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完史記之後,爲何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

晚霞映月94071888


司馬遷寫《太史公書》分成四個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司馬遷22歲時,為完成《太史公書》蒐集資料而遊歷天下。《漢書、司馬遷傳》:“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峰;厄困蕃、薛、彭城,過樑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遷的父親有病,就沒有跟著去,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回來了。司馬淡就給司馬遷講了一通大道理,說:“我們家祖上是周王室的太史,上上輩子曾經彰顯功名於虞夏(中國),掌管天官的事情。後來就衰弱了,難道從我之後就斷絕了嗎?你一定要重新當上太史令,繼承我的遺志,光宗耀祖呀!”


公元前108年,司馬淡死後三年,司馬遷當上了太史令。司馬遷是如何當上太史令的呢?司馬淡生前向漢武帝推薦這是肯定的,因為漢朝的太史令並不是世襲的。司馬淡死的時候,司馬遷不過是個郎中(科長),司馬遷家族歷來和李廣家族關係不錯,李廣家族在當時根系龐大,司馬遷當上太史令和李陵家族的推薦分不開。

第二階段,自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當上太史令後,就著手寫《太史公書》。有人推測司馬遷時年28歲,也有人推測司馬遷時年42歲。冷清先生認為,司馬遷時年42歲更合理一些,假如司馬遷時年28歲,他父親死時司馬遷25歲,他做郎中兩三年,推算下來司馬遷23歲做官,那司馬遷遊歷大半中國就不能成立了。



第三階段,公元前99年,李陵出居延擊匈奴被圍困,後來李陵投降匈奴。第二年,漢武帝發兩路兵欲搶回李陵,公孫敖回來後舉報李陵替匈奴狙擊漢軍,漢武帝廷議李陵之罪,滿朝皆言李陵有罪,唯獨司馬遷替李陵脫罪,並以李廣利映射漢武帝。

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司馬遷為李陵脫罪是因為李陵家族對司馬遷有推薦之恩,也就是知遇之恩。李陵投降已經一年了,有人舉報李陵為匈奴訓練軍隊打漢朝,這已經是叛國滅族重罪,司馬遷真的是大公無私的聖人嗎?當然不是,報恩李陵家族之恩是私情,包庇叛國的李陵就是國法不容了。


漢武帝將司馬遷下獄。按照漢朝法律,司馬遷之罪可以用50萬錢(五銖錢)贖罪,摺合500兩銀子。而司馬遷的年薪是600石,摺合600兩銀子,司馬遷家有能力籌集這筆錢。問題是,司馬遷下獄之後,司馬遷的兩個兒子及家族親戚,全都跑回韓城老家了。一個兒子在“司”字上加一豎,改姓為同(仝);另一個兒子在“馬”字加兩點,改姓為馮了。

沒有親朋好友為司馬遷贖罪,司馬遷自己只能選擇服刑。那麼司馬遷可以選擇的刑罰有幾種,【劓刑】就是在割鼻子;【臏刑】也叫刖刑,就是取膝蓋骨;【腐刑】宮刑,就是割睪丸。司馬遷選擇了腐刑,被宮後就成了太監了。


商鞅變法時,太子嬴駟犯法,商鞅對太子之師,公孫賈黥面;嬴虔割鼻子。後來,太子繼位後,就車裂了商鞅。孫臏被龐涓割去髕骨,後來孫臏在馬陵道設伏,射死了龐涓。這是先秦時期,兩個著名的酷刑報復事件。司馬遷遭腐刑,他要報復漢武帝 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以此來明志,什麼志呢?囉裡囉嗦講一大堆,就一句話“刑不上大夫”,司馬遷被宮刑覺得挺冤屈。“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當然都是鼓勵自己活下去的心靈雞湯。


冷清不否認司馬遷苟活,是為了完成《太史公書》這個崇高的理想。但是司馬遷苟活有沒有私心呢?有,司馬遷要復仇。司馬遷沒有太子師嬴虔的權勢,也沒有孫臏的軍事才能,司馬遷刺殺漢武帝更不可能做到。司馬遷是刀筆吏呀,在《太史公書》中抹黑誹謗漢武帝,以及和漢武帝有關係的一切人物,誹謗漢朝是司馬遷能做到的。

第四階段,公元前97年,司馬遷被腐刑而出獄。出獄以後,司馬遷不再擔任太史令,後來,漢武帝任命司馬遷為中書令。司馬遷繼續寫他的《太史公書》,司馬遷第一個抹黑誹謗的就是漢高祖劉邦,他把《高祖本紀》裡劉邦32歲以前的英雄事蹟,全部刪除並銷燬部分原始資料。司馬遷把劉邦抹黑為流氓無賴,多寫劉邦的缺點敗仗,少寫劉邦的優點勝仗,把劉邦寫成一個什麼也不會,只會用人的人。


司馬遷撰寫《今上本紀》,後世稱《武帝本紀》。他在《武帝本紀》中,羅列的都是漢武帝的缺點和錯誤,對漢武帝的豐功偉績隻字不提。別說漢武帝是個偉大的帝王,即便漢武帝是個暴君,也會有優點的吧,何況漢武帝怎麼著也是功大於過的帝王。司馬遷已經喪失了史家“客觀、公正、求實”職業道德,成為史家的大敗類。

司馬遷滿腔仇恨、喪失史家的職業道德,在《太史公書》中,大肆抹黑誹謗漢高祖劉邦、漢景帝、漢武帝、衛青、霍去病;司馬遷作為失敗者,他同情失敗者項羽,無原則的在《太史公書》中,篡改史實拔高項羽,胡編亂造的吹捧項羽垓下突圍烏江自刎。


司馬遷為了證明自己是冤枉的,他在《李將軍列傳》中,刻意塑造無戰功不能封侯的李廣,把李廣丟失嚮導貽誤戰機,李廣畏罪自殺,說成漢武帝偏心眼。尤其是,為了吹捧李陵,不惜編造李陵被八萬匈奴包圍,這純粹就是瞎編。該次戰役匈奴總兵力八萬,漢軍總兵力五萬,難道李廣利、伏波將軍都沒有遭遇匈奴?

司馬遷自己明白,他寫的《太史公書》中有太多的內容抹黑誹謗劉邦、漢景帝、漢武帝,在當時的是不能發表和麵世的。同時,他也害怕朝廷發現他的問題,而查抄銷燬《太史公書》,因此司馬遷,就又抄寫了一個副本。司馬遷家裡存著的是副本,正本哪裡去了呢?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有交代。《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報任安書》:“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司馬遷害怕別人不知道《太史公書》,因此在《報任安書》中,明確告訴說確實已經寫成《太史公書》,藏在名山裡面,傳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住在京師。名山到底是指什麼地方呢?後來,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把《太史公書》傳抄的時候,人們才發現,這個名山就是華山。楊惲的老家在華山腳下。也就是說,司馬遷把正本交給了他的外孫楊惲,藏在了華山老家。副本在司馬遷家裡。


公元前90年,漢武帝聽說了《太史公書》,就讓司馬遷把《景帝本紀》和《今上本紀》拿來閱讀,閱讀以後漢武帝大怒,就抄了司馬遷家和副本《太史公書》,就再次把司馬遷下獄了。至於司馬遷怎麼死的,什麼時候死的,班固的《漢書、司馬遷傳》也說不清楚。後世猜測頗多,有說司馬遷隱居了,也有說司馬遷被漢武帝殺了。

楊惲在朝為官時,因為胡說八道得罪很多人,就被罷官了。楊惲繼承父親和後母的遺產幾百萬,日子過得不錯,後來他就把《太史公書》拿出來,讓人們傳抄散播,《史記》就得以轉播,在傳播中丟失了一小部分,後來褚少孫等人補寫了幾篇。

楊惲一直也不消停,他模仿《報任安書》寫了個《報孫會宗書》,在這篇書信裡,楊惲咒罵當朝大臣,映射當朝皇帝。宮廷裡不是也有殘缺的《太史公書》副本嗎?司馬遷死後,就是禁書,只有個別大臣才能看到。有人就報告了漢宣帝,漢宣帝數罪併罰,楊惲誹謗大臣、皇帝,傳播禁書等罪,就把楊惲腰斬了。


冷清先生


《史記》之所以可以“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史記》是集司馬遷個人心血而成。

司馬遷像

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為漢朝太史令,熟知經史,有這樣的家學,加上司馬遷個人的才學與遊歷感觸,這是司馬遷《史記》的重要內容基礎。司馬遷秉父之遺志,立志著史,前後歷經十餘年,中間經歷常人不能忍受之苦,方成此書。

因為這是司馬遷一人所著,有《史記》的所有權,不似後世很多正史都是統治者設館修史,集眾人之力合成一書。因此司馬遷得以按自己的意願處理嘔心瀝血寫成的著作。

二、《史記》是司馬遷的個人觀點的集合。

《史記》一書,最開始的名字是“太史公書”,也稱“太史公記”,還有簡單粗暴稱“太史公”的。不僅形象說明了本書的版權,還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本書最重要的是太史公司馬遷對歷史的觀點和看法。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簡明扼要表達了《史記》一書的創作意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梁啟超也同樣認為:《史記》一書是借史的形式來發表一家之言。

在史記每一篇的片尾,有一小段簡潔明瞭的點評——“太史公曰”,這可謂是司馬遷個人觀點的最好表達,其實不僅這一段,整本《史記》中,無不透露著編寫者的歷史觀與世界觀。

三、《史記》的一些觀點,並不受當政者認可。

既然是個人觀點,就難免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了。

還當真有個厲害人不認同,這個人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已經讓司馬遷受過深深地傷害。

以公元前99年為界,司馬遷的人生分成兩段。之前的任性率真,之後的沉默寡言。就因為司馬遷坦率直言,替李陵辯護,受漢武帝斥責,終讓司馬遷受了奇恥大辱的腐刑。

之後司馬遷寫成《史記》後,留下一片《報任安書》後,離奇失蹤了。

在漢末就有傳言:中書令受刑後有怨言,下獄死。還有一種說法說:《史記中的部分章節被漢武帝抽看,武帝大怒,處死了司馬遷。

不管傳言是真是假,我們現在看《史記》,確實會發現很多和當權者意識不符的觀點。恐怕這也是司馬遷要將之“藏之名山,副在京師”的最重要原因。

要想讓這種歷史的智慧流傳於後世,就必須保護好這份心血。“藏之名山”是在那個環境下最好的選擇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熊二讀史。


熊二讀史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是,當年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卻沒有想過要把它發表,只是想著要“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傳之其人”。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是傾注了很大心血乃至生命在裡面的,他把《史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寶貴。當遭遇李陵之禍,司馬遷之所以忍辱苟活,就是了《史記》的纂寫。傾注瞭如此巨大心血的作品,作為作者肯定是希望它能夠傳之於世的。但是,司馬遷為什麼不想著公開發表它呢?

司馬遷畫像

從根本上說,在司馬遷的時代裡,不是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時代。甚至不是一個可以隨便想想的時代,當時有一個大司農叫顏異的,就因為別人討論朝廷政策的時候他動了動嘴唇,結果被人告發,以“腹誹”之罪而被殺。在這種情況之下,司馬遷知道自己的《史記》如果公開的話,就會遭遇統治者的查禁,反而無法流傳。不如採取一種隱秘的形式,使得他可以找到適合於自己的讀者。

漢武帝畫像

那麼司馬遷的《史記》為什麼會遭遇到統治者的查禁呢?首先這是因為司馬遷的歷史觀,司馬遷自己說自己寫《史記》的目的是為:“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在皇帝們看起來,史書應該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歌頌統治者的偉大,論證統治者統治秩序的天然合理性。而這是司馬遷《史記》最遭統治者痛恨的地方。統治者總在宣稱自己的統治是受命於天的,你卻非要探究天和人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不是在戳破皇帝的新衣是在幹嘛?

影視作品中的漢武帝

其次,司馬遷的是非觀並不符合統治者的意志。寫史書,少不了是非判斷。統治者已經宣佈了的是非,就如同法律一樣,是不能違法的,不能懷疑的,不能冒犯的。而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卻不想做傳話筒,他想成“一家之言”。這當然不是統治者所喜歡的。比如有些被西漢王朝處死了人,司馬遷卻給予一定的同情。

再次,司馬遷不僅寫古代史,而且也寫當代史,在寫當代史的時候,對朝廷的政策竟然提出了很多部同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顯然司馬遷是不認同的。他認為,朝廷的經濟政策是在與民爭利。當然會遭到統治者的痛恨。

陝西韓城的太史公祠

更要命的是,司馬遷的《史記》號稱“實錄”,史學以求真為要務。但是,統治者最痛恨的就是史學家們揭老底兒!司馬遷不僅記載了漢高祖劉邦的種種醜行,而且還記錄了漢武帝求仙、巡遊等等荒唐的舉動。以至於後世有人把《史記》看成是“謗書”,意思是藉助書寫歷史來誹謗當今皇帝。要知道在過去,“指斥乘輿”可是重罪啊!

西漢的疆域圖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司馬遷並沒有打算把《史記》公開。不過,司馬遷寫《史記》也並不是一個非常隱秘的事情。皇帝也得知了司馬遷在寫《史記》,司馬遷也曾經向皇帝解釋過自己寫史記的目的何在。這些解釋的話記在在《太史公自序》裡。拋開司馬遷的詭辯,我們發現,司馬遷也的確認為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自己有責任記錄這個偉大的時代。他並不是完全在批判這個時代,他也有歌頌,也有理性冷靜的分析。這也是司馬遷偉大的地方。

司馬遷塑像

司馬遷的《史記》寫成以後,他本人倒是真的想悄悄地藏起來,傳之後世。不過,皇帝已經知道了,漢武帝就把《史記》記載自己的《今上本紀》拿來看,一看之下漢武帝勃然大怒“怒而削之”。大概司馬遷的死,也與這件事情有關。到東漢的初年,《史記》已經有十篇失傳了。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後來嫁給了楊敞,楊敞在漢昭帝到漢宣帝的時候做到了丞相。楊敞之子楊惲曾經被封侯。這個時候,西漢朝廷的內外政策均有所鬆動,大概就在這個時候,《史記》逐漸開始流傳開來。


野叟雜談


《史記》的特點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也就是說,司馬遷寫歷史是實事求是,沒有為尊者諱,很多對統治者不利的事情也都記錄下來了。

與司馬遷同時代的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同時又充滿爭議。比如漢武帝重用酷吏,打擊各地豪強大族。這些酷吏手段殘酷,很多地方豪族都被他們殘忍滅族。漢武帝不僅不追究他們的過錯,反而對這些酷吏非常欣賞、重用。可見漢武帝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是不擇手段的。《史記》中的《酷吏列傳》,對這些事進行了揭露。

另外漢武帝還重用外戚。外戚中衛青、霍去病是很有才能的。但如李廣利則很平庸,後來被匈奴擊敗,給漢朝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漢武帝還熱衷於對外擴張,發動了很多征服戰爭。比如征討大宛、匈奴等。這些戰爭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也給士兵、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並耗空了國家財富。

漢武帝對外推崇儒家,但實際上只是把儒家的仁義思想裝點門面而已。他真正身體力行的,還是法家的那些實用權術。這些在《史記》裡都有揭露。

對於漢武帝,司馬遷是持有各種批判態度的。要是讓武帝看了《史記》,恐怕會雷霆大怒,司馬遷很可能性命不保。

所以,司馬遷寫完《史記》後,並沒有公開宣傳。反而是將著作存在深山老林裡,並在京城留下了副本。司馬遷留下副本,也是為了防止被漢武帝銷燬原書。

一直到漢宣帝的時候,《史記》才開始大規模的流傳。這時候漢武帝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那時候的事情已經沒那麼敏感了。所以《史記》才能安全的流傳。


國史拾遺


司馬遷的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董仲舒不但有司馬遷去聽他上課,還有許多有地位的人去聽課,其中包括丞相衛綰、竇嬰、田蚡等。司馬遷年輕時周遊列國,到過戰國四公子的住宅;孔子故里;古戰場;紹興禹陵等等。李陵案以後,司馬遷被腐刑,忍辱負重寫下了千古名著《史記》。在《史記》中,將漢高祖劉邦流氓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將漢武帝的迫害忠良的醜惡的嘴臉描繪的入木三分。所以,司馬遷的《史記》在他身前沒有公開,一直放在他女兒的家裡,直到他外孫楊惲將《史記》獻給了漢宣帝,《史記》才見光明。

有人說司馬遷大罵漢天子劉邦和劉徹,所以他的《史記》在生前沒有敢公開,其實是說對了一半。最根本的原因是,司馬遷是一個儒生,他需要有一個更偉大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孔子”!孔子著《春秋》,在《春秋》裡,孔子將許多魯國國君罵了一個透,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品德高上的形象。要知道在漢初,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景帝都厭惡儒學,他們採用的是“黃老之學”,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到了漢武帝時,在丞相衛綰、竇嬰、田蚡的推薦下,董仲舒見到了漢武帝。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知道儒學是怎麼一回事,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騙術。

到了東漢,漢光武帝劉秀,他頒佈了五經,那就是“易、書、詩、禮、春秋”,到了宋代,才有了四書,那就是“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到了明清時將孔子抬了很高,被稱為“萬世師表”。漢武帝時司馬遷採用了大量的孔安國的典籍,為了宣傳儒家的仁政,極端地把“王功”與“聖道”結合在一起,將古王和壯士的道德品德和功業提高到頂端,偽史開始出現。限於篇幅,我在這裡不介紹。但是司馬遷當時不將《史記》公開也是一個原因,因為儒家的學說在漢武帝時並沒有到達鼎盛時期,一旦公開,當時肯定有疑異。

《史記》的公開,第一個受害者就是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史記》的正本“藏之名山”,副本呢?“副在京師”,就是副本藏在他女兒司馬英家裡。楊惲從小將《史記》閱讀了三遍,被裡面的“聖道”和壯士深深地吸引,他喜歡結交儒生,並且清廉仗義,輕財好義,秉筆直書,同時對皇上漢宣帝都敢直言。被削官後,竟然在家寫了《報孫會宗書》,信中大發老騷,謾罵敵友,憤世嫉俗。被人告發,漢宣帝也不顧楊惲曾經的功勞,盡然將他腰斬於鬧市。

馬未都曾經說過:“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隨著你自己的年齡增長,時間會教會你一切。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將會發現,中國歷史其實就是儒家士大夫所寫的歷史,真偽肯定後人會有一個說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