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國慶」大不同,想放假的心卻是不變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每年10月1日都作為祖國的“生日”——國慶日。普天同慶。

那麼,中國古代不同的王朝,是否也有自己的“國慶”呢?

所謂的“國慶”又是如何訂立的呢?

“國慶”=“國之慶典”

中國古代以改正曆法,變換年號,改易舊章等形式,標誌王朝更替,而無具體的建國紀念日,但又確有“國慶”一說。

“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晉·陸機《五等諸侯論》

這可謂是古代“國慶”的最早出處。不過,這裡的“國慶”意為“國之慶典”,多指國家慶典或舉國歡慶之事,而並非專指國家誕生的紀念日

那麼,在古代,究竟哪些重大事件值得舉國同慶呢?

南朝宋鮑照《數詩》言“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這裡“國慶”指正旦(正月初一),也就是元旦;唐司空圖《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言:“翌日堰乃成,……徒令邑里交賀,合樂以迓之,流聞京師,中外以為國慶。”這裡“國慶”則指堰成之後,舉國歡慶之事。

前者為時令節日,後者則因事而慶,並無固定時間。二者都與國家誕生並無重合之處。

國慶之典怎麼過?

說到中國古代的“國慶”,以慶典的時間是否固定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固定時間的,基本上是歲時或時令等國家慶典,主要有歲首正月朝會、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等,尤其是冬至,在古代很受重視。

不難想象,之所以如此規定是和我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產息息相關。秦漢之前這些歲時或時令仍處於萌芽狀態,之後開始確立發展並變化。

而不固定的國之慶典,自然莫過於帝王的登基、大婚等重大事件了。

《史記》記載文帝登基之夜,下詔書說:“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不僅大赦天下,還賜民眾酒食,真可謂是舉國歡慶了。史書所見帝王登基,大多有大赦天下及賜民酒食之事。

帝王大婚也是舉國慶典的重要大事。通過今存故宮博物院的清光緒皇帝婚禮圖,可以想見當時皇家婚禮之奢華。

古今“国庆”大不同,想放假的心却是不变的……

光緒皇帝大婚圖

當慶典成為節日

古代雖然沒有紀念國家建立的節日,但自唐玄宗起,卻開始出現把皇帝的誕辰作為固定節日的現象。

《唐會要·節日》記載: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十五日,時逢唐玄宗四十五歲大壽,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此日立為千秋節,明文頒佈天下,令萬民休假歡慶(雖然時代不同,但是古今人們放假的心是不變的……)——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穿戴一新,相互慶賀。民間村社更群居宴飲慶祝,並舉行祭祀,以謝天恩。

天寶二年(743年),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照等又上奏改千秋節為天長節。

寶應元年(762年)正式更名,並延長休假,增加前後各一日。據此,以帝王誕辰作為國家慶典,最初名稱尚定,休假也由一日延長至三日“小長假”;期間更有朝賀、宴請、祭祀等歡慶活動,熱鬧程度堪比今日“國慶節”。

*節選自《中華遺產》雜誌2013年10月刊《古代也有“國慶”節?》

古今“国庆”大不同,想放假的心却是不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