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悲歡也是我們的|讀+溫度

“那是一場非比尋常的戰爭,曾經讓畢加索的畫筆憤怒,讓聶魯達的詩篇流淚,讓加繆的心口淌血,讓全世界四萬多個男女老少志願去西班牙……”1936年,西班牙內戰打響,竟有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人,與其他52個國家的4萬多名志願者一起,先後奔赴西班牙,與當地反法西斯軍民一起出生入死。

十幾年裡,華裔科學家倪慧如、鄒寧遠夫婦自費前往荷蘭、法國、捷克、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尋找中國志願軍戰士的戰友、遺孀和子女,尋找那些華人勇士的人生軌跡。2013年,年過六旬的倪慧如夫婦採寫完成的《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在中國大陸、西班牙同時出版。

書中一共講述13位有名有姓的華人志願者的故事,有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有長期旅居海外的知識分子和工程師,還有大字不識的華人勞工。倪慧如在接受讀+訪談時稱,她始終放不下這件事,是因為“曾經有人把四海一家的理想給我們活出來了。他們是在用生命來證明,這個東西是存在的。”

將拉貝日記首次公諸於眾,憑藉《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轟動全球的美國暢銷書作家張純如離世8年後,其母張盈盈寫下她的傳記,這個生命短暫而傳奇的女子,連同她無法忘卻的那段歷史,再度受到人們關注。

繼齊邦媛《巨流河》之後,亮軒的《飄零一家——從大陸到臺灣的父子殘局》,是又一塊講述海峽兩岸歷史變遷的重要拼圖。面對這樣一個兩岸家族故事,正如亮軒所言:“我寫的是‘小歷史’,但是希望能成為大歷史的一個參照。”只有一塊塊充滿個體細節和情感的家族史的鑲嵌,整個大歷史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家國情懷,不見得都以一種模式存在。人們對於梁啟超的善變,始終譭譽不一。但《梁啟超傳》作者解璽璋認為,梁啟超以其善變追求不變,對世界趨勢的變化能夠巧於把握,不變的是他對國家、民族、國民的愛和責任感。

有時,溫存的關懷深藏於冷冽觀察的目光之後。方方的小說《武昌城》參照了武昌城被攻陷這段歷史寫成。當家國不在,人性攻防在城牆下展開。頒獎詞稱:“方方莊嚴地完成了對一座無城之城的精神確認”。

人類在大災難中的遭遇,是另一個永恆的話題。

張良曾任《南風窗》雜誌副總編,後在公關公司供職。當關於汶川地震的報道鋪天蓋地時,他突然萌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我們正身處歷史之中,需要為歷史留下一些記錄。2010年7月,他放棄高薪和股權離開公司,開始全職從事汶川地震的採寫工作。三年多地採訪,終成《汶川地震168小時》一書。溫家寶“把我空投進去”的聲音,和記錄最後一個被救孩子的數字212等眾多場景被定格下來。張良認為,記錄不是要重溫悲傷,而是為了不被遺忘。因為地震其實從未遠去,它會在人們猝不及防時隨時降臨。

那些長期的文化搶救和發掘,沒有情感做依託,僅靠意志力無法堅持。沈迦《尋找蘇慧廉》的歷程已成當代傳奇。梁思成弟子陳志華30年工夫寫成《中國鄉土建築初探》,他對鄉土建築的保護感到憂心。

作為一名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設計師,任祥遺憾於中國人精緻的生活藝術似乎僅能在博物館覓得蹤跡。她花了五年,寫了一本《傳家》,給到美國上大學的女兒看。文化界人士評價這套書,“表面那一層是衣食住行育樂,春夏秋冬五行。裡頭那一層,其實是生活的態度,是文化的承載,是時代最深刻、最鮮活、最摸得著,聞得到的聲音、氣息和麵貌。”

一部缺乏社會熱點的平常小書,卻教人低徊不已。這就是《平如美棠》。它是九旬老人饒平如寫給、畫給亡妻的。書名是兩個人的名字結合體,副標題是“我倆的故事”,插畫三百幅均為饒平如所作。文字約11萬字,由“少年時”“從軍行”“點絳唇”“攜手遊” “十字街頭”“問歸期”“君竟歸”七部分構成,附錄1973年至1978年間妻子寫給丈夫的部分信件。人的面目不同,情感卻相通,他們的悲歡離合,好像也是我們的。

【溫度

·十本書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作者倪慧如 鄒寧遠

1986年,西班牙內戰50週年紀念,美國志願者出了一本紀念冊,倪慧如夫婦倆在密密麻麻的參戰者名單中,意外發現三個類似中國人的名字。

究竟有多少中國人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具體數字已不可考。在書中,他們一共講述了13位有名有姓的華人志願者的生平故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劉禾稱“它其實在我們記憶的荒漠上立起了一塊豐碑”。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 作者張盈盈

張純如離世8年後,其母張盈盈為女兒創作的傳記類作品。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一對母女間最深切的愛與痛,也充分展現了張純如性格深處的柔與剛。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梁啟超傳》 作者解璽璋

這本傳記與其他傳記佈局迥異,作者沒有按時間先後對梁啟超經歷進行直線敘述,而是以梁與同時代人物的糾葛為章節,重點敘述他對於梁啟超和近代中國歷史人物的理解。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汶川地震168小時》作者張良

三年記錄共170多位汶川地震親歷者的口述,重現了震後7天7夜真實的場景。不是新聞報道的重複,而是首次展現重要但在報道中被忽略的人物和環節。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飄零一家——從大陸到臺灣的父子殘局》 作者亮軒

一個兩岸家族故事。1949年,馬廷英夫婦決裂,亮軒與父親、姐姐留在臺灣。母親回到大陸與著名民主愛國人士章乃器結婚。1975年,亮軒得到母親消息,但兩岸沒有來往,母子只能書信聯絡。1988年,在暌隔40年後,他從香港轉機到北京,終於見到八旬老母。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武昌城》作者方方

方方獲第十屆華語傳媒“年度傑出作家”大獎,是因為小說《武昌城》。

授獎辭稱,方方的小說“以柴米油鹽的庸常,激情過後的空洞,以生命的弱,見證人的複雜、悲壯、不可摧毀……暗喻以慈悲與寬恕之情,回望革命的成敗,攻與守,大與小,高貴與卑賤,理性與冒失,皆有平等的地位……去理解人而不是去判斷歷史,去發現個體的價值而不是去給群像命名,方方莊嚴地完成了對一座無城之城的精神確認”。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尋找蘇慧廉》 作者沈迦

溫州人沈迦從小隨祖母去教堂。那教堂由英國傳教士蘇慧廉建造。但是,沈迦尋遍溫州,只發現300字關於蘇慧廉簡介。

2007年,移居加拿大的沈迦,花6年時間自費搜尋蘇慧廉的蹤跡。

蘇慧廉的形象一點點浮出水面,沈迦的尋找歷程成為當代傳奇。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中國鄉土建築初探》 作者陳志華 李秋香

該書是梁思成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志華和清華大學教授李秋香調查研究鄉村建築近30年的總結。該書近70萬字,穿插大量照片,但很少提到周莊、喬家大院、徽派建築。陳志華表示,他們的研究是搶救性的。撰寫這部書的意圖,就是希望探訪更多不為人知、更少人注意和保護的村落。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傳家》作者任祥

一名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設計師,決定給到美國上大學的女兒寫一本書,告訴她中國人應該自信的地方,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他们的悲欢也是我们的|读+温度

《平如美棠》作者饒平如

妻子辭世後,九旬老人饒平如,在寂寞悲傷之餘,畫圖寫文悼念亡妻。這本無關國計民生、遠離社會熱點的書,出版後卻好評如潮,入選“中國最美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