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遠:爲黨爲民工作吃苦受累,無怨無悔!

陳明遠:為黨為民工作吃苦受累,無怨無悔!

圖為村支書陳明遠。

陳明遠,個子不高,其貌不揚,挺有精神,談吐儒雅。就是這麼一位土生土長的人,自擔任村支部書記以來,他用滿腔熱血和智慧,一步一個腳印把自己的家鄉──畈上村治理得井然有序,面貌大變,使其聲名遠播。

畈上村地處湖北崇陽縣青山水庫上游,位於橫亙銅鐘、港口兩鄉的白崖山背腳下,它屬於全縣和金塘鎮最邊遠、偏僻的一個村(革命先烈陳壽昌就長眠在這裡)。全村7個組(與金港村合併後)、328戶、1780人,是個典型的一無資源,二無企業的自然農業村。

過去,只要人們一提起畈上村,腦海中便立刻浮現出“閉塞”、“路難行”、“環境差”這幾個詞彙。

1996年春,正值陳明遠在外經商生意紅火的時候,村裡的鄉親們找到他:“我們村現在沒有個能主事的人,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吃水困難,孩子們上學連間亮堂的教室也沒有……明遠,村裡這些事只有你能挑起來,回去吧,我們都支持你!”面對鄉親們的祈求,陳明遠當時就毫不猶豫答應了。

妻子給他算起了經濟賬:當個小芝麻村官一年掙不到5000元錢,我們現在不到3個月就能掙上萬元,生意幹得好好的,你要當什麼村幹部?腦子沒進水吧?!

其實,陳明遠一點也不糊塗,高中文化的他早就有在家鄉大幹一番事業的願望。他在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後,又一次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原擔任過4年(1986年─1989年因故被迫離職)的村支部書記擔子。從那刻起,鄉親們也把改變畈上村命運的希望全寄託在了他的身上。

陳明遠至今不會忘記,他在再次被擁戴當選村支書的那天,鄉親們充滿期待的目光,讓他感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當時,村級班子癱瘓、人心渙散,窮光景、爛攤子、路難行……是畈上村的真實寫照。

“既然老少爺們選我為 ‘當家人’就是相信我,我們村目前雖窮,但並不代表以後也窮,我不會辜負父老鄉親的厚望,我在這裡先給大家表個態:當這小村官就是我這輩子要乾的大事業,在我的任期內,我一定要把修路橋、改自來水、建學校、發展種養殖業等事情,一件件落實做好…… 當著大家夥兒的面,陳明遠句句擲地有聲。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後,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是行路難。原來從葵山唯一進村的路要經過9條無橋的河,金港地段老路因年年被洪水沖毀失修,致使車輛一直從河裡通行,通其他組的路也都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的,“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在此不是形容,而是它的真實境況。平日,村民們得個什麼急病120的車進不了村,打下的糧食裝不上車,村民們想蓋房的建築材料從外面運不進去……

一次,陳明遠有事到七組,一位孤寡老太婆攔住他,將她平時賣雞蛋積攢的31元錢顫巍巍地硬是塞到他手中說:“你要帶頭把村裡的路橋修好啊,大夥兒會支持你的,這點錢就算我幫襯(寸)幫襯(寸)你吧!” 這件事對陳明遠一直觸動很大。從此,修路橋便成了他急需解決的第一件大事。

可修路橋不是件小事,上百萬元的資金對於還很貧困的村民來說不啻於天文數字,這麼多錢從哪兒來?一籌莫展之際,陳明遠只好斷然作出決定:首先將村裡山上封禁多年的山林樹木變現68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然後,在資金缺口仍很大的情況下,他便利用個人的良好社會關係及信譽,先後爭取到縣交通局立項補助修路橋的款項130萬元、對老區進行扶貧的資金30萬元、後期移民資金補助款項12萬元。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找縣直有關單位捐助40萬元,又輾轉他鄉尋求本村在外打工的人士和企業老闆贊助21萬元……

他通過採取這種邊籌款邊修路的辦法,硬是先後修起了23公里路面,其中老路面改造鋪設水泥12公里,新修路面鋪設水泥11公里,新建從姜家鋪至石下全長共210餘米的大小水泥橋樑15座。

在建壽昌大橋橋墩時,7組70多歲的姜南谷老人一天不知要到橋邊轉多少回,他一邊看一邊感慨:“我從小就在這裡趟河過水快一輩子,真沒想到幾任村幹部都沒做成的事,卻被明遠做成了,這橋可算修起來了,我也可以瞑目了。”

壽昌大橋修起來後,因還欠款25萬元沒著落,2007年農曆大年29日夜,當人們都在鞭炮聲中閤家團圓時,陳明遠此時卻仍遠在縣城逐一找各有關領導落實和解決這筆1修橋的欠債。這一天,為搶時間爭取早點弄到錢,他利用中午、晚上時間連軸轉,二餐都沒有顧得上吃飯也不覺得餓。有關領導被他這種“軟磨硬泡”的熱心為民精神所打動,便確定了開年拔款解決的時間。最後,這位領導因看不過去,又私人借給他10000元,讓他趕快回家過年。

全村路橋的修通,使群眾看到了希望,同時也使陳明遠看到了鄉親們熾熱信任的目光。

吃水難,一直困擾著該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原來村民吃水、用水都是從河裡挑上來的,這些河水長年被洗衣、牲畜糞便、田裡排出的農藥水等雜質攪濁,極不衛生安全。修好路橋後的陳明遠當即又著手籌集資金,建村民飲水工程。2011年在縣水利部門的支持下,投入50萬餘元修建過濾蓄水池,架設5公里管道,引來了白崖山上那晶瑩剔透的山泉水,一舉解決了4、5、6組三個組的群眾吃水難問題。如今,村民們直接把水龍頭接到了房裡,用他們的話說:“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用水不出屋,隨用隨開,可真方便啊!”

畈上村以往因沒有幼兒園以及原有學校破敗,導致已有60多名孩子要到遠離18公里外的金塘集鎮上或80公里外的縣城入園、入學,家長們為此非常擔心孩子長期往返的安全,一直對此很是抱怨。

為徹底改變村裡這種落後的教育面貌,實現家長們讓孩子在家門前入園、入學的願望,2008年以來,陳明遠在“再窮不能窮教育”的思想指導下,專門籌措資金20萬餘元,對原來已長草一人多高的舊學校進行全面改造、改建,使學校和幼兒園一併擁有,各項設施配套基本齊全。

2009年在縣教育局領導支持下,原已停辦兩年的村小學在陳明遠四處奔波張羅中,終於恢復了正常辦學,班級也由原來1─3年級,增至現在的1─4年級。其中4年級這個班是村裡自辦的,村裡每年要負擔該班老師工資12000元。不僅如此,村裡還計劃今後讓任課老師跟班上要辦到6年級。

剛恢復辦學時,沒人願到這邊遠、偏僻的地方任教,村裡特為此配備一輛專車,每年多花15000多元車費,實行每週接送老師和幼師上學和回家。如此一來,老師們都深為感動,開始愛上這裡,並樂於奉獻。

接著,陳明遠又投資12萬元於2006年建起了村委會辦公樓,使黨員群眾有了一個實在的“家”,改變了過去村幹部長期到處“打游擊”或在自己家辦公的局面。

2010年,他一鼓作氣再次投入50萬元,新建了村衛生室、農家超市、農家書屋等,並添置了30000元的辦公桌椅、櫥櫃等,其配套設施屬全鎮最好、最齊全的一個村。

怎樣才能讓村民們富起來,這也是讓“當家人”陳明遠最牽掛的一件事。隨著水泥路的四通八達,畈上村的區位優勢已逐漸明顯。如何把區位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陳明遠認為,依靠傳統農業種植是富不起來的,只有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村民才有可能脫貧致富。

陳明遠:為黨為民工作吃苦受累,無怨無悔!

圖為村支書陳明遠(中)與村民座談。

於是,他大力鼓勵和支持農戶依託本地優勢發展種養殖業。一是在他的支持帶動下,村民們先後栽種風水梨200餘畝,至目前已連續掛果7年,實現年產銷收入達30萬元以上;二是結合“綠滿崇陽”的實際情況,他帶頭辦楠竹基地200畝,目前全村已發展楠竹1000多畝,新開闢的1500畝甜茶基地已進入採摘期;三是養殖業從原來養豬汙染大,轉向重點發展養鴨、養羊、養蜜蜂、養野雞、養黃牛、養魚、養黃鱔、養牛蛙、養甲魚等特色產業,目前特色養殖戶已發展到70餘戶。

在積極為民辦實事和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的同時,陳明遠心中始終忘不了扶貧幫困和救助孤寡老人,多年來他對全村困難戶和孤寡老人近況隨時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

2014年9月,一組特困戶郭建雄的老婆在山上砍柴因心臟病突發死亡,一時無錢安葬,他知情後當即送去2000元。相隔不久,同是該組的低保戶姜菊雲因肺癌致死,他也送去2500元安撫費……

象這樣直接幫扶救助的例子,近幾年來多達70餘人次,他先後共送去救助資金60000餘元。

該村石壕洞有2戶村民長年住在遠離人群2公里外的深山老林,入出極為不便,陳明遠動員他們下山後,不僅在公路邊無償提供蓋房地基,還用挖機免費幫他們平整菜園、旱地供其耕作。這2戶農民至今逢人便說:“還是共產黨好,陳書記親!”

村民陳宗華、陳亮華兄弟倆是先天性智障,他們的妻子也分別都患有精神疾病。兩戶人家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2015年,陳明遠把這兩戶列為精準扶貧的第一對象,召集村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反覆商量,決定把幫扶措施細化責任到人。通過一系列的精心幫扶,這兩家大人小孩不僅從一點一滴做起,都學會了基本生活技能,而且還實現戶均增收超過9000元。

陳明遠一邊謀劃脫貧大計,一邊發展村級經濟。2015年,他將白崖山閒置的約6000畝荒山主動流轉給“凱迪公司”,每年收入8萬元。2016年,陳明遠爭取縣扶貧辦撥款40萬元,他為盤活這筆錢,當即用它修建了一個60畝水面的漁場承包給個人經營,每年可獲利潤6萬元,他一包10年村裡可收入60萬餘元。

2015年,在陳明遠的感召下,從村裡走出去經商發跡的沈氏兄弟決定回村投資再創業,當年沈氏兄弟創辦的“湖北尚禾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在村部掛牌運營。

該公司落戶畈上村後,前期總投入1.16億元,設立了7家子公司大力發展蜂業、水產、果蔬、林下散養土雞、酒店管理、電子商務、旅遊等產業。至目前,已安排該村120餘名村民就業,工資從1500─3000元不等,僅這項可使農民每年增收260萬餘元。同時,村民昔日荒蕪無人管的1200畝山地,在陳明遠的統一安排下也流轉給尚禾集團,再次讓農民實現增值增收36萬餘元。

2015年以來,陳明遠為了今後的發展前景,再次自籌資金將原來只3.5米寬的村級公路拓展到現在的8─10米。目前該村改造的3.5公里路面已爭取到縣委縣政府和縣交通局的支持,被全部納入刷黑計劃。

2016年,他爭取尚禾集團投資300萬元,新建防洪河堤1200餘米,徹底解決了以往每到汛期水漫田野,常毀農田的現象。

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中,陳明遠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在“+”字上動腦筋、做文章,一樁樁、一件件地辦好人民群眾關注的實際問題。

隨著村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的深化,他不僅“+”出了精準扶貧新模式,“+”出了農民就業新崗位、農副產品新銷路,而且還“+”出了新時期的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更“+”出了農業、農村、農民的新面貌。

畈上村在陳明遠的勵精圖治下,多年來無治安事件發生,無一起上訪事故,村民風清氣正,融洽和睦,安居樂業。該村先後多次被崇陽縣委和金塘鎮委評為“文明村”、“信用村”等。2016年底,該村還被國家旅遊局正式列入“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名單。

“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陳明遠每每看到不遠處在松柏掩映下的陳壽昌烈士陵園,自覺踏實和欣慰。“為黨工作,為群眾服務,我願付出一切,無怨無悔!”

這就是陳明遠,一個明大義、有責任、志向遠大的村支書,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擔當,踐行著一個黨員的誓言,履行著一名基層幹部的承諾,他在自己的這片熱土上,以一名真正主人的姿態,一言九鼎的作為,正面回答了“怎樣做人、為誰活著、人活著為了什麼?”這個人們一直難以詮釋的永恆話題。(沈一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