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历史班主任,告诉你一个课本里没有的历史,喜欢的关注


孔子作为老师的祖师爷,一直流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今天咱们来聊聊孔门“四科十哲”里的十哲,就像幼儿园的里光荣榜,感兴趣的赶紧收藏下。

孔门“四科十哲”的说法最早源于《论语.先进篇》。单独有一小段话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新儒家韩愈、李翔的《论语笔解》将其概括为“四科十哲”。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孔门“四科十哲”中的弟子是跟随孔子被困于陈蔡时的人。

朱熹对“四科十哲”做出了自己的见解判断:“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于此可见。”朱熹明确认为,这“四科十哲”是孔子所定。

且来让我们看一看,这十个得意学生,都有哪些长处与独特的优点吧。

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字子渊,是孔子无可争议最喜欢的得意门生,在诸多弟子中,孔子对颜渊的称赞最多,被后人尊为七十二贤之首。他的优点实在太多了:贤德、谦逊好学、安贫乐道、脾气好……而且是孔子学说最坚定的铁杆粉丝。他随同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遇险的艰难岁月,孔子其他弟子对其学说产生了动摇和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劝服其他同门师兄弟继续支持老师的理想政事,始终不懈怠。

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颜回

[但不幸的是,颜回早早过世,孔子哀痛至极,悲恸直呼“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对待感情,一向主张温柔敦厚的节制,但到了颜渊这里,完全抛弃了他自己一生坚守的原则底线,可见对待颜渊的与众不同之处。

闵子骞

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闵子骞

闵子骞(前536-前487年),名损,字子骞,孔门高徒之一,德行与颜回并称。元朝郭居敬编辑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第五个故事“芦衣顺母”的主人公就是闵子骞。

话说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给他娶了个后妈,又生了两个弟弟,但继母想尽办法虐待他,冬天给弟弟们穿棉花做的棉衣,而给他穿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车时因为寒冷发抖,牵车的绳子掉在了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他遭到了继母的虐待,回家十分生气,准备休妻。而闵子骞不计前嫌,为继母求情,跪在地上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留下母亲只有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从此,闵子骞家喻户晓,传唱至今。济南到现在还有闵子骞路,好像也是济南唯一用人名命名的路。

冉伯牛

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冉伯牛

冉耕(约前544~?),字伯牛。关于冉伯牛的历史资料记载很少,但根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的时候,他举荐冉伯牛担任中都宰,老师亲自给用人单位推荐的,能力应该不一般。

仲弓

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有执政之德,从政之才。孔子认为其具有仁君的美德,称赞其“壅也,可使南面。”这是孔子对其弟子在为政方面,独一无二的最高评价,因此后世对冉雍的评价也很高。他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为“孔门十哲”,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也称为三冉。

宰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孔门十哲"之一。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曾从孔子周游列国,被孔子派遣出使齐国、楚国。唐玄宗在位时,被追封为“齐候”,宋代追封他为“临公”,明嘉九年改称“先贤宰我”。

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宰我

子贡

孔府“十哲”两个在二十四孝中,最后一个培养大批战国牛人

子贡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是“孔门十哲”中极不寻常的人物,雄辩有口才,具有经邦济世之才,政治外交才能卓越,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巨富,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钱袋子”。

《论语》中对其言行的记录较多,孔子曾称他为“瑚琏之器。”,这个应该也是最出名的一个。

冉有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世人尊称“冉子”,以政事见称,尤其是个理财高手。孔子认为他能胜任大管家这种职务,他曾担任季氏宰臣。是他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0多年的孔子,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受到冉子不少照顾。

季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 ,孔门十哲之一,他虽然遇事冲动,好为匹夫之勇,这让孔子常常很为他很担心,但他确是孔子学生中最衷心的侍奉者之一。

他与闵子骞一样,也是个十足的大孝子,他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角,子路家里贫穷,只能采摘野菜作为粮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后来他做了大官,常常怀念双亲,遗憾不能再为父母负米。后来在卫国发生内乱的时候,为救其主李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临死时,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得很壮烈。子路一死,孔子周游列国少了个最忠实的保镖,孔子很伤心。

子游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众多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小孔子四十五岁。他对礼乐之学特别上心,孔子认为子游的主要贡献在于“道启东南”,是孔子学说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使者,他曾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在子游晚年,他回到江南故乡,传播儒家学说,在虞山等地讲学,弟子数以千人,是南方儒学文脉之祖,因此他被列为“十哲”文学科之首。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晚年弟子,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是孔子弟子中的文科高材生。《论语》中保留了他许多著名的格言,比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夏年仅29岁,为孔子守孝3年后,告别同门师兄弟,来到魏国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开讲经学,先后收徒三百,这是有名的“西河设教”,子夏的弟子中,有10多位垂名青史的能臣武将,传诵至今。比如:法家李悝、西门豹、段木干;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等。子夏醉心传播文化,淡薄名利,万世仰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