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通訊事件 戳中中國「芯」痛

中興通訊事件 戳中中國“芯”痛

中興通訊已經停牌,但事件本身仍在發酵。

來自業界的判斷十分負面悲觀,認為沒有了美國芯片,中興通訊很難在電信設備業繼續生存。中興的基帶芯片、射頻芯片、存儲、大部分光器件均來自美國。

據稱,由於違反制裁禁令,美國商務部已禁止該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售零部件產品,時間直至2025年3月13日。這種打擊絕非一般企業所能承受。

中興事件本身並不複雜,但發展成今天的局面卻值得深思。一家市值上千億的企業,僅僅因為一些關鍵零部件就被逼入絕境,這種結果令中國電信設備產業集體不寒而慄。

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國通訊設備企業,核心部件都或多或少要依賴外部元器件的供應。而美國的設備廠商又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美國高通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

高通在全球手機芯片領域處於霸主地位,是三星以及國產手機品牌旗艦手機首選的芯片供應商。

根據前幾年的國家發改委的一項處罰決定,也可以清楚的發現,美國高通公司在CDMA、WCDMA、LTE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許可市場和基帶芯片市場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2013年,高通芯片和許可費收入234億美元,其中近一半來自中國,佔總收入30%的許可業務利潤比高達70%。

芯片是電信設備的核心器件,儘管目前國內像華為等少數企業已經具備研發和生產能力,但高端市場的終端產品仍離不開外部廠商的配套供應。

芯片產品,國內不是沒有。目前,華為的麒麟芯片已經算是比較成熟,可在產品搭配上仍然沿用的是麒麟、高通、聯發科多芯片運營戰略。當然國產芯片還有“龍芯”等等,但問題在於技術等方面仍有一些差距。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前提下,國內廠家又不抱團取暖,對外的利益和訴求保障無從談起。

中興通訊事件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中國芯片產業的短板和痛處。有數據顯示,中國購買芯片產品,每年大約要花費2000多億美元,已經超過石油等大宗商品,成為第一大進口商品。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美掄起貿易大棒,首先要打在電子通訊產業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