原來的80方減少到60方左右,每畝地灌溉成本由30元降至12元,全村可節省成本12000元。同時,村民用手機撥打機箱內手機號即可立刻出水,無論是婦女還是老人,只需輕輕一摁就能遙控指揮完成灌溉,大大解放了勞動力。“多虧了李書記,自從村裡用上這新設備,一下子改變了我們村原來全家人自帶機泵、車推人抬、費時費力澆地的歷史。”南董村村民邢樹強說。

“第二把火”:推廣種植惠白菊,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李文慶帶領村民在多次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集體研究決定與惠民菊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嘗試種植惠白菊茶。據李文慶介紹,惠白菊畝產在500公斤左右,主要是採取農業訂單模式,由公司以9元/公斤的價格回收,這樣算下來,每畝純收入可達3000元左右。為此,村集體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具體負責管理。“為鼓勵村民種植,李書記在市編辦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對首次種植的農戶進行補貼,承擔菊苗、地膜、肥料、除草劑等前期投入,每畝大約600元。”南董村小組長董士明說到。

去年9月份,在自願報名的基礎上,惠民菊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南董村種植戶簽訂了51畝種植合同。今年4月初,村集體又流轉土地50畝種植惠白菊,用於增加村集體收入。此外,為增加貧困戶家庭收入,李文慶還多次和貧困戶進行溝通交流,鼓勵他們種植惠白菊。目前,菊花已順利種植完畢,正在按照公司的技術指導加強日常管理,預計今年10月中旬即可採摘產生收益。李文慶介紹道,百餘畝菊花預計可實現產值47萬餘元,其中,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

“第三把火”:成立農機合作社,提升農村機械化水平

南董村所在的青田街道辦事處,是濱州市首批“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示範鄉鎮之一,擁有5.5萬畝耕地,大部分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然而周邊卻無大型農機服務機構,當地莊稼收割主要是依靠江蘇、江西等外地農機手來進行作業,作業價格高、收割時間晚,質量也無法保障。為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產業興村,增加村集體收入,李文慶在市編辦領導的支持幫助下,積極協調市、區有關部門加大對村裡的扶持力度,成功申請了60萬元的省財政關於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成立了鑄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保障收入的穩定性,合作社還與附近的種糧企業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目前,第一批已購置了小麥收穫機、拖拉機、無人植保機、自走式打藥機、旋耕機、玉米播種機等農業機械,收割小麥作業400畝,拖拉機旋耕和播種700畝,無人植保機噴灑農藥6500畝,平均為村裡每戶節省145元,總計為全村節省12000元,為村集體增收38000元,並且以最低的價格優先為貧困戶、低保戶進行了小麥收割和玉米播種。“今年我家的8畝小麥,全是用的合作社的收割機,以後再也不用為收割麥子發愁了”南董村村民陳向陽高興地說。目前,李文慶正和村裡研究購買玉米聯合收割機和大型拖拉機,以做好秋收玉米收割和土地深松準備,這兩項加起來預計全年可增加集體收入9萬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