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別將自己的夢想變成孩子童年的重負!

青青的媽媽從小就很羨慕別人會彈鋼琴,她的夢想就是當一個鋼琴家,但因為家裡條件不好,她沒能如願以償。

所以,她把這個願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在她女兒青青還沒出世前,她就幫孩子買好了鋼琴,一定腰讓孩子學會彈鋼琴,彌補自己的遺憾。

所以,青青從3歲就開始學習鋼琴,每天放學後媽媽都會接她到鋼琴教室學習兩小時,週末的時候,經常整天都是在練鋼琴,這樣下來,青青基本沒有多少休息時間,她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也不能看看動畫片。

長期的重負壓得她透不過起來,她反抗過很多次,經常裝肚子疼,扯著嗓子對媽媽大喊不喜歡鋼琴,或者故意亂彈鋼琴,這些反抗都沒用,最後她只好默默承受了,但是,她的性格卻越發內向和軟弱起來。

青青一邊應付著媽媽的要求練琴,一邊內心充滿疲倦和不滿,她的鋼琴水平少有進展。

最終,媽媽的鋼琴家夢想還是沒有實現,孩子反而從心裡對鋼琴產生疲倦和厭惡。

有些人如果自己追求不到某樣東西,滿足不了內心的慾望,她們就不再追求原來的目標了,而是試圖用替身來代替自己去追求,假借它去造成一種“實現夢想”的假象,以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心理便叫做“代償心理”。

上述實例中,青青的媽媽就是有“代償心理”的媽媽,是一個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而犧牲了孩子自由選擇權利的媽媽。

深思:別將自己的夢想變成孩子童年的重負!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不在少數,她們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使他們的童年因為揹負了大人給的重負而喪失很多快樂和輕鬆。

這種“代償心理”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想法,父母把壓力轉嫁給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路線去發展,無疑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

如果父母總是不斷地闖入孩子的生活中,去打擾孩子,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不和他們商量就操作他們的生活,這從跟本上說,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活動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感到自己軟弱無能。

長期帶著重負而學習,孩子有可能失去了童趣會心身疲憊,會更加厭惡學習,同時也會變得沮喪、自卑和消極,缺乏信心,進而壓抑孩子行動的慾望,最終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父母的這種心理還會使孩子形成“外在的評價系統”,在成長的過程中,過於在乎家長、老師、朋友的評價,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忽略真實的自己。

深思:別將自己的夢想變成孩子童年的重負!

父母對孩子有期待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不懂得拋棄那些試圖控制孩子的慾望。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懂得包容孩子,應該懂得放低自己,作孩子堅實的後盾。

這樣的父母在教育上其實並不會花費多少心力,她們不必犧牲自己,也能教出出色的孩子。

如果父母發現自己被“代償心理”矇蔽了雙眼,那麼久回想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比如,“小時候,我也討厭父母把她們的想法強加給我。也不喜歡父母給我壓力。”在這種回憶中,尋找教育的捷徑。

父母要克服這種心理,就必須建立這樣的意識:因為自己的願望而置孩子自身的需要於不顧,這是媽媽自私的一種表現。

父母雖然對孩子的一切負有責任,並不代表父母有權利指揮孩子。尊重孩子,也是你做父母的一種權利。

如果在孩子反對時仍堅持成人的立場,完全無視孩子的權利,這必然會導致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父母要適時給孩子一些成長的空間,讓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夢想,而不是以你的夢想為夢想,記住:他不是另一個你。

深思:別將自己的夢想變成孩子童年的重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不是你的替身,要尊重孩子真實的內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壓力轉給孩子。生命自主,不要讓孩子抱著為父母學習而學習。

孩子的模式是通過慢慢的時間來建立的,專注力從短小的時間開始。適可而止,不要過多的給孩子增加學習量,不要讓快樂的學習變成一種負擔。

不少父母疑惑:為什麼自己和孩子之間會有那麼多的衝突,並且孩子越大越明顯?雖然說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家長可以自省一下是否自己有意無意地在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比如讓孩子延續你未能實現的夢想或是避開你人生中所謂的“遺憾”。

如果孩子的興趣愛好或意願與家長的期望是一致的,那麼這種寄望固然是極好的。可如果孩子有不同於家長的興趣愛好呢?是尊重順從孩子還是強迫孩子順從自己?不少家長從理智的角度出發會說順從孩子,可潛意識裡還是抓著自己那個“理想”不放手。

作為家長,對往昔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各種遺憾,還是應該理性地對待:

一是:不要憑一時的衝動,更不能強迫自己的孩子接受;

二是:即使發現孩子有可能實現自己以往沒有實現的遺憾,也要選擇一條比較科學的合理的方法培養孩子的求知慾望和興趣。

深思:別將自己的夢想變成孩子童年的重負!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免不了發愁。一方面家長希望孩子能全面發展,跟上社會的大趨勢;另一方面,很多家長還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自己當年沒有達成的目標也會寄望於孩子。

可在實際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想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走卻沒那麼容易--這當中存在著很多不可控因素。於是家長自身的焦慮、希望的寄託,加上攀比的心態共同組成了家長的“愁”。下面的幾個方法,能減輕家長的一些焦慮:

“玩商“也很重要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的焦慮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出現了,為了孩子的興趣班課程安排焦頭爛額。孩子的時間就這樣被佔滿了,家長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該學好的第一件事就是怎麼玩。

可別小看這一點,“玩商”對於孩子的能力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玩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形式,並且是最有趣的形式。在玩耍中,家長可以教孩子如何觀察、如何提高動手能力,也能引導孩子帶領周圍的孩子一起玩,培養團隊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這個過程的訓練,和成績無關。

別用分數衡量孩子

用分數衡量孩子,一般是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後的事。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拿高分,自家的孩子卻總是差那麼一點,有些父母就會感到焦慮。請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畢竟只有少部分人的成績能進入班級前列,家長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

建立平等的關係

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的家長,沒能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親子關係,在親子溝通方面也往往並不順暢。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之下,孩子要麼過於乖巧缺乏主見,要麼就十分叛逆事事與家長對著幹。當家長放下身段,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時,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請謹記,孩子不是你生命的延續,而是獨立的個體。

他們也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獨立選擇的權利。

孩子的未來,家長是燈塔、是指路的路牌,卻不是限制孩子發展的條條框框。

否則孩子在補償父家長遺憾的同時,也就留下了自己的遺憾,而他們的遺憾又由誰來補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