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支教教師”

十一黃金週剛剛渡過,小長假結束,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人懷念上學日子,上學的時光是最燦爛爛的,那段日子中肯定有那麼一位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會讓你一輩子都記得他(她)。

有一位外國的支教老師盧安克,他給全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關於教育的“中國夢”,讓他在偏遠的山溝裡陪伴了孩子十幾年,不求回報,不為名利,只是簡單的想要陪伴著孩子們。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盧安克曾是充滿爭議的“感動中國”當選人物,他是為異國他鄉奉獻出自己十幾年光陰的“支教老師”。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盧安克接受採訪

1968年,盧安克出生於德國漢堡,中學畢業後,四處浪跡,做過帆船廠工人、帆船教練、當過兵,後來進入漢堡美術學院進修工業設計。

盧安克最初來中國是簡單旅行而已,然後盧安克發現自己喜歡跟中國的學生在一起,並且在他的內心,有著一個關於教育的烏托邦式夢想。

盧安克在中國最早的支教實踐是在1997年,他在南寧一所殘疾人學校義務教德文,後來因沒拿到“就業證”,被公安局罰了3000元罰款並遣返回了德國。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初到中國的帥小夥盧安克

1999年盧安克從德國回到廣西,在一所縣中學當初中老師,因不能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家長們對他有意見,學校把他開除了。

被開除的盧安克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教育實踐,他教不識字的青年修路、畫地圖,試圖改變他們的生活,但盧克安發現他們已經沒有了應有的感受力和創造力。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課外活動

於是盧安克打算從小學的孩子教起,教音樂、美術等副課,提高孩子的感受力與創造力。

但很多孩子讀到初中,就選擇輟學打工,那些孩子慢慢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此時的盧安克完全放棄了對於自己教育結果的設計。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化學實驗課

放下期待,盧安克只是陪伴孩子,在板烈村的十年時間,是他的理念真正得以實踐的一段生涯。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15年前,廣西大山深處的壯族村落板烈村,突然來了一個金髮碧眼、身高一米九的外國人,村裡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這是什麼爛仔,頭髮咋這顏色?”、“他是外國派來的特務”、“是來拐賣小孩的人販子”各種傳言在村裡不斷地流傳,家家戶戶都把孩子看的緊緊的,好像一不小心孩子就會被偷走。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英語課

這個“爛仔”進村之後先租了個大房子,每個月10塊錢房租一下付了2年,擺椅子、搬桌子,忙前忙後搞了一身灰。之後盧安克用他帶口音的中文說“我要辦學校”,村裡人看著這個滿身灰塵的外國人,怎麼也不能相信他說的話。

板烈村裡沒什麼青壯年,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生活實在貧困,家家戶戶的青壯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村裡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

當聽到盧安克要辦學校的消息,村裡的人們帶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送來了孩子,最開始上課的時候,每天都有大人坐在教室裡看著他,那態度很明顯就是信不過這個外國人。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課間活動

從來沒上過學的孩子們只會說壯語,連普通話都聽不懂。盧安克一個外國人,他在這所學校的第一個身份,居然成了拼音老師。

接下來的日子裡村裡接受了這個外國來客,盧安克的課程也有了新的安排,開始給孩子們講數學、英語、地理,教孩子們唱歌、畫畫,有時候還講一些他在國外發生的一些新鮮事。

這些大山裡的野孩子,第一次對外面的世界有了認識。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盧安克送孩子下山

這些孩子很多都是獨自生活,家裡沒有大人,要自己做飯、自己上學、自己睡覺,父母可能四年才回家一次,他們唯一可以依賴一下的大人,只有一個盧安克。

每個週末,盧安克都會去不同的孩子家裡住,陪他們做飯、聊天、幹農活,有時候孩子去放牛,他也陪著一起去,累了就直接在草坡上睡一覺。

30多歲的盧安克,瘦的像個麻桿一樣,山寨湖人球衣鬆鬆垮垮地套在身上,兩邊的肋骨一根一根清晰可數。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一起在河裡玩耍

盧安克不吃肉、不喝酒、不接受社會捐助,不接受學校給的工資,翻譯書的稿酬全部捐給慈善組織,每年的全部花銷來自父母給他的5000塊人民幣,除去每個月100多的支出,其他的錢都貼補了這些孩子。

“他跟我們一起犁田、種菜,又沒有要錢,也沒有其他消費,不吃肉,只吃紅薯葉。”這是村裡人對盧安克的印象。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一起吃飯

一開始說盧安克是人販子,看到他都要躲開的老人,現在會停下來和他打招呼,放心地把小孫子遞到他的懷裡。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2004年,是盧安克在板烈村的第二年,他的雙胞胎哥哥來看他,送離看望的哥哥,盧安克坐著農用車返回板烈村,在途中車從幾十米的山坡上滾了下來。

盧安克摔成了重傷,脊柱被壓縮了3釐米,柴靜在採訪盧安克時問過他,為什麼會在這個差點丟了性命的地方待這麼久?

“車禍就把我的命跟這個地方連得更緊了,走掉就沒有命了。”這是盧安克的答案。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盧安克接受柴靜的採訪

在盧安克的事蹟不斷被媒體傳播之後,這個支教的外國人出了名,很多人衝著他的這句話湧入板烈村,加入了支教的隊伍。

志願者一茬一茬來了很多,留下來了卻還是隻有盧安克一個人。一位教美術的志願者離開之後,曾經最喜歡畫畫的學生撕掉了自己的本子,決定不再拿起畫筆。

看著來了又走的志願者,盧安克拒絕了一切媒體的採訪,“我不要出名,出名會影響我的工作,會傷害我的學生。”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盧安克陪著孩子

2006年,盧安克申請過加入中國國籍,卻被官方拒絕了。一沒中國配偶,二沒有在國家一級單位工作四年以上。

盧安克用十年時間陪伴了板烈村一代留守兒童的成長,卻換不來一箇中國的合法身份。

直到2013年冬天,由於簽證失效,又沒有穩定的工作,盧安克面臨被驅逐出境的風險,而且此時的盧安克也與一位女志願者結了婚。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盧安克身邊總是圍滿了孩子

妻子到了希望安穩的年齡,也害怕盧安克的理想主義會被他人利用,希望他去城市裡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已經45歲的盧安克,把33歲到45歲的十二年大好年華留在了這個偏僻小山村,然而這次他不得不考慮家人的感受。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2013年冬天,盧安克離開了板烈村,去了杭州的一家工廠打工,做了一個星期他就離開了中國。

因為簽證問題遲遲不解決,盧安克只好去了越南,然後就沒有了任何關於盧安克的消息。有人說在活動中見過這位高個子德國人,只是他不叫盧安克,改了姓名,回到了廣西。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消瘦的身體

很多人譴責盧安克妻子王老師,怪她讓盧安克離開板烈村。戲劇性的是,當盧安克消失在我們視野後,王老師卻回到了板烈教學,在簡陋得只有一張木床的宿舍,批改作業,保管孩子們生活費。

王老師是板烈村唯一的支教老師,如今接替了盧安克的位置堅持留在了板烈村。當初的傳言是真是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依舊在板烈村陪伴著那些孩子,教他們讀書寫字,教他們學習知識,這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課間休息

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盧安克為什麼會願意把十幾年的時間留在板烈村,也許這和盧安克的家庭理念有關。

盧安克的孿生哥哥在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妹妹在非洲難民署教書,退休的父母一直支持著3個孩子的選擇。有這樣的哥哥和妹妹,還有一直支持自己的父母,盧安克才會安心的留在板烈村十幾年。

如今盧安克已經不中國,我們對盧安克心存感激與感動,卻很少人知道,在中國那些沒人能看到的角落,有330萬人做著和盧安克一樣的支教工作。

一個德國人堅持了十年的“中國夢”

▲支教的青年教師

希望我們對留守兒童,對支教工作做出一點力所能及的支持。捐出不穿的衣服、鞋子,不再使用的書籍。每個人作出一點的支持,那麼所有人的支持加在一起將是一股可以改變他們命運的強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