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123位英烈長眠於此,如今當地村民要爲無名烈士「找家」

9月20日,記者趕赴我市重點革命老區村莘縣張寨鎮蘇村,走訪了蘇村阻擊戰紀念館及該村幾位阻擊戰的親歷者,聆聽了123位英烈當年是如何抗擊日軍的經過。

9月29日,曾任蘇村學區校長的周根存告訴記者,目前他正為豐富蘇村村史做準備,並打算藉助央視《等著我》欄目為長眠在蘇村的無名烈士找到自己的家鄉和親人。


倖存者“口述”當年阻擊戰

77年前123位英烈長眠於此,如今當地村民要為無名烈士“找家”

蘇村阻擊戰紀念碑。

蘇村阻擊戰烈士墓群又稱莘縣革命公墓,位於莘縣張寨鎮蘇村東。看守人是78歲的蘇法申,他告訴記者,2010年,莘縣縣委、縣政府將烈士墓地擴建為革命公墓,2012年又建成莘縣革命紀念館、莘縣革命博物館、蘇村阻擊戰紀念館。隨後,他提供給記者一本有關“蘇村阻擊戰”的國防教育讀本,作者是秦光。

秦光時任魯西軍區特務營副教導員,是蘇村阻擊戰倖存者之一,他在文中講述了當時的戰況。

戰鬥持續到當天下午4點多時,敵人開始施放毒氣。他和九連文書鄭錫伍、十連班長張友和、營部通訊員趙小虎四個人中毒較輕,5點多時轉移到蘇村最西邊的一座小院裡。他們很快挖通了臨街的一個槍眼,由此射殺日軍。後來,日軍爬上房頂,將大量炸彈和毒氣彈投向門口和窗外,憋得人喘不過氣。堅持戰鬥了一陣後被燻倒,四人就這樣落入敵手。

四人清醒過來時,發現自己被反綁著胳膊躺在院子裡。敵人利用各種威逼手段,妄圖使他們供出楊勇的去向。他們一言不發,對日軍怒目而視。日軍無計可施,要在黃昏時刻將他們處死。路上,秦光扭頭就跑,剛跑出十幾米遠,就被日軍發現,一個日軍跑過來,用刺刀對準他的頭,只聽“啪”的一聲,他當即昏迷過去。

甦醒時,秦光才知道日軍那一槍打在自己的左邊脖子上。

秦光在文中回憶說,自己既然死裡逃生,就不能讓日軍再抓住,他還要為死難的烈士報仇……來到村頭,幾個老鄉發現了他,然後把他藏在地窖裡。第二天,老鄉們將他送到南進支隊休養所,經醫生搶救脫險。對於冀魯豫抗日軍民的這種魚水深情,他永記不會忘記。

蘇法申說,秦光是南方人,後到河北石家莊工作,曾兩次回蘇村看望這裡的鄉親。他曾寫過一部關於“蘇村阻擊戰”的書,這本國防教育讀本的內容來自他的“口述”。


親歷者:八路軍沒有一個投降

為擴大百團大戰戰果,1941年1月7日,魯西軍區司令員楊勇率部在鄆城潘溪渡一帶設伏,斃俘日軍軟原少佐以下官兵160餘人、偽軍130餘人,繳獲九二式步兵炮一門(現存於北京軍事博物館)。

這次慘敗和重要武器的損失,使日寇惱羞成怒,發誓報復,由此發生了蘇村阻擊戰。

在這場戰鬥中,八路軍連續打退日軍的多次進攻,激戰數日,牽制了十幾倍於己的日偽軍,完成了掩護任務。

77年前123位英烈長眠於此,如今當地村民要為無名烈士“找家”

周根存

9月30日,主編了《蘇村志》一書的周根存告訴記者,這次反“掃蕩”歷時一個月,八路軍教導第三旅等部共斃傷日偽軍700餘人,挫敗了日軍的“掃蕩”企圖,鞏固了魯西抗日根據地。此次蘇村阻擊戰在整個反“掃蕩”戰役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如果沒有這一場阻擊戰的話,教導第三旅及新四旅還有地方黨政機關將很難突出日軍的重圍。

77年前123位英烈長眠於此,如今當地村民要為無名烈士“找家”

蘇保安講述當年往事。

該村今年93歲的村民蘇保安身體硬朗,談起當年的阻擊戰,他說,當時他14歲,對於此事有深刻的印象。部隊是半夜來到蘇村的,戰士們顧不上休息,連夜修建工事。早晨7點多,敵我雙方開始在沙窩村交戰。

蘇保安說,戰士們都是年輕人,有著不怕死的精神,沒子彈了,他們就把機槍拆零後丟到井裡。雖然打了一天的仗,並且沒吃什麼東西,但戰士們仍然堅守,很多日軍被打死。

77年前123位英烈長眠於此,如今當地村民要為無名烈士“找家”

周關興

今年84歲的周關興告訴記者,他當時五六歲,依稀記得這場戰鬥的一些情景。他們家磨面,房子較寬敞,戰鬥打響後,全家十多口人都藏到爺爺的屋裡,把大木門緊緊拴住。他端著玉米糝跑回家時,家人卻不敢回應,直到聽清是他才慌忙打開門。傍晚,日軍前來砸門,門開後把藏到糧囤下面的哥哥和四叔捆住,拉到村西頭的大坑裡。後因為不是當兵的,日軍才把他們放開。

周關興說,戰鬥結束後,日軍挨家挨戶找八路軍,其中一個士兵被發現後,被日軍用刺刀生生挑死。所有被俘的士兵,至死也不投降,他們吃的雖是高粱面的窩窩和地瓜,骨頭卻是最硬的。


老教師“寫信”為烈士尋親

《蘇村志》記載,明朝永樂年間,蘇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墾荒種地,建屋立村,取村名蘇村。該村位於魯西邊陲,隸屬莘縣張寨鎮,村民淳厚朴實,和睦相處,在戰爭年代更是擁軍愛軍,“最後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後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送他到戰場”,構築起我軍的堅強後盾。

在蘇村阻擊戰中,八路軍戰士奮勇殺敵,個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是,由於條件所限,彈藥用盡,加上兵員勢力和數量不及,最後突圍未果,特務營的兩個連123人壯烈犧牲,僅有8人倖存,還全部是在日軍撤走後,被老百姓救起的。

周根存說,當時的蘇村是一個只有數百戶人家的村子,村中間有一條東西向的丁字街口,向東走通向交通重鎮朝城,向西走通向馬集。當時,向西的道路被抗日村民挖成了一條半人多深的壕溝,村子的西南是一片開闊的平原,只有早年防“響馬”留下來的一些破爛土坯和殘垣斷壁。

蘇村的老鄉們聽說要在這裡打仗,在村長的帶領下,男女老少一齊忙開了,有的忙著給戰士們做飯,有的忙著給戰士們送工具。挖工事的戰鬥展開以後,一夥青壯年在民兵連長帶領下,同戰士並肩戰鬥,他們不顧飢餓不怕疲勞,在嚴寒中幹得汗流浹背,早晨7點的時候完成了搶修工事的任務。

周根存說,蘇村戰鬥從清晨打到黃昏,為冀魯豫邊區抗日戰爭史寫下光輝的一頁。可是,這些烈士絕大多數是無名英雄,且合葬在一起。近年來,每逢清明節等,他就向參觀者講述這段歷史,很多人聽後不住地掉眼淚。

2013年,幹了一輩子教育的周根存開始蒐集、整理相關史料,沒有參考資料就找老人聊天,歷時兩年多,瘦了七八斤,《蘇村志》終於付梓。他說,這本115頁的村志,只是列了一個提綱,內容還需進一步豐富,目前已提上日程,和幾名學生共同做好這件事。另外,他打算近期給央視《等著我》欄目寫封信,希望藉助這一平臺幫長眠於蘇村的無名烈士找到家鄉和親人。下一步,他們還計劃把“蘇村阻擊戰”寫成劇本,將其搬上熒屏,讓更多人瞭解、知曉這段歷史。

記者 張目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