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覺得他是開國聖君,其實他功績少又有汙點,很考驗史官水平

開國皇帝,大都是雄才大略、功績卓著,但也有撿漏的。

如果是父親打下江山,自己做皇帝,像曹丕這種的,大家都很清楚。

可是今天要講的這位,歷史記載他英明神武,演義更是把他說的英雄蓋世,但實際上他卻功績平平,可以說是一個大撿漏王。

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人們都覺得他是開國聖君,其實他功績少又有汙點,很考驗史官水平


說起趙匡胤,我們的印象是武藝高強,一根盤龍棍,南征北戰,打出一個國泰民安的大宋天下,自己做了十八年的“馬上皇帝”。

可是實際中趙匡胤,首先從形象上看,他是個大黑胖子,不是什麼英俊瀟灑、玉樹臨風的形象。

再看他的功績,實在是平平,周世宗柴榮幾次大的戰役其實也沒趙匡胤什麼事兒。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各地藩鎮的力量越來越大,後來擁兵自重,形成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局面。

可到了五代後期,各藩鎮的力量又重新被中央集中起來。這正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

五代後周的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兩位都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皇帝,他們將後周發展壯大。

人們都覺得他是開國聖君,其實他功績少又有汙點,很考驗史官水平


柴榮在位時,後周中央禁軍大概在20萬人左右,相對於地方軍有絕對優勢。

中央禁軍中又分殿前司和侍衛司,這兩支軍隊約9萬人,受皇帝直接領導,是最為精銳的部隊。

從此可以看出,後周的軍事力量已經實現了皇帝集權,大一統王朝呼之欲出。

可是這時意外產生了,柴榮當了五年的皇帝,突然駕崩了,歷史給了趙匡胤一個絕佳的機會。

人們都覺得他是開國聖君,其實他功績少又有汙點,很考驗史官水平


當時趙匡胤剛當上殿前都點檢,掌控了殿前司。也可能就是因為趙匡胤軍功平平,朝廷對他沒有任何猜忌,才讓他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趙匡胤雖然軍功不多,但為人倒是很好,哥們兄弟很多,所以當他陳橋兵變時,有很多人幫他,這才使他成功當上了皇帝。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也說過,趙匡胤其實沒有什麼軍功。後世對趙匡胤的評價,大都是誇他性格大度沉穩。

趙匡胤當上皇帝,史官當然要對他大加讚美,可翻來翻去,趙匡胤也就是跟著柴榮參加了高平之戰、後周攻南唐之戰等三四次戰役。

史官只能把太祖在這幾次戰役中的表現,描寫得特別神勇。

趙匡胤陳橋兵變算是一大汙點,史官也只能以弟兄們給他黃袍加身來掩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