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限娘令”:当商业遭遇价值观,娘化产业何去何从?

9月初,央视《开学第一课》邀请小鲜肉开场被观众炮轰,引得新华社、《人民日报》下场讨论,究竟娘化艺人该不该被批判。近日,原定于出席央视中秋晚会的男团组合NINE PERCENT,最终没有出现在央视公布的嘉宾名单中,央视推出“限娘令”的传闻不胫而走。

所谓的“限娘令”,是指在电视节目中,限制使用女性化的男性艺人。从火遍国内外的TF boys、市场号召力强大的鹿晗、吴亦凡到如今万众pick出道的NINE PERCENT,这些唇红齿白的美少男背后,俨然是一个日趋成熟的“娘化”娱乐产业。

虽然央视中秋晚会节目组在接受采访时,已直接否认“限娘令”的存在,但对于该话题的讨论,却并未随着澄清而休止。娘化娱乐产业的是与非,以青少年教育为切口,被推上了调整、改变和革新的历史转折点。未来,娘化文娱产业该何去何从?

娘化艺人批量生产,迎合当代消费观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新华社评论用一句顺口溜形容小鲜肉的形象和做派,认为这些“小鲜肉”助长了娱乐圈“娘炮风”。

这些所谓“娘炮”,被认为是为了迎合当下的审美潮流,而刻意扭曲或伪装出的一种人设。他们大多妆容精致、打扮时尚,整体品位与风格趋向女性化。

实际上,现在所流行的“娘化艺人”,多为日韩潮流的复刻版,也是在当代女性消费话语权崛起与娱乐产业趋利性增强的大环境下的产物。

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的事务所如杰尼斯等所采取的造星运动,培养出一代中国观众熟识的木村哉拓、反町隆史等小鲜肉。随后,日本的艺人培养机制被韩国发扬光大,形成各类演艺学院,涌现了大波的练习生。

专注细节、专业苛刻、造星一条龙的韩国娱乐产业,进入国内后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风靡大江南北,也带来了韩国文娱文化——娘性文化。

在韩国以练习生身份出道的偶像男团,多为美少男,妆容精致、打扮新潮。出身于EXO的鹿晗、吴亦凡等男艺人的身上,都带有韩国精心打造过的痕迹,从外表到整体风格,都摆脱不了“小鲜肉”与“娘里娘气”的评价。


真假“限娘令”:当商业遭遇价值观,娘化产业何去何从?


中国文娱产业近些年出现大爆发,韩国的快速造星模式逐步本土化,文娱产业公司开始最大限度地开发明星资源、批量生产雷同的偶像。今年年初,《偶像练习生》以全民制作人送偶像出道的噱头开播,正是这种培养机制下的产物。

在中国女性消费话语权崛起的当下,消费男性颜值也成为趋势。

根据《2017年中国城市女性及家庭消费状况调查》显示,97.6%的女性及其家庭每月产生文娱消费,其中电影演出音乐会的消费达到18.5%,且女性比男性用户对于现场型文娱消费的热情更甚。

爱奇艺指数显示,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的观众男女比例为1:4,这些疯狂的土创女孩儿为了自家爱豆疯狂“氪金”。她们为了投票大量抢购冠名商农夫山泉的指定矿泉水,导致其线上销售额在节目期间增加了500倍;为了去现场看比赛,号称有机会抽到现场门票的你我贷APP获得159万新增下载量;爱豆的周边产品在电商平台售罄;粉丝应援集资为偶像打call的资金量超过2000万人民币……

如果说,在一些APP公布的数据中,女性电影消费占比高达62%,超过男性14个百分点,这样的案例只能够佐证部分女性在文娱上的投入的确高于男性。那么,《偶像练习生》中的疯狂女孩儿们,则用乐此不疲地投票、应援,真正展示了现代女性的消费实力。

制片方的选拔偶像标准,从一千余人中挑出身高1.8、长相甜美的男性角色,也是一早就盯上了女性消费者这个香饽饽。

经济实力提升、消费实力提升、消费欲望提升,中国当代女性消费话语权自然抬头。这是“小鲜肉”、“小奶狗”们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如此循环往复,为了迎合更容易冲动消费、愿意为偶像买单的中国女性消费者,中国文娱产业的男明星愈发趋向娘化;而娘化审美的流行,又促使更多的周边女性被带入到追逐与氪金的游戏中去。

资本引领审美,忽视价值导向

由于韩国文娱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中国资本在进入文娱产业时,难免借鉴韩国现有模式。自2014年期,中国资本进入韩国文娱产业,快速引入的艺人培训机制和资源,通过中韩合作的方式引入韩国管理团队、设立中韩合资公司等,企图不断演化偶像养成模式。

资本的目的,人尽皆知,通过最快的方式,赚到最多的利润。于是,资本裹挟着审美标准,审美又倒推资本投入,将颜值与金钱的交换演绎到巅峰。但这种高度下的社会审美,也伴随着极大的社会风险。

即便是中韩合作或是引入韩国团队,想要打造一支中国版的东方神起、EXO,都难如登天。资本驱动的单一模式下培养出的艺人千篇一律,娘化形式趋同,个体丧失了独特个性、包裹在相似的队服中、画着相似的浓妆,反倒成了千人一面。


真假“限娘令”:当商业遭遇价值观,娘化产业何去何从?


今年央视在《开学第一课》中邀请了4位“小鲜肉”开场,因为“小鲜肉”实力欠缺、娘气十足、化浓妆涂口红,而观看节目的大多为家长、老师与青少年学生,掀起网上骂战,不少家长言辞激烈,称不该让孩子认为,“娘炮居然是国家提倡的偶像”。

男儿本色,在娘炮偶像的扫荡面前,荡然无存。

此事之后,有媒体在青少年间展开调查,超过2成的95后称自己会化妆,原因是为了迎合当下的审美标准。QQ大数据公布的《95后审美观》也显示,近4成95后接受男性化妆。在《中国经营报》的一项品牌调查中,更显示出95后大学生群体中男性购买彩妆的增长趋势,2017年增速达到122%,护肤类增速达到82%。


真假“限娘令”:当商业遭遇价值观,娘化产业何去何从?


当男孩子也放弃了阳刚之气,守在镜子面前描眉画眼,无怪乎,中国父母与中国教师忧心忡忡。

如果说,注重形象、浓妆淡抹还可以理解为是张扬个性,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在外在崇拜的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趋同、盲目崇拜,则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弯路。

对于舞台上的“娘性艺人”而言,他们的“娘”或许是一种镜头前的伪装,或许是一种关注下的人设扮演,但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模仿,则可能造成终生的性格缺陷;一味卖萌装可爱、讨好他人的软萌个性,让青少年误把撒娇当手段,以为降低身段、撒娇卖萌就可以达到目的,而忽视了努力成就自我的真谛,延误人生中最好的学习时机;普通青少年毕竟不同于舞台明星,女性化的打扮装束、娘性的风格品味在日常生活中格外显眼,难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交友与良好的性格养成。

在资本面前,高额的眼前利润与尚未看见的青少年未来,孰轻孰重,高下立见。可广大的民众,不可能允许被资本裹挟的审美,忽视了价值观的传播和塑造,从而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文娱产业要监管,更要懂引导

中性气质的说法一早有之。梅罗维茨曾经在《消失的地域——电子情境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指出,电子媒介带来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融合,于是,中性化诞生。可见,中性化“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事所成”。一刀切地将娘化艺人归为青少年中性化的最大毒瘤,有失偏颇。

但作为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业,文娱产业的确需要有效引导,至少它不该成为青少年中性化的催化剂。


真假“限娘令”:当商业遭遇价值观,娘化产业何去何从?


如今的文娱产业存在一叶障目的情况,娘化艺人有市场,则盯着不放、穷追猛打,要将它的经济效益,吃干抹尽,吃相着实难看。对于任何行业而言,只有风格多变、百家争鸣,才有可能创造出更有价值、更高水平的作品。

本该是最为灵活多变、艺术争锋的文娱产业,却深陷泥沼。忽视了审美多元化的发展、国人文化自信的加强、教育政策的呼吁、价值观的传播等因素,流水线式培养和创造娘化艺人。

这是被眼前利益所蒙蔽的文娱产业,无法跳出庐山去看真面目的现状。作为文化监管方,厘清利益与价值的界限、引导双赢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禁不如疏的道理,古来有之。对于问题艺人、劣迹艺人,一纸禁令,理所当然。民众拍手称赞,文娱产业即便心有不甘,也会支持禁令。但在模棱两可、雾里看花的局势下,直接下令禁止、限制,实为愚蠢。

有电视台工作人员对外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不知央视“限娘令”真假,目前已有节目组对于使用娘化艺人,谨而慎之。因为不知道何为娘化艺人,限制使用程度又当如何,因此一众“小鲜肉”都成为了受害者,部门节目组短期内不再邀请这些人上节目。这必然给文娱工作从业者,带来麻烦。

而一时的禁令,或许解决了一时的困局,但存在已久、数量不少的娘化艺人,真的能因为这禁令就从此在娱乐圈销声匿迹了吗?偶像的养成,早已脱离了纯粹仰仗强势媒体的境地,如今的偶像是互联网时代全方位、360度展示与塑造的群体。电视台禁了,还有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禁了,还有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禁了,还有线下活动……

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文化监管部门更改做的,是引导。

根据大数据与监管部门的信息优势,梳理国内外产业发展报告,为文娱产业公司提供具有方向性、决策性的指导建议;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策略与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内的艺人培养打通多种通道;摆脱日韩一家独大的审美绑架,引进优秀的文艺作品与优质偶像,培养多元的公众审美标准。

而针对已有的娘化艺人,则应该梳理经验、引导转型,鼓励他们多拍摄影视剧、推出歌曲作品。用作品来淘汰一批技能落后的艺人,再筛选一批具备演员、歌手修养的艺人,让他们在良性的转化过程中,逐渐成长为正能量、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艺人。

唯有如此,娘化文娱产业才能真的实现良性转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