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改變世界的他,今天上網可能麻煩N倍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他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華裔科學家。

他被譽為“光纖之父”,

卻不曾取得光纖技術的專利權。

他的夢想是讓光纖成本越來越低,

希望未來的網絡用戶能夠免費上網。

他就是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

9月23日,

這位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家去世,

享年84歲。

留給我們20世紀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

——

光纖通信技術。

聽聽這位先生的故事,

如果沒有這些技術,

可能就沒有你我現在

這便捷的互聯網生活。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他是天生的科學家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上海,

祖父高吹萬是藏書家、詩人、書法家,

叔叔高平子是天文學家,

父親高君湘是有名的律師。

高錕從小喜歡玩猜謎、做模型,

對科學很有興趣,

家中的三樓一直是他童年的實驗室。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實驗

是用紅磷和氯酸鉀粉末混合,

加上水並調成糊狀,

用泥巴搓成彈丸。

他把自制的“炸彈”扔下街頭,

果然發生爆炸,

幸好沒有傷到路人。

在他十幾歲的時候,

一家舉家遷往香港。

之後他考入香港大學,

但由於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

他只好遠赴英國進修。

從“痴人說夢”到“光纖之父”

1957年及1965年獲

倫敦大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87—1996年

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

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0年被《亞洲新聞週刊》選為

“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

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之所以被稱為“光纖之父”,

源自1966年他在英國工作時

曾發表的一篇題為

《光頻率的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

從理論上預測了

降低當時光纖損耗的途徑。

文中提出,

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

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

並指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

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

光纖通訊即可成功。

這在科技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被當時的人們一時笑作“痴人說夢”。

他未有放棄,

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

直到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

人們把1966年稱為光纖通信的誕生年。

高錕“光纖之父”的美譽傳遍世界。

1996年,

高錕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錕的這一貢獻,

也被寫入光纖通信的教科書。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同年,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將一顆於1981年12月3日發現的

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

命名為“高錕星”,

以彰顯高錕在

“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

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

的突破性成就。

楊振寧在該星命名典禮上致詞說:

“今天以後,

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孫女看夜空的時候,

將會告訴她,其中一顆是‘高錕星’。

我還會對她說,

就在那剎那,數不清的光纖,

正在傳遞著數不盡的數位,

把人類世界推進高速資訊的新紀元。”

2009年10月6日,

瑞典皇家科學院

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佈會,

宣佈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

以及美國科學家

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這是繼李政道、楊振寧、

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

及錢永健之後,

華人科學家第8次

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但此時,這份榮譽終究還是遲到了。

這時的高錕已經會

時不時忘記什麼是“光纖”了。

2003年,

高錕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

被確診患上阿茲海默症

(俗稱的老年痴呆症),

行動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影響。

當高錕接到委員會工作人員的電話時,

美國舊金山的時間還不到凌晨三點,

這位76歲的華裔科學家正在睡夢中,

被電話鈴聲吵醒的他

因不想被騷擾而把電話掛掉。

第二天醒來,

他在電視上看到諾貝爾獎的新聞,

回頭對身邊的妻子黃美芸說:

“這是很有威望的獎項。”

妻子回他說:“這是給你的。”

“給我的?那太好了!”

直到此時,他才意識到

20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自己。

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

高錕獲特別安排,

免除走到臺中領獎、鞠躬三次的禮儀,

瑞典國王破例走到他面前頒獎。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

約瑟夫·努德格倫如此評論高錕先生:

“早在1966年,

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

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

進行遠距離傳輸,

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

而正是光纖通信

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雖然“光纖之父”有時會忘了光纖,

但是高錕的中學同學李文彬說,

“精明還是痴呆已不重要,

他的腦袋已達成造福世人的任務。”

高錕曾說:

“我心裡覺得一個人有這樣子的好運,

能夠做一件前所沒有的事情,

而且做出來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感覺很滿足。”

作為20世紀人類社會

所取得的最偉大的技術成就之一,

光纖通信技術是

人類向信息化時代邁進

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石。

如果沒有光纖通訊技術,

可能就沒有我們現在便捷的互聯網生活。

楊振寧教授曾笑說,

十多二十年前在美國和香港通電話,

每講一句話就會有一句迴音,

那是因為聲波要靠空氣來傳送,

而有了光纖之後,

長途電話變得十分清晰,

迴音都沒有了。

楊振寧還說,除通訊外,

光纖也為醫學科技帶來了極重要的進展;

醫生用一條管子伸入其胃部,

其內有兩條光纖,

一條發光、一條攝影,

胃部情況就十分清楚地

在屏幕上呈現出來。

香港科技大學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俞捷說,

“可以說沒有高教授的成就,

就沒有現在以數據為核心的

騰訊、阿里等巨頭。”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對學生的嘲諷,只笑笑不懲罰

1987-1996年,

高錕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

梁文道在《我的老校長高錕》

一文中回憶稱,

他當年在唸書的時候,

學生們都認為高錕只是個糟老頭,

並沒有多麼厲害。

梁文道的一個同學

趕在高錕退休之前,

在報上發了一篇文章,

總結他的政績,

標題裡有一句

“八年校長一事無成”,

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同學們的惡作劇,

高錕也只是笑笑,並不懲罰。

畢業之後,梁文道才從當年

幹過學生會和學生報的老同學那裡得知,

原來高錕每年都會親筆寫信給他們,

感謝他們的工作。

而且每年都會自掏腰包,

私下捐給這兩個組織各兩萬港幣的補助金,

請他們自行分配給家境比較困難的同學。

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教師需有擇善的智慧、固執的自信

高錕在其撰寫的自傳集

《潮平岸闊:高錕自述》中曾說:

“我深信教學相長的道理,

也就是孔子所說的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一位教師必須不斷汲取新知識,

才可以在教學上有出色的表現。

出色的教學人員也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擇善固執,

欠缺這種素質的人,

很難與時並進,

勇攀學術的頂峰。

正因他們有擇善的智慧,

有固執的自信,

才能成為一位能推動學生,

感化學生的教師。

他們會承認自己也會有錯,

但不會輕易放棄理想,

除非事實證明他們的想法行不通。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我們都應感謝他們

對增進人類知識的貢獻。”

高錕曾這樣評價自己:

“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

沒有什麼大喜大悲,

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

可是,他一生的“平穩”,

卻給世界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我們悼念高錕先生的時候,

我們同樣也追思他科學上努力付出、

銳意創新的精神,

感激他的貢獻為世界帶來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