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移出家长群:究竟是谁“玻璃心”?

昨天收到一条新闻推送,很特别,“因开跑车接送孩子,家长竟然被移除群”。

以为是标题党,当时没点开看内容。过了几小时,发现很多妈妈群都在转发,带着猎奇心,我点开仔细看了下全文。

里面就两张群聊截图,具体大家看下图。


家长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移出家长群:究竟是谁“玻璃心”?


不知道你们看完后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说开跑车接送孩子,会影响其他孩子攀比心理的家长,都有一种非常强势的表现。

说好听点,是为孩子屏蔽攀比环境,说难听点,是酸葡萄心理。

我给不了孩子的东西,别人给了就是炫耀,或者说故意高人一等。这种酸葡萄心理,在心理学上叫做认知曲解,是一种心理疾病,需要治的。

然而,他们非但没先医治自己的心理问题,还把问题的矛头推向了孩子。打着“为你好”“为孩子好”的旗号,肆无忌惮地无言乱语。

如果再往严重了说,这些家长是在“价值观绑架”孩子

若扪心自问,到底又是谁在攀比呢?


家长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移出家长群:究竟是谁“玻璃心”?



01


“价值观”是个宏观的词,定义能伸缩自如,但讲的直白一些,所谓的价值观,无非是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和观点。

“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这是价值观。“别人随地扔垃圾,孩子我们要维护公共卫生。”——这是价值观。“超市试吃的水果,多吃就是赚到了。”——这是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绑架”,就是将自己的一套认知标准强加给孩子,并让他们彻底认同。

截图中看出,孩子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个时候他们可能有了贫富概念,知道跑车和摩托车的差距。

不过,若价值观正的家长,会选择另一种方式引导孩子,顺势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攀比的心理就不会存在。

若家长本身有“酸葡萄”心理,先入为主,孩子自然会生出攀比心了。

说到底,孩子们有无攀比心,全在于父母如何引导


家长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移出家长群:究竟是谁“玻璃心”?



02


说到“价值观绑架”,脑子里浮现一个故事。

那次是坐火车,遇到一个小女孩,眼睛巴巴地看着对面一个男孩手里的蛋挞,可是那男孩舍不得分出一块给她,自顾自地吧唧吧唧吃。

女孩妈妈看了看,满面笑容地从背包里拿出一盒曲奇饼干,塞给了女孩,便自己在摆弄行李。

这次轮到了男孩巴巴看着女孩手里的饼干了,和男孩一样,她也没分出一块饼干给他。

这时我看到了男孩妈妈一副恼火的表情,他凑在儿子耳朵边说:“不要吃她的饼干,吃了拉肚子。”

男孩塞了一口蛋挞进嘴里,指着女孩手里的饼干说“哼,我才不吃你的饼干,吃了会拉肚子!”

同样是孩子不会分享的行为,两个妈妈,却做出了不同的反应。一个大气,一个小气。

而且,小气里还透着一股酸臭味,连同一起熏染了孩子。

蒙台梭利说过:孩子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是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的。

换句话说,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叫小气,什么叫虚荣,所有的评判标准,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


家长跑车接送孩子被老师移出家长群:究竟是谁“玻璃心”?



03


爱子心切,为人父母皆有。

不过很多时候,父母的爱真的太霸道。与其说是在保护孩子,替孩子屏蔽诱惑,不如说是在替自己的虚荣心理找借口。

真正爱孩子,不会只看眼前带给他们的诱惑,而是会为孩子设想到未来的隐患。父母不可能替孩子屏蔽所有的不良影响,孩子终究是要步入社会,独自生活。

就如网友评论所言:培养一个孩子正常心理和价值观,才是王道

养育孩子中,父母难免遇到孩子各种玻璃心问题,当你遇到这样的追问,先屏蔽自己的玻璃心,再去想答案给孩子

作家汪培珽也曾面对孩子追问,别人家有的我们家没有的问题,她是这么回答孩子的:

每个家庭有的东西不一样,每个人有的东西也不一样。你的铅笔盒里的东西,就跟别人不一样,对吗?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一样的东西,就不好玩了。


是的,我们每个人有的东西都不一样,别人有你没有的,而你,有别人没有的,都很正常。

有人说,为人父母,一定会经历一轮价值观的洗礼

深以为然。

因为,我们身上的价值观,不管是好的坏的,几十年来已深入骨髓,若想扭转,唯有父母自己不断觉悟,升华。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