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庙街,在现实和影像中犹如两个世界的一条街

说到香港这个购物天堂,能想起来的地方有很多,其中包括铜锣湾、尖沙咀等等,不过,有一条不得不提的街道,那就是最负盛名的“男人街”之称的庙街。在太阳渐渐沉睡后,庙街陆陆续续出现的摊位占满整条街道,长度可达600米,在摊位前的物品也是包罗万千,手表、玩具、皮具、服装、眼镜、明星挂画、望远镜、玉器、饰物、旧照片、旧画作等。而传统的粤剧也满足了票友的演出,相当热闹。

香港庙街,在现实和影像中犹如两个世界的一条街

庙街被人熟知,很大程度是因为很多香港电影材于此,《食神》,《庙街皇后》,《庙街妈兄弟》,《庙街故事》,《庙街十二少》等电影,都是以此地为背景。自上个世纪80年代港产片风靡大江南北时,庙街的名字就逐渐为影迷所熟悉,而知名度也在一步一步得到提高,就连很多外国人都慕名而至。然而,庙街在现实和影片中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香港庙街,在现实和影像中犹如两个世界的一条街

早于1887年的九龙地图上就有关于庙街的纪录。当时庙街被分为两段,以油麻地天后庙为分界线,往北一段被称为“庙北街”,往南一段则称为“庙南街”。

大概1920年代开始,天后庙前的广场渐渐成为休憩场地,人流的流动吸引了不少小贩和小食摊档前来做生意。广场附近一带的街道众坊街(英文为PUBLICSQUARE以前曾译为“公众四方街”),也是由这个广场得名的。

1968年,香港政府拟在天后庙的广场的附近兴建梁显利社区服务中心,引起该处经营的200多个流动小贩对搬迁安排的不满。在油麻地街坊会及香港警方协调后,政府决定在庙街及上海街近榕树头一带划出摊位作安置之用,但须经过抽签分配。

1975年3月,当时的香港市政局在庙街划出“小贩认可区”,使庙街原有的小贩得到有系统的管理。庙街的小贩认可区包括文明里至众坊街一段,以及甘肃街至南京街一段,共有近600多个划定位置供小贩摆卖。摊位本来在傍晚开始营业,1998年中部分的营业时间更改由中午开始。

香港庙街,在现实和影像中犹如两个世界的一条街

庙街整条街道并不是很长,在假日里总会是人挤人,琳琅满目的小摊总能让你放慢脚步。在庙街的尽头,不少大排档在那开业,地道美食,海鲜还是小食,也可以尝尝印度风味,还有街边流动小食摊位,牛丸、鱼蛋。

同在油麻地的通菜街,因为售卖女性用品,被港人称为“女人街”;而庙街过去主要售卖男性服装,也就约定俗成地被叫做“男人街”。不过,庙街的确有些鱼龙混杂。在那些固定摊档的中间,在灯光稍暗之处,赫然可见数名男子用几只纸箱搭成一个简易摊位,上面不是摆着盗版光碟,就是摆着没上税的香烟,明显干着非法的勾当。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这里观光还是小心点儿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