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深不知處84787885
秦國肯定不是西戎國家,是華夏國家;但另一方面,秦國的西戎色彩又比較重,往往被東方國家貶為戎狄。
關於秦人的起源,在《史記·秦本紀》中說秦祖大業是顓頊的孫女女修所生。近代開始懷疑《史記》中各民族始祖都繫於炎黃二帝。於是有王國維、蒙文通等認為秦國來自西戎,證據大概是秦一直生活在“西垂”,商代有先祖叫“戎胥軒”,所以是西戎。而傅斯年、顧頡剛等則認為秦國來自東夷,因為秦國嬴姓、鳥生傳說,這些記載比較符合東夷神話特徵。
在清華簡《系年》中,則明確提出秦人是來自東夷奄國,奄國在今天山東曲阜,後來的魯國所在地,為秦人東夷說提供有力證據。那麼,秦族的血統應該是夷,但自從被遷到西垂去,成為周王朝體系的一員,實際上慢慢華夏化了。另一方面,周把秦遷到西方確實是抗戎的考慮,而秦人又避免不了沾上戎狄的習俗。但是通過考古發現,在西周秦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華夏文化。
而到了兩週之際平王東遷,把宗周故地全部留給秦國。秦人一方面慢慢收納故周遺民,一方面又開始漸漸征服戎狄。這時候的秦國的華夏化更明顯,最典型的就是秦文字是繼承周文字最好的。但因為秦作為西方霸主,一直不太服從東方,所以往往被東方國家貶為“戎狄”,這裡更多是政治上的貶低,而不是把秦國作為事實上的戎狄。
林屋公子
你這個提問可以從兩部分來解讀:一個是所處的地理位置,一個是血統與社會地位。
如果按地理位置劃分,它可以是西戎國家的一部分。它的領地在中原邊緣地區,長期與西戎作戰,後來強大時又統一了西戎12國,因此,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它是西戎國家。
如果是按血統及地位來劃分,它不是。因為秦是周天子親自分封的諸侯國之一,是華夏族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秦國王族出自商朝名門,為商朝重臣惡來和飛廉之後。秦非子是嬴姓部落首領,秦始皇則是惡來的第35代孫。秦王族出自華夏,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文人藝術
首先需要明確,這個說法不是蒙曼教授發明的。讀完本文了解到西戎與秦的密切關係,就覺得這樣說也不為過。
戎狄之國
雖然自秦襄公起就仰慕和學習華夏文化,但在西周和春秋時期秦一直被華夏諸國視為“戎狄之國”。如:
“秦者,夷也”—《春秋公羊傳》
“狄秦也”—《春秋穀梁傳》
“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而秦戎始服。”—《管子 · 小匡》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曰:’必報仇,寧事戎狄。'”—《史記 · 晉世家》
戎、狄是不同的兩個古代族群。秦國早期的大部分居民(或包括統治者)大部分應該是戎族出身,所以有此說。
秦還實行戎族的風俗制度,與華夏之邦多有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如商鞅記載,秦人父子妻室同居一處,經變法才予以禁止。
還可以從
秦宣太后(即羋月)的雷人言行可見一斑。這位來自楚國的豪放女在丈夫惠文王死後與戎族義渠王相戀生子,還宣佈要自己的面首魏醜夫為她殉葬。更甚者,她在接見韓國使者時,繪聲繪色的用與丈夫的性生活現身說法:“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戰國策 · 韓策》
西周後,中原諸侯國確立了分辨嫡長的繼承原則,而秦則是選擇最勇猛者立之,打仗按繳驗斬獲敵人首級的數量定功封爵,這也體現秦族的尚武精神。
戎與周:周族興起和西周滅亡的關鍵角色
戎族發源於隴山東西和涇渭、洛水流域,周族的發源地也在甘陝之間,與戎雜居,在與戎族的相互影響下發展起來,到古公亶父南遷岐下,才“貶戎狄之俗”。周建國後,仍與一些戎族部落保持婚姻和同盟關係。周穆王(前1054-前949)在位時,
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以東,遂遷戎於太原 。 —《竹書紀年》
這裡的太原指黃土高原東部,今天山西和陝豫部分地區,後來發展為太原之戎、徐戎、姜戎、條戎、奔戎、北戎等。經過這次遷徙,戎的活動範圍加大並且更接近華夏族。
周幽王寵愛褒姒,不惜烽火戲諸侯,並且廢太子—申後之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宜臼逃到申,周幽王伐申,申侯聯合西戎、繒殺幽王於驪山。戎佔領部分地盤,進入宗周之地。
根據研究,申國就是姜戎族的一個侯國,最初封地在郿(陝西眉縣),厲王就娶申之女生宣王。宣王時,將舅家申伯遷封於謝(河南南陽),稱申侯,西周末年勢力很大。宣王晚年(前789年)伐姜戎,發生千畝之戰,大敗而還。申侯嫁女於周幽王,就是申後。
繒目前有兩說,一說也為戎人之國,另一說為夏人後裔所見,姒姓。
宜臼繼位即後來的周平王,可見他是在申、繒、犬戎的支持下殺父自立。周宗室
虢公立幽王別子準備對抗。之後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史記》載原因是“避戎寇”,實際更像是為了充分依靠戎的力量和周宗室對抗。秦王世系考
關於秦王的祖先可以確切追溯到胥軒,他生活在戎地,故又名戎胥軒。秦族有東來說和西來說兩種。西來說認為戎胥軒就是戎人,東來說是秦人祖先遷自東夷熊盈一族。《史記》所載胥軒祖上世系為:
女修 → 大業 →伯益→ 大廉→?→中衍→?→胥軒
大業傳說是女修吞食了天上玄鳥殞落之卵,未婚而生。他是輔佐舜的十大名臣之一,司刑法。
伯益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他原定為大禹的接班人,但夏啟 攻殺伯益,開啟父子傳位的夏朝。
女修也記載成為顓頊(黃帝之孫)的孫女或後代,這樣秦族也是根正苗紅的炎黃子孫。其實這一點經不住推敲,很明顯女修的傳說反映了母系社會時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特點。如果秦人源於東夷,那麼就和炎黃為主體的華夏分屬兩大部落集團。東夷對應大汶口/龍山文化區,炎黃對應仰韶文化區。只不過華夏集團融合東夷比較早,之後出現試圖融合兩個部族祖先傳說的版本,如把東夷的太昊、少昊納入五帝就是典型代表。
目前考古發現還是支持東來說的,如甘肅清水縣的西周早期秦人墓葬,葬俗更接近商,說明已經接受過中原文化。
不管秦族是東夷還是西戎,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原諸侯國對於周邊文化程度較低的族群的歧視。如楚國王族也是黃帝子孫,但其地多三苗等當時的少數民族,所以長期被視為”蠻荊之國“。
秦與戎:糾葛中成就霸業
胥軒之後的秦王世系較清晰:
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秦非子→ 秦侯→ 秦公伯→ 秦仲→ 秦莊公→ 秦襄公→ 文公→ 寧公→ 出公→ 武公→ 德公→ 宣公→ 成公→ 穆公.......昭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
胥軒娶驪山女,生中潏。據考證,驪山女即是姜姓戎,出自後來申侯的祖先。
中潏仍在戎地,保西陲。
蜚廉是中潏之子,此人以“善走”著稱於世,據說能夠“日行五百里”。生惡來。
惡來與父親一併侍奉商紂王,後來在武王伐紂時期被殺死。惡來之弟季勝為趙王先祖。
非子善於養馬,在周孝王時做了弼馬溫一類的官,被封在秦地(甘肅清水)作附庸,稱為“秦嬴”。
秦仲大約在824B.C.,被周宣王任命為大夫,遂令其率軍進攻西戎。之前秦人與戎人關係融洽,從此時發生逆轉,秦人一步步向周朝政權傾斜。秦仲在交戰中,戰敗陣亡。秦與戎自此結怨。
秦莊公兄弟再領周兵反攻,收復犬丘之地,並獲賜為封地。前789年,周宣王伐姜戎,在千畝之戰大敗。
秦襄公(前778-766在位)為莊公之弟,在位時發生幽王被犬戎攻殺,平王繼位之事。前770年,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冊立為諸侯並把岐山以西戎族之地封給秦。此中有一個背景,就是策劃者申國與秦有傳統友誼,長期姻親,並曾為西戎之共主。申國最初封地郿也與秦比鄰。可以說這關鍵性的一步與秦國與西戎的聯繫和背景密不可分。
此後,文公、寧公時,秦佔據原屬戎人的岐、亳,武公時取邽 (甘肅天水)冀(甘肅甘谷)等地。
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時,國力日盛與晉楚爭霸中原,同時與戎王交好,軟硬兼施,最後用宰相由余之計,兼併了西戎八國,獲得大片土地和人力。前638年,瓜州一帶的允姓之戎迫於秦人壓力向東遷徙,晉惠公誘其進入晉國,分別安置在南鄙稱姜戎、伊川稱陸渾之戎、陰地(伏牛山以北)稱陰戎。
昭王即位,前面提到的宣太后攝政之時,她與前272年設計殺老情人義渠王於甘泉宮,並滅其國。義渠戎在甘肅慶陽一帶,最初向周稱臣,趁幽王之亂宣告獨立,與秦撕纏多年。至此秦將今陝甘境內戎人併合淨盡。
秦就是在逐步兼併戎地的基礎上建國。縱觀春秋幾百年,維持霸主地位最久的是晉、楚、秦。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大量吸收了非華夏族的部落民,秦楚本身大部分居民就出身於非華夏族。那個年代善戰的人口和充足勞動力就是立國強國之本。所謂戎狄之國、蠻夷之國恰恰是他們最大的優勢所在,這幫助我們能夠更客觀看待這種說法。
戎族源流
戎族是我國古代獨立存在過的民族,其語言屬漢藏語系,文化習俗更接近於氐羌,經營農牧業為生。最初聚居地在西北方。其一個分支山戎到達河北北部。戎和北方的獫狁、葷粥等屬於完全不同的族群。
據推斷,戎、氐、羌和華夏族先民有很大的同源性,與仰韶文化和甘青一帶的四壩文化、馬家窯文化等有關。
戎人部落除有名(氏)外,也有姓。如瓜州之戎姜姓、允姓,姜戎姜姓,魯渾之戎允姓,驪戎姬姓,己氏之戎自己姓等。
進入戰國,各支戎人基本就已經融入華夏族之中了。
文字波
秦國不管他是西戎還是別的什麼戌,他卻創造了以關中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他強大到消滅六國,統一中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大秦王朝,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大中華一統天下。從西周文王武王到秦始皇,再到西漢隋唐,我大中華燦爛的文明都是這個什麼戎(包括蒙曼所說的犬戎)在關中創造的,這些輝煌歷史已經定格到中華歷史典籍之中,某些人有什麼不服的,經常以犬戎二字岐視關中人。說句實話,我大漢族是眾多少數民族融合而來的,現代的漢人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就是純正的漢人後裔,很有可能就是匈奴.解卑.羯.氐、羌,女真.蒙古.突欮契丹等民族的後代,沒有理由歧視犬戎民族,歷史上生活在關中的人們不管他們當初是什麼族,都是值得尊敬的,有什麼理由貶低他們。況且我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絕不應當製造民族隔胲,影響民族團結。這個蒙曼在央視一次節目中大談什麼關中的秦人祖上是犬戎,成為一些人攻擊關中人的根據,起了很壞的作用,應受到批判。
二掌櫃的312
《史記.秦本紀》記載著趙人、秦人的祖先是同一祖先,顓頊第四個女兒曰女修,吃了一個玄鳥(燕子)一個蛋,生下一個男孩,名叫大業,這就是趙的祖先,也是秦的祖先。後來秦的祖先為周孝王養馬,被賜姓嬴,所以秦也是黃帝的子孫。
司馬遷在幼年時,啟蒙老師就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他在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寫《史記.五帝本紀》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梳理上古帝王們的血緣關係。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這六國都是周朝的諸侯國,一個西戎將講禮儀的諸侯國都給滅了,在當時是大逆不道。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將項羽滅了,建立漢朝。司馬遷為了使七國的庶民和各地區自己不同的地域認同始祖都是同出一源,這一源頭是炎黃,就大量引用了孔安國的儒家典籍,這些典籍大部分是神話故事,將所有的庶民認同是炎黃子孫,為的是漢朝的大一統。
1987年,秦人四大陵園被發現三座,都在陝西,那就是“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1993年,在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發現陵園,考古人員進行挖掘,證明是秦人皇家先祖的墓地,被稱為“西垂陵園”,這也證明了秦人第一陵園,實際上是秦祖、秦族、秦文化的根基所在地,被稱為“西犬丘”,也就是說秦人早期是甘肅的西戎。
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在第二次變法中就指出:父子、兄弟不能同居一室,要分開來居住。什麼意思呢?實際上,秦先祖是西戎的遊牧民族,他們都是茹毛飲血,父子同淫一個女人,或者兄弟之間有許多女人同婚。商鞅變法不是出於禮教,而是出於稅收,一家一戶可以收稅。
蒙曼老師說秦是西戎,網上的批判之聲不絕於耳,全國共誅之!大家都認為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一脈相承的漢族。可惜的是,我們的炎黃子孫不是被秦的西戎所打斷,而是被以後的一千多年的匈奴、鮮卑、突厥、柔然、沙陀、回紇、党項、契丹、女真、蒙古、滿清,等等的遊牧民族融入進來所打斷。中國現在有近14億人口,5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2%,差不多有10億是漢族。怎麼會有那麼許多漢族?這就是漢字、漢文化、漢姓、漢語所凝聚的民族,我們的大漢民族!
張律明
秦國是不是西戎國家?如果僅僅從史書記載去爭辯,很多時候都是口水戰。
那麼從考古證據去看看秦國究竟是不是西戎國家吧。
秦國中的商文化因素:
1、腰坑和殉狗習俗。在春秋到戰國早期的秦墓中,墓主人的身份等級越高,帶有腰坑和殉狗的比例就越高。根據統計,在士級秦墓中,帶腰坑的佔11.8%,殉狗的佔14.7%;在大夫級別秦墓中,帶腰坑和狗殉的佔44.4%。禮縣大堡子山M2、M3兩座秦公大墓均有腰坑和狗殉。禮縣西山坪4座西周秦墓有3座帶有腰坑狗殉。清水李崖20座西周秦墓有19座帶有腰坑狗殉。
2、人殉和人牲習俗。鳳翔縣秦公一號大墓有166具殉人。目前所挖掘的春秋時期大夫級別秦墓有六成有殉人,平均每座6—7人。禮縣大堡子山M2秦公大墓殉人19人;M3秦公大墓8人左右。
3、車馬埋葬方式。
現今挖掘的秦墓車馬埋葬方式為:把馬殺死後擺放進去、馬呈現跪伏狀態;馬在東、車在西(駕駛向東方,思念東方的意思?);馬和車呈現駕乘狀態,即以正在駕駛狀態埋葬車馬。如果是多輛馬車一起埋葬的:馬車呈現東西一字狀排列。馬車旁邊均有兵器和工具。禮縣大堡子山、禮縣圓頂山、甘谷毛家坪、靈臺景家莊、長武上孟村、鳳翔孫家南頭、鳳翔西村等秦墓遺址均是這種埋葬車馬方式。
4、商式風格陶器。
5、高大陵墓的傳統。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陵。
對秦、周、商陵墓面積做一個比較。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長88——115米,墓室面積141——241.7平方米。同時期:虢國國君墓墓室面積18.8平方米、晉侯墓墓室面積20平方米、被認為是周平王之墓的洛陽體育場路C1M10122號墓墓室面積50.25平方米。殷墟中商王陵墓墓室面積在314——359平方米,較大型墓墓室面積在160——168平方米左右,中型墓墓室面積在10——30平方米,小型墓墓室面積3平方米。
從上面秦、周、商的墓室面積來看,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和殷商較大型面積差不多,比商王面積小,但比作為天子的周平王之墓大出一倍多的面積。即秦國國君雖然是被西周封為諸侯,但在安葬上是按照殷商時的方國首領埋葬標準安葬的。作為諸侯的秦國國君之墓,竟然比周天子的陵墓更大更氣派,你能想象得到嗎?
秦國中的戎文化因素:
1、屈肢葬。清水李崖遺址中20座西周秦墓僅有1座墓主為仰身屈肢葬:仰身,雙腿委屈,股骨和脛骨夾角大於90度,1座墓葬無法辨認,其他18座墓主均為直肢葬。西山坪4座西周秦墓中,3座士級別的墓主為直肢葬,1座庶民墓主為屈肢葬。
2、金器。
1、使用黃金作為人體服飾和護甲。2、使用黃金裝飾馬車。典型出土的文物就是張家川馬家塬戰國戎王的滿是黃金裝飾的馬車。還有秦漢時期劉姓的以黃金裝飾的“金根車”3、秦西漢時期大量使用黃金作為貨幣。
下圖為出土的張家川馬家塬戰國戎王馬車
3、鐵器。
春秋中期之前的人工冶鐵製品主要出土於甘肅東部、關中和豫西地區。如甘肅靈臺景家莊M1出土的銅柄鐵劍、隴縣邊家莊春秋早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等。從出土的鐵器數量來看,秦國出土的鐵器多於東方國家,因此鐵器不大可能是由中原地區傳入,而是由西戎傳入。
近年在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M444和M633出土的兩節鐵條和一件鐵鏽塊,經證實其墓葬年代為公元前1430年到1260年,這個時期還是中晚商時期。這更驗證了鐵器在中亞出現比中原早的觀點。
結論:
在早期秦文化中商、周、西戎文化的主導變化如下:1、在秦襄公被封諸侯建國前,秦人的主導文化是商文化;2、周文化在非子和嫡子成二人被封為西周附庸後開始,在秦襄公封建建國後加速影響;3、西戎文化主要影響在中下層,主要是黃金使用、寫實動物紋、佩劍尚武風氣等。
商文化在秦人先祖被西周冊封之前佔據主導,在西周冊封后雖然慢慢失去主導,但依然在喪葬等貴族價值觀上佔據主導。簡單來說,對於秦人先祖來說,商文化,是價值觀;周文化,是現實形勢要求;西戎文化,是融入文化。
那麼秦乃西戎這個觀點正確嗎?從人口構成來說,秦國大部分人口都是西戎,嬴氏等貴族作為統治階級只是少數人;從價值觀來說,秦國嬴氏貴族依然堅持商文化價值。如同梁雲教授所言:
“早期秦文化其實是在一種殷遺民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周文化和西戎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即秦是以商文化為指導、以周文化為操作、以西戎文化為輔助的文化融合體。是商也非商,是周也非周,是戎也非戎。秦可能是第一個明確融合三種民族文化的國家。
歷史哨聲
中華文明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有很多民族消失,其實並不是滅亡,而是融合成為漢人。華夏族本身就是幾個部落融合形成的。目前可以說已經沒有100%純正的原始華夏族血統!不融合而獨立進化的民族只會逐漸消亡!有些蠢豬說陝西是犬戎,其實犬戎因為在很早的時期就已經融合成了漢族,是漢族的來源之一。隨著秦人統一全國而遍佈天下,尤其是遷居中原的最多。所以說部分洛陽人總在罵犬戎,殊不知洛陽當時80%以上的人口是從關中遷過去的(古時遷都不僅僅是政府搬遷,也會強令很多百姓搬遷)。罵先人在中華文化中是不可饒恕的!
似水流年25703854
蠻夷一說在周以前從未有過!到了周朝,早期指的洛陽以外的人,逐漸發展成指代商周貴族以外的人,到最後逐漸指代不服王化的地區。並不指代血統。
典型的就是o系分佈,王化之地和蠻夷之地的百姓血統並沒有什麼不同
大明終始
西戎是什麼?
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於周代(夏朝時稱西方人為崑崙、析支、渠搜等,商代稱羌),古代居住於廣義中原地區的人群自稱華夏,把四方的各部落,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西戎則是古代華夏部落對西方與華夏部落敵對的諸部落統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部落的泛稱。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西戎部落建立的國家。
秦國怎麼來的?
秦國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隨到傳說中的大禹時代。秦國的始祖名曰大費,很有才能,他跟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後,舜帝獎勵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大禹卻說這個功勞不是他一個人的,因為有大費的輔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聽後便賞賜給大費一個黑色的旌旗飄帶,還給他娶了一個姓姚的美女。從此,大費便留在舜帝的身邊,為舜帝馴養和調教鳥獸。鳥獸大多馴服,舜帝讚賞大費的功勞,就賜姓為嬴,這就是嬴姓的由來。
結論:作為一個以掃蕩西戎而受封立國的國家,雖其祖上是否漢人不可考,但秦國在歷史上一直被當做漢人國家對待。
絲路文化與藝術
這個我來回答,我本人是西戎國駐華辦事處武官,首先我都古西戎國人活動範圍是現在的陝戎省犬戎市,秦國跟我們國家人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