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錦衣衛頭目,不等朝廷批覆開倉放糧救濟百萬災民

王竑幼時好學,明英宗正統四年公試,名列第五,賜二甲進士,正統十二年任戶部給事中。後官至兵部尚書,後人多以“王尚書”稱之。王竑為人豪放豁達,直言敢諫,人稱“鐵笏尚書"。他在鎮守邊關時,壁壘森嚴,抵禦寇侵,保衛京城,痛擊權奸,勇鬥邪惡;任蘇皖巡撫時,販濟災民,予民休養生息,頗得民眾稱頌。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錦衣衛頭目,不等朝廷批覆開倉放糧救濟百萬災民

他曾直諫:“賢才雖用而未收其效,奸佞雖屏而未盡其類,仁愛施而實惠未溥,財用省而上供未節,刑罰寬而冤獄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頌而奉行或有更張,賦稅免而有司或仍牽制,有一於此,皆足以乾和招變。”並勸諫皇上:

“近忠良,遠邪佞,公賞罰,寬賦役,節財用,戒聚斂,卻貢獻,罷工役,斯圖治有其實矣。”王竑的這種風範被世人廣為稱頌。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錦衣衛頭目,不等朝廷批覆開倉放糧救濟百萬災民

王竑一生中最為人稱道之義舉,一是朝堂之上鐵笏捶死宦官王振的馬前錦衛馬順(此人是奸佞王振的死黨),二是不等朝廷下令就開倉放糧救百萬難民。這兩件事除了他別人真沒人敢做,我想歷史上也只有他做到了!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天,蒙古瓦刺軍由太師也先率領,大舉進犯明朝。擅作威福的宦官王振,全權挾持明朝五十萬大軍,並慫恿年輕的英宗皇帝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一戰而潰,全軍覆沒,英宗皇帝也當了俘虜。於是朝中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力主堅守北京,擁立郕王為景泰帝。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錦衣衛頭目,不等朝廷批覆開倉放糧救濟百萬災民

當時政權未穩,朝中聚會議事,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厲聲叫囂,激起公憤。王竑奮臂而起,揪住馬順頭髮,用嘴咬下馬順臉上一塊肉,眾大臣一擁而上當場打死馬順。隨後又將王振幫派內官二人拉出,群起共擊,立即捶死。(錦衣衛指揮使被當朝打死,歷史上也是唯一一次)朝野人心大快,王竑也名震全國。

景泰二年,朝廷命王竑巡撫淮、揚、廬三府及徐州地,正值此地發大水,王竑不等朝廷批覆指令,自行決定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共救活一百三十九萬五千六百多人,深受廣大災民敬崇。民謠說:“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撫,凶年不荒,軍民安睹”……蘇皖百姓念其救命之恩,多處立祠紀念。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錦衣衛頭目,不等朝廷批覆開倉放糧救濟百萬災民

王竑為人剛正不阿,一生為民,雄才大略,名震天下。他“居官三十餘年,家無餘資,德無少砧”。辭官後身居陋屋,二十餘年不問時政,不隨官場,潛心於教子讀書,務農詠詩,留下了《休庵集》等珍貴詩文集。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王竑病故河州家中,時年75歲。臨終前,他囑咐家人:“我無功德於世,死後勿乞恩澤。”

他朝堂上笏板打死錦衣衛頭目,不等朝廷批覆開倉放糧救濟百萬災民

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朝命立專祠供遺像,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建祠堂,題其額曰“莊毅公之祠”,馬應龍為其撰寫了《重修莊毅公祠堂記》,稱他“功在國家,澤在生民,名在天下”,乃“千古人豪,萬世衡鑑”。大學士丘浚稱讚他為“世之偉人,國之重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的品德、為人以及許多傳說,到現在還在河州民間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