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象存储必须成为2018年数据策略的一部分

数据存储策略不断演变,对象存储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方便的工具,超越了其他策略。这就是为什么你应该在2018年将对象存储考虑到你的数据策略中,为未来做最好的准备。

为什么对象存储必须成为2018年数据策略的一部分

不存储的数据就是丢弃的数据——就是这么简单。丢弃的数据会失去价值和机会。这种观点并不新鲜。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数据是驱动它的燃料。如果不能储存这些宝贵而又巨大的资源,将直接影响到你的商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是什么让对象存储如此重要呢?传统存储产品的成本每年都在下降。与此同时,每台设备存储越来越多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维持现状似乎比提高效率更有效,但让我们明确一点——事实并非如此。存储数据的“能力”与存储数据的“实际”能力不同。对象存储的论点不是“为什么”存储数据,而是“如何”存储、缩放和最终访问数据。

为什么对象存储必须成为2018年数据策略的一部分

存储选项

有四种主要的存储介质:文件、块、对象和磁带。在本讨论中,磁带将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主要用于存储容量巨大、成本极低、性能不那么重要的地方。这就剩下了文件和块存储的苦差事了,“块”(双关)上的新成员对象存储(Object storage)正在利用它。

文件存储

多年来,大多数软件应用程序被设计成基于文件存储的读写数据。总是与文件系统相关联的,它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命名构造非常适合本地存储用例。将您的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移动设备视为基于文件的存储的经典用法。文件存储的唯一缺点是无法轻松扩展容量。为了存储更多的信息,可以添加或增加存储介质。多年来,这一直是它的祸根,直到网络支持的块存储开始进入市场。

块存储

现在需要澄清的是,块存储一直都存在。例如,文件存储通常由块存储支持,它的文件系统抽象位于顶部。相对较新的是,当提到块存储时,人们想到的是它的联网方面(例如NAS、SAN)——将许多远程“原始”存储设备连接起来以扩展容量的能力。多年来,一些应用程序如数据库、电子邮件服务器和虚拟机已经使用“原始地址访问”来读写和分割存储。但当涉及到存储、组织和访问当今的海量数据时,文件系统是主要的接口。这种文件系统抽象是文件和块存储(即使在联网时)满足其限制的地方。

对象存储

对象存储是存储块中的新成员。换句话说,它是一个类似于文件系统的抽象,并且通常也使用基于网络的块存储。然而,它是一个具有非常简单接口的新存储范式。与文件存储(在复杂的层次目录结构中数据与名称关联)不同,对象存储使用惟一标识符名称(需要全局惟一)来关联不透明的值。这种体系结构和接口的优点是能够动态地实现大规模的规模。可以将对象存储看作是一种“平面”结构和命名约定。由于每个对象和关联的名称都与任何其他对象断开连接,因此添加额外存储非常简单。规模几乎是无限的。

“为什么对象存储…”的论点是,从来没有一个情况下,对象存储是存储数据的推动力。换句话说,无法存储数据的典型原因——成本、限制、复杂性——被简单地删除了。像Amazon的S3(云原生对象存储)这样的服务简单、便宜、耐用并且有弹性。其他存储解决方案(如文件和块)的总拥有成本通常是数据被丢弃的原因——存储所有数据的成本太高了。

然而,这些数据可能包含巨大的价值,通过对象存储以低成本保留它可以帮助企业将以前的成本下降转化为价值驱动。

优点和缺点

与任何架构选择一样,每种存储类型都有优缺点。对象存储的无限规模确实有一些不足。对象存储是存储任何类型的数据的好地方,无论是结构、半结构化还是非结构化。甚至可以添加元数据来描述不透明值(称为对象标记)中的内容。然而,当涉及到检索和/或分析这些具有成本效益的数据时,性能似乎总是会出现。

对象存储没有磁带存储那么慢,但是通常与数据库和SSD相关联的高性能随机访问肯定不是整个对象存储值的一部分。通常,对象存储被看作是一个数据湖转储场,其中数据被转移到应用程序中进行实际分析。但是,就像所有事情一样,“时代是一种改变。”“新的应用程序开始使用对象存储作为主要接入点,新的分析解决方案进入市场。

为什么对象存储必须成为2018年数据策略的一部分

勇敢的新应用

将对象存储作为主要存储库(即数据湖)的趋势每天都在增长。Gartner表示,到2021年,80%的企业数据将以某种形式的对象存储方式存储。当涉及到云计算时,很可能有很多云数据已经作为对象存储了。

数据存储的地方就是创新萌芽和成长的地方。如今,对象存储是存储正在生成的大量数据的绝佳场所。创新将来自新的应用程序和服务,这些应用程序和服务也使用对象存储作为主要的访问点——甚至是经过尝试和真正的数据库解决方案。

托马斯·黑兹尔:是AWS S3数据管理和分析服务CHAOSSEARCH的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和首席科学家。他是通信、虚拟化和数据库科学技术前沿的连续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