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古建築,如果是個有來頭的地方,就會讓人覺得,置身其中,就是貼近了那個來頭,各種莫名的情緒會汩汩冒泡。

鵝湖書院,八百多歲了。其創始人南宋理學家朱熹,則名垂青史,已不朽。朱熹的思想體系,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執政指南。明太祖甚至還指望將朱熹認祖歸宗。朱熹註釋的“四書”“五經”,是明初科舉考試的內容和答案所在。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1175年,世上本無事,然而就是因在鵝湖書院舉辦的一場辯論會,而成了一個堂皇的歷史大年,理學豐年。“鵝湖之會”,首開了書院會講之先河,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以經為本的朱熹,以心學為上的陸九淵和陸九齡,以史為先的呂祖謙,在此主辯“為學之方”。陸氏兄弟講“萬物皆備於我”,只有認識“本心”,才猶如木有根,水有源,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朱熹講“窮理”,主張“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多讀書,以達理,認為 “理”在心外,存於“宇宙”間,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需“存天理,滅人慾”。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這樣的一場辯論,可謂是歷史上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但它卻因參與者的身份,讓參與地和辯題,擁有了一種隆重感。至少,這一事件表明了在那個年代,學術有著無數條道路可走,有著無限的方向可行。主流學派不“胡說”,也不用“輕率”的口吻,貶低新感覺派的“不入流”。那個時代,理學,心學,婺學,湖湘學,永嘉學等,各自擴張著自己的話語,編織著思想史與政治史的疆界,可謂是學術百花齊放的“神聖歲月”。鵝湖書院,為那個年代樹起了一座豐碑。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這座豐碑的主人,也是通識教育的先行者,主張為學應向一切人文知識開放,以富養精神。他不懼學術多元,有著相當的學術自信,本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精神,與其他學派切磋夾輔,“虛心順理”,守此四字。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如今,復興國學,聲浪日熾。鵝湖,曾經的國學經典大師置身處,適時地盤活了其書院氣息,植入古為今用的儀式。將其職能延伸,為國學慶典基地。瞧,眼前的這些小二郎們,個個長袍綸巾,搖頭晃腦地拖著長音,讀著那些,工雅筆觸,朗朗上口,隔了年代,留存下來的文字。暮色中,那些越來越黯淡的之乎者也,古風逸志,讓人恍惚,突然間又回到了冬日暖陽裡,走上了高蹈之路。將少年與老年一網打盡,一併召喚。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國學,修習到爐火純青者,旁徵博引能信手拈來。外相上,也大都附著“神、智、器、識”的丰神俊朗。等到歲月要求他們拿出“老樣兒”時,這些人,不經意間,已然是方圓裡的角色,大氣兼具大器。此等氣韻,非與生俱來,是磨練習得。木心,季羨林,林語堂,莫不如此,他們是學貫中西的集大成者。孺子們,可學也。此時此刻此地,朱熹也許正坐在時光隧道的太師椅上,話語在書院幽幽的步道上空,滾滾而過“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紫竹林,我覺得它,應為鵝湖書院的後花園。它距離鵝湖書院,約兩分鐘車程。如果說鵝湖書院是凝重的,那麼紫竹林就是明媚的,是既古典又現代的,不需要角色轉換地,與現代人親。有既古典又現代的九曲步道,旗袍女子,古箏媚娘,太極推手。有花的豔,有竹的雅。有麻繩編織的現代卡通,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鵝湖書院:一處有來頭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