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賣溼糧還是乾糧,哪個更划算?這些潛規則農民知道可增收

秋收正在進行,農民有句老話,玉米十成熟十成收,小麥九成熟,十成收,小麥十成熟,九成收。就是說玉米要晚收,小麥要早收一點,這樣才不虧產量。

有研究指出,玉米晚收7-10天,畝增產100斤以上。

現在很多農民收玉米,是為了趕茬口,為了給下茬作物騰出空地,玉米還未乾透,就收穫了。這樣的玉米含水量相對較高,能達到35-40個水分,這個含水量對於玉米籽收的話,影響較大。一是玉米太溼,脫粒不充分;二是玉米籽粒容易被打碎。總之都會造成減產。還有的農民是為了湊好天氣,趁著天晴,抓緊搶收,好曬糧入庫或者賣掉。

按現在的市場價,玉米溼糧的收購價是5毛錢一斤,我們姑且按含水量是35%的玉米,收購價是5毛錢一斤,玉米曬乾以後,乾糧的收購價格在8毛2一斤。那麼我們來計算一下,剛收穫得1000斤,35%含水量的溼玉米,立馬賣掉,可以得500元。1000斤35%含水量的玉米,曬乾以後,按照國家標準,14%含水量的玉米算幹玉米。1000斤35%溼玉米可以得755.8斤14%含水量的玉米。按0.82元/斤,可以賣得619.8元。

按照上述例子,就是說,同樣多的玉米,賣乾糧食比賣溼糧可以多賣119.8元。但是曬糧是需要成本的,而且還有曬場的需求。如果是自家裡2-3畝玉米,面積不大,家裡又有勞動力的話,賣乾糧是比較划算的。如果種地不多,家裡沒有勞動力,倒不如直接把溼糧賣掉,損失也不算多。

但對於種田大戶來說,有個100畝或者更多的話,賣溼糧就不划算了。種糧大戶如果有倉儲條件,可以將糧食曬乾後,先囤起來,現在玉米價格不算高,按照今年的行情,還有漲價的空間。如果倉儲條件有限的話,還是及早的出手,以降低風險。


秋收:賣溼糧還是乾糧,哪個更划算?這些潛規則農民知道可增收


大家都說供需決定價格,但在賣糧農民心中有這樣一句話:糧食一旦出手價格就蹭蹭上漲。你是不是也有這種體會?還有人說,只有糧食在農民手中價格就不會漲!真是這樣嗎?

下面小編給大家看看玉米、小麥採購中的一些潛規則!

1、不管怎麼說,供需肯定還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不過,需要告誡農民朋友的是,千萬不要被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產量給忽悠了,在賣糧前最好多收集一些行業機構的調研報道——雖然很多調研報告在價格預測上不是太靠譜,但至少能從他們的實際調研中看到其他地方的產量情況,給全年的糧食產量定下一個大概的量——減產就惜售,增產就趁早出手!

2、除了大方向上的原則把握住之外,最核心的就是要掌握用糧企業的採購習慣——畢竟他們才是市場價格的實際影響者。

以玉米為例,一般在9~10月新糧上市時,企業都是隨用隨買,畢竟糧源多;11月底-次年3月初,由於北方雨雪天氣、加上國有糧企這時候一般會響應國家政策,因此,用糧企業也會相應的搶糧,加大收購力度;3月中旬至5月份時,這時整個糧食收購就接近尾聲了,市場整體供需狀況也基本明朗,所以這時候企業如果感覺產量不足就好加大采購,價格高點也往往在這個時間出現,如果企業覺得糧源足夠,那麼這一時期收購會非常清淡。進入6-9月份時,基本就是以國家拍賣為主——至少在近兩年這種狀況不會有太大變化。

3、藉助其他具有替代效應的品種進行比價效益的對比。

一般來講,當小麥價格比玉米價格低100~200元/噸時,飼料企業就會用小麥來替代玉米,從而減少玉米的使用量,從這裡基本就能把握住玉米價格的走勢。同樣的,如果玉米價格大幅上漲,也會帶動小麥價格的上行。所以,在做比較效應時,一定要選擇好判斷點,一般情況下,企業會選擇一個相對弱勢的品種作為參照物,來確定價格正在上行品種的價格走勢。

4、選擇一家相對靠譜的專業資訊機構獲取市場價格信息。

一般情況下,農民朋友由於所受信息有限,對市場的看法絕大多數都是片面的,這時最好藉助行業機構的信息來增強自己的判斷。配合行情週期,當我們看到網上報價都在上漲時,價格可能就真要漲了,反之那可能就是價格要跌。

中國有句古語,眾口鑠金,積毀銷骨。這句話用在價格監測方面可能不太準確,但道理是一樣的。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由於行業機構採價均為國標標準,大部分報的是企業收購報價,加上因採集點的不同,因此價格會和農民賣糧的實際價格有較大的出入,這時,農民朋友在參考時不要鑽牛角尖,你要看的是它提供價格的走勢,如果連續報跌,你就要做好糧價下跌的準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