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院长。

故宫遗产包括故宫古建筑群和故宫博物院藏品两大部分,两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中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价值。1915 年建成的宝蕴楼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座古物陈列所,创下了“公共览古之新纪元”,是紫禁城从皇家宫殿走向公共博物馆的起点。百年之后,沉寂已久的宁寿宫畅音阁经过维修保护,开门迎客,以丰富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宫廷戏曲文化,体现了故宫博物院“活化利用”文物的理念。2017 年,院藏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举办特展,引起轰动,这幅于青山绿水中掩映渔村野市、水榭长桥的长卷,是古代中国理想人居的真实写照,兼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新近入藏的《丝路山水地图》,延续青绿山水的绘法,涵盖了嘉峪关至圣城麦加的地理信息,反映出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面貌,以及西方地图技术传入之前中国对世界的清晰认识。

1、宝蕴楼的“前世今生”

宝蕴楼位于故宫西华门内,建成于1915 年,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早在1914 年,当时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是仍然享受特殊待遇,居住在故宫北部的“内廷”,而故宫南部的“外朝”则开始对公众开放,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宝蕴楼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收藏、保管的大型文物库房,这里曾经收藏过数万件珍贵文物。直到末代皇帝溥仪离开故宫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5 年10 月10 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布成立,整个紫禁城成为了公共博物馆。至今,故宫博物院已经有92 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这座宝蕴楼见证了从封建皇宫走向现代博物馆的历程。如今,故宫博物院已经建设了大型现代化的地下文物库房,这里不再作为文物库房使用。2015 年是宝蕴楼100 岁生日,经过整体维修保护后,辟为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陈列和文化创意产品展厅,对观众开放(图1)。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 | 宝蕴楼及东西配楼

宝蕴楼的前身是明代咸熙宫,嘉靖十四年(1535)更名为咸安宫,曾是后妃及太后居住之所。入清以后,咸安宫最初被闲置无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和五十一年(1712),两度将废黜的太子胤礽禁锢于咸安宫内。雍正六年(1728),为加强宗学和旗学教育,雍正皇帝下旨在咸安宫内设立官学,招收内务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学中的优秀学生,委派翰林负责教习。从此,紫禁城的高墙深院之内就出现了一所“咸安宫官学”。及至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为给其母孝圣宪皇后做六十大寿,特下旨将咸安宫改建为寿安宫。原咸安宫官学则向南移至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尚衣监处。

雍正、乾隆两朝,许多名将重臣出自咸安宫官学,如章佳·阿桂,雍正十年(1732)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后官至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再如乾隆的亲信宠臣和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入选咸安宫官学,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后官至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等。

辛亥革命后,溥仪退居紫禁城后廷,前朝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3 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总统袁世凯,建议“默察国民崇古之心理,搜集累世尊秘之宝藏,于都市之中辟古物陈列所一区,以为博物院之先导”。这一古物陈列所选址在武英殿,而紧邻武英殿的宝蕴楼,则被选定作为文物库房。经过一年的施工,1915 年6 月,宝蕴楼工程竣工,建成包括咸安门、宝蕴楼、东西配楼在内的房屋53 间。除南面咸安门的整体建筑保留中国传统官式木结构风格外,新建的宝蕴楼大体采用了西洋建筑风格。其中,北面主楼建筑体量最大,外观也最为别致,东西配楼左右相峙。三座新楼均采用大块的城砖砌筑墙身,下部设有半截露明的地下室,屋顶是高耸的四坡式屋顶,没有曲线及出檐,不铺设琉璃瓦,而改用绿灰两色的牛舌瓦。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紧张,为保文物安全,古物陈列所筹谋文物安全保存之策。1933 年1月初,决定将武英殿陈列之最精品和宝蕴楼库藏之最精品搭配提选,装箱南运(图2)。2 月15日至5 月16日,古物陈列所文物分批随同故宫文物南迁,第一批为200 箱,第二批为840箱,第三批为1400箱,第四批为3000箱,共计4 批5440 箱、111549 件。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2 | 宝蕴楼文物装箱情形

1949 年2 月,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博物院改隶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1950 年5 月17日,经文化部批准,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同年8 月 6 日更名为“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 图3)暂借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及其周边房屋为办公处所。1958 年,革命博物馆搬迁至天安门新址后,宝蕴楼成为外单位的办公处所或物品仓库,其管理关系也一再更迭。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3 | 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旧影

2001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故宫后,提出“完整保护、整体维修”的指示。随后,故宫博物院组织编制《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宝蕴楼作为抢救保护项目列入其中。当时,宝蕴楼及午门等库房存放着国家文物局所管辖的四十余万件文物,因文物搬迁工作十分困难,宝蕴楼修缮一再迁延。至2010 年底,宝蕴楼内所存文物才全部迁出。2013 年底,宝蕴楼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开工。2015 年,宝蕴楼修缮工程竣工,“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在宝蕴楼主楼向公众开放(图4)。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4 | 现宝蕴楼内“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

历史还在被续写,如今的宝蕴楼,在展陈院史和文化创意产品之外,还承担重要外交活动的接待任务。2017 年5 月,接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1月,接待美国总统特朗普一行访华。一座宝蕴楼,代表着故宫从皇家宫殿向公共博物馆的转型,承载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和艺术内涵,是历史变革的见证和缩影。

2、畅音阁的“活化利用”

不仅宝蕴楼,故宫里的每座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屡屡提及“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故宫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充分体现了故宫博物馆“活化利用”文物的理念。今年,宁寿宫畅音阁变身“戏曲馆”向公众开放(图5),正是故宫博物院秉承这一理念的一次尝试。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5 | 畅音阁戏楼

畅音阁位于紫禁城东路、乾隆皇帝为自己养老而修建的太上皇宫——宁寿宫内,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清代早期所建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三层大戏台。畅音阁建筑群由畅音阁(戏楼)、扮戏楼(后台)和阅是楼(观众席)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清代宫廷“剧场空间”。其中畅音阁专为重大节庆演戏使用,在第一层有“壶天宣豫”四字匾额,意为身处仙境之中、自得其乐。匾额左右又有对联,上联为“动静叶清音,知水仁山随所会”,说的是清音之纯,丝竹声声,小小戏台便有山水之趣。下联为“春秋富佳日,凤歌鸾舞适其机”,描写舞姿之美,有鸾凤之形,小小戏台尽展大千世界。

畅音阁最有特色的,就是高达20 米的三层戏台,即所谓“三重崇楼”(图6)。三层戏台从上至下,分别被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楼板之间辟有数个“方井”,可打开盖板,供演员从天而降或从地冒出,表现诸如天仙下凡等情节,增加戏剧效果。在中央“方井”之下,还有一口水井,可创造声音共鸣的效果。演员升降以绞盘控制,设有轱辘架,可以数人同时操作,拉动绳子,形成丰富的舞台效果。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6 | 畅音阁戏楼的内部结构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研究,十九世纪的西洋戏台也未见这种复杂的设计。一般西洋戏台多可换幕,因此不同场景的布幕,吊藏在舞台上空或左右,演出时从空中降下,如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戏台。中国京剧历来采用抽象布景,演出时并不需要换幕,因此,畅音阁所展示的立体空间设计不仅世界少有,在中国也属罕见。

2017 年,故宫博物院对畅音阁建筑群进行了整体维修改造,让沉睡百年的古戏台“活起来”,向公众展示宫廷戏曲文化的独特性。9 月20日,畅音阁戏曲馆第一次整体亮相,上演宫廷戏曲剧目,迎接宾客。通过演员穿着和使用各类宫廷式样的戏曲文物复制品,让通常陈列在展柜里的文物动起来。同时开放地下空间,展示畅音阁独特的“音响设备”(共鸣地井)和“舞台机械”(辘轳和水井),让各种机关在戏曲演出中动起来,实现动态的宫廷原状展览。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畅音阁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欣赏京剧表演,观看了《梨园春苗》、《美猴王》、《贵妃醉酒》三个剧目,故宫文物的“活化利用”再一次受到世界瞩目。

3、紫禁城里的山水人居——《千里江山图》

2017 年,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其中有一幅很著名的绘画,即“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图7)。这幅图四年前曾在武英殿展出,但当时没有引起轰动。今年再展,却引发了参观热潮,为缓解观众长时间的排队情况,还采取了分时段取号参观的应对措施。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7 |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是900 多年前,一位年仅18 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为北宋皇帝宋徽宗所创作的青绿山水绘画。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即画成了这幅长11.9 米的画卷,表现出气势磅礴的千里江山景色,同时细腻地描绘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理想人居环境,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通常说“纸寿千年、绢八百”,这幅绘画已经将近千年,但仍然色彩鲜艳,是因为使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所以不会褪色。

除了艺术价值,《千里江山图》还可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早在1979 年,傅熹年先生就曾提取《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组合,比对文献,复原了不同类型建筑平面布局和细部做法,总结出北宋时期城乡建筑和桥梁的特征(图8)。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8 |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平面复原 图片来源:傅熹年(1979)

最近,故宫博物院余辉先生对此图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蔡京题《千里江山图》的跋文入手,根据蔡京和徽宗的活动,勾勒出画家王希孟短暂的一生。王希孟从入画学、文书库到师从徽宗,均与蔡京的利用和运作有一定的关系。王希孟的人生轨迹,可以为推测《千里江山图》的“取景地”提供证据。根据分析,图中的山水人居取材于仙游、庐山及鄱阳湖、苏州、开封等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图9)。王希孟在徽宗的“诲谕”下,进一步拓展了全景式大山大水的视野,催熟了大青绿山水的艺术语言。最终成图的《千里江山图》借表现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的诗意,体现了北宋末年“丰亨豫大”的审美情趣。作为宫殿的内装饰,还可由《千里江山图》的尺幅,进一步推测北宋宫殿建筑的室内陈设。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9 | 《千里江山图》中的山水人居取材于庐山、仙游等地 图片来源:余辉(2017)

观赏《千里江山图》,从卷首走到卷尾,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掩映下的渔村野市、水榭长桥。这幅摹写古代中国理想人居环境的画卷在今日引发参观热潮,正反映出它的时代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美好人居的追求从未停止,如何在今日的城乡规划和建设中显山露水、重塑空间秩序,我们可以从《千里江山图》中获得一些启示。

4、明代的丝绸之路——《丝路山水地图》

上个月底,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最新征集的一件文物——明代《丝路山水地图》(图10)。这幅图由世贸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斥资1.3 亿,从私人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在绘画风格上,《丝路山水地图》同样采取了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法。据考证,这幅地图的绘制时间为嘉靖三年至十八年间(1524-1539),创作者应是“吴门画派”的画家。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0 | 《丝路山水地图》局部

这幅地图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美学方面。《丝路山水地图》全长30.12 米,宽0.59 米。绘制了从中国甘肃省的嘉峪关,一直到天方城,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的辽阔区域,其中涉及目前的10 个国家,即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埃及。

这幅地图尺幅巨大,气势恢宏,包含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沿途的地理信息。从内容上来看,全卷共绘制了211个地理坐标,包括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许多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每个城市都有汉字标注名称,不少地名还涉及突厥语、蒙古语、粟特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汉译读音。因此,这幅地图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这条丝绸之路以中国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向西到达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分布于横跨欧亚大陆东西长约10000 公里、南北宽约3000 公里的区域内,是人类历史上交流内容最丰富、交通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对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汉代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通过丝绸之路形成双向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文化既得以向外广泛传播,同时也从外面得到很大的补充。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欧洲的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武器、地图、建筑、绘画和其他自然科学;同时中国儒学也经此传入欧洲,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林梅村教授的研究,这幅地图存在两个明代刻本和一个彩绘抄本。第一个刻本叫《西域土地人物图》,收入马理等人所纂的《陕西通志》卷十《河套西域》,嘉靖二十一年(1542)刊行。目前最好的藏本在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在这一刻本中,《丝路山水地图》被分为连续十幅地图,图文并茂,文字部分被称为《西域土地人物略》。第二个刻本叫《西域图略》,收入明代无名氏编《陕西四镇图说》卷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刊行。《陕西四镇图说》在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但只有日本东洋文库的藏品是全本,书末附有这幅地图。此图与《西域土地人物图》大同小异,只是把原来十幅图缩成五幅,同样图文并茂,文字部分亦称《西域土地人物略》。

此外,《西域土地人物图》另有一个彩绘抄本(图11)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如果上述两个刻本为地方官用图,这一彩绘抄本当系兵部用图,由此推测,《丝路山水地图》这样绘制精良的手卷,实乃嘉靖皇帝用图。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1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域土地人物图》彩绘抄本末页及文字 图片来源:林梅村(201

遗憾的是,今日所见《丝路山水地图》的卷末在跨越波斯湾之后,突兀地结束在“天方城”(麦加)(图12)。从刻本和彩绘抄本的情况来看,《丝路山水地图》显然被人为地剪裁为两半,如今我们只见到原图的四分之三,另有四分之一下落不明。无论如何,这幅地图的地理范围应和两个刻本一致,西起嘉峪关,东至东罗马首都鲁迷(今土耳其西境),原长应达40 米,比现在残留的30.12 米还应多出10 米左右。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2 | 《丝路山水地图》的终点“天方城”(麦加)

更重要的是,这幅地图绘制于明末利玛窦来华之前,有力回应了“中国的世界地理观是由利玛窦开启”的观点。地图的内容准确显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对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有了明确而清晰的认知,从这一点看,即便当时的中国不是远超于同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是和世界保持着同步的认知水平。这幅地图足以和巴黎国立图书馆东方部藏欧洲中世纪《加泰罗尼地图集》(1375 绘制)、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 绘制)、京都龙谷大学大宮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 绘制)相媲美,证明16 世纪初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故宫博物院参观时,对这幅《丝路山水地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丝绸之路开启了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东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想等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流,对整个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如果综合考察《丝路山水地图》以及前后时期的《九边图》(图13)(西起嘉峪关,东抵鸭绿江,绘制于1534)、《郑和航海图》(图14)(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宜抵外国诸番图》,从南京宝船厂至东非肯尼亚蒙巴萨,一般认为成图于15 世纪初)、《塞尔登地图》(图15)(包含明代中国疆域和南中国海,一般认为成图于16 世纪末到17 世纪初)、《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图16)(绘制于清光绪年间(1881-1901),时代较晚,尚未发现明代的运河全图,只有局部河段图),可以对那个时期中国内部以及联系西方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做一番图像学上的还原。这两条交通线路,正是今日“一带一路”的前身,而故宫作为宫廷所在地,恰好位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3 | 《九边图》局部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4 | 《郑和航海图》局部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5 | 《塞尔登地图》

「人居视点」山水人居与文化创新

▲ 图16 |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局部

以《丝路山水地图》及相关图像的研究为基础,可以将故宫原有的宫廷史研究,延伸至整个中西关系史的研究;将明清史研究,扩展为元明清史的研究。故宫作为曾经的宫廷所在地,是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故宫的建筑和藏品,是“一带一路”辐射地区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集大成者。依托这些图像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可以建立故宫文物的全新谱系,开展全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全新解读。鉴于故宫文物中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大多属于科技史的研究对象,如西洋钟表、西传书籍、天文仪器、几何教具、西洋医药等,作为科技史研究的宝库,故宫博物院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1] 徐婉玲,赵凯飞. 宝蕴楼的前世今生[J]. 文史知识,2017(9): 97-105.

[2] 李乾朗. 紫禁城畅音阁大戏楼[J]. 紫禁城,2010(3): 8-11.

[3] 傅熹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2): 50-61.

[4] 余辉. 细究王希孟及其《千里江山图》[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7(5): 6-34.

[5] 林梅村. 丝路山水地图[J]. 地图,2014(1):26-33.

[6] 张星烺.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 中华书局,2003.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17年 第 4 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