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啓示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和國家對美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同其他的藝術培養一樣,畫畫,也是需要孩子、家長、老師三者之間協作和共鳴,而在畫畫的過程中,如何在形成共鳴,是對孩子學畫最好的支持。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希望能幫助到各位家長。

問題一:畫的像究竟重不重要?


如何解釋這個問題呢?就是說作為孩子來說,這個時候心中已經有很多想法了,但是無法用畫表達出來,尤其集中在幼兒園小班(3-6歲),畫不出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許是畫畫的技法(手上功夫/基本功)達不到,這時候我們也許要強調技法,強調技法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可能就是“畫什麼要像什麼”誠然,這個老問題的確困惑了很多人。針對“孩子畫畫,到底要求像不像?”市場上基本分為兩種觀點,一是要像,因為以前老師教授畫畫,就是這樣教啊,老師在黑板上畫只貓,我們也要畫的很像貓才對;另外的觀點則完全相反,孩子想畫什麼就畫什麼,注重主觀表達和對美的感受,情感釋放即可,至於畫成什麼也沒關係。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是正確的,只是放在與之對應的思想結構和心理認知裡,由此推出:引導孩子畫畫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成長和生理階段特點之上的,舉個例子,孩子在四歲左右畫一個人物,很可能呈現了一個“蝌蚪人”,那麼這個畫面就是符合孩子的,若是要求孩子把這個人物畫的非常像,甚至說比例關係、特徵樣貌等分外準確,那麼就有些“拔苗助長”了,因為這些要求很可能是一個十歲左右孩子需要掌握的。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年齡段越小的孩子,越側重對美的感知、塗鴉和思維發散想象等綜合素質培養,年齡越大的孩子在尊重孩子想象發散等素質思維的基礎上開始對方法技巧專業上更加側重,兒童美術教學並不完全等同於成人美術教學,我們作為老師,亦或是作為家長,看孩子的畫時,不見得非以成人的眼睛來看,更應迴歸到和孩子的一樣的心靈,用心去看,這樣就可以規避掉很多我們成人所理解的標準,正如《小王子》所言:“這是我的一個秘密,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人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而小王子是誰?他正是個孩子啊,想到這裡,突然醍醐灌頂了一般。

問題二:孩子畫簡筆畫是對還是錯?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在有些課程中,老師讓小朋友按自己的想法畫一張畫,然後老師再來指導。最後的結果令人很震驚,所有的畫面驚人的一致,八張畫都有太陽,而且太陽都從畫面右上角或者左上角冒出來一個半圓,發一道一道的光,甚至冒出的角度、大小、形狀、塗的顏色也一樣,當一個固定的模式,概念的成為孩子畫畫的一種理所當然,其實是令人揪心的。類似這樣的模式還有很多,比如:每一張畫都是藍天、白雲、小草地。

孩子們年齡小,判斷標準並未完全形成,若是提出這樣畫有問題,那麼孩子會想,我以前那樣畫,有問題嗎?孩子們就會質疑自己的判斷,這在某種角度上會戳傷孩子的自信。當然,這種固定思維和千篇一律形成的原因,在一定意義上和我們的美術教育在低幼階段教授簡筆畫有一定的關聯,最近以來,很多人對簡筆畫嗤之以鼻,其實簡筆畫本身並無好壞,孩子在一開始什麼也不會畫,又沒有找到更好的教學思路時,教授簡筆畫對於孩子認識繪畫,和畫出的結果呈現對孩子自信影響來說是有積極因素的,但是總是不斷重複的畫簡筆畫,這樣長期下去對孩子的影響消極因素可能就會大於積極因素了,因為通過不斷的重複,會讓透過簡筆畫這種形式而“固束”孩子的思想,也就是說:簡筆畫的形式有利有弊,而形式下方的思想一旦被封住,則著實的“可怕”,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我們的美術教育通過簡筆畫的機器,不知不覺的統一了孩子對藝術理解的思想。這一點,我們的家長要深深的去感受,我們的老師要反覆的思變,孩子畫畫的思維更應該趨向多元和開放,而非固定和填充。

問題三:孩子畫成什麼樣才是好畫?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孩子的畫,如果用好不好的字眼來形容,你就會已經掉到狹隘裡了,因為畫本身就是藝術,藝術的標準本來就多元,再加上是孩子創作的畫,屬於素質教育的範疇,如果要將孩子的畫量化出個好壞標準來,那就意味著你要制定素質教育標準,想想這是多麼艱難的事情,大家試想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呢?可能有的家長會提出質疑,比如說有的孩子畫的就是好啊,我們再仔細琢磨家長這句話就可以推理出以下理由:孩子的顏色非常鮮豔(好看啊),孩子的造型畫的非常準確(好像啊),孩子的畫面非常的工整(好乾淨啊),孩子的這幅畫線條多麼的流暢(好熟練啊)等等,我們想想這些,都是一個一個孤立的點,這些點無意識的成為家長(成人)的評判標準,因為成人看畫很容易帶著偏專業的思路去理解,很少有家長去誇一副畫面亂亂的畫,也很少有家長求誇一副畫面髒兮兮的畫,也很少見到家長誇一幅畫面顏色是灰糊糊的畫面,這是為什麼?因為家長用成人審美標準認為亂、髒、灰都不美,可是我們家長再往深入裡想,假如孩子畫的亂亂的是要表達龍捲風席捲了大地,畫的髒兮兮的其實他(她)就像直觀的表達垃圾場,滿畫面的灰色萬一是今天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心裡不高興,認為這個世界充滿了灰灰的感覺呢?我們會忽然發現,哦,對,我們又以我們所理解的要求來衡量孩子了,羅曼羅蘭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列夫托爾斯泰也曾表達過:“藝術不是技藝,而是藝術家所體驗的感情的傳達”。這裡不是說技藝不重要,而是說在尊重孩子掌握技藝,紮實專業,夯實內功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釋放和掌控情感,情感傳遞的越真摯,形成的共鳴越高,要求的技藝和專業也就更強,不斷良性發展,孩子們畫畫便會形成“螺旋遞進”。

問題四:畫出一張好畫需要具備什麼?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如果長期在一線教學崗位上,就會發現如今的孩子們異常的聰明,他們在知識量上開闊,另外,孩子們的課外班越來越多,英語、鋼琴、美術基本上都是必學的,因為這三者訓練的都是人的最關鍵的三個部位:嘴巴、耳朵、眼睛。除了這三者以外,有很多孩子們還學輪滑、跆拳道、圍棋、小提琴、泥塑、冰球等等。不難想到,現在孩子們的知識量比起家長(或是老師)的童年來,應該豐富不知多少倍。有時候想,這些高知識含量和高素質的孩子們將來成為中國社會的中堅力量時,我們國家是多麼溫存睿智,這就需要我們的孩子們在兒童美術的學習中,理解美,感受美,實踐美。在我們充滿希望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不足,孩子們雖然在高高的知識量上,但缺乏更多的經歷,比如說“挫折性”,真正的生存力,面對困難的逆商力等等。孩子們學到的不僅僅是一張畫,一個知識點,更應該是通過畫畫,通過藝術,理解普世價值中的最核心的部分,比如愛和美好,當然在縮小的範疇上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人格教育,就像電影《灰姑娘》中媽媽在去世的時候和灰姑娘說的:“堅強、勇敢、仁慈、善良”。這也是我們老師引導孩子畫畫,或是家長在讀孩子的畫面時,需要告訴孩子們藝術反映的終極。為了更直觀的闡釋其重要性,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成長,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拿楊帥來做個範例,我是80後,是一位兒童美術老師,我有兩個女兒,也是名家長,我因為職業關係又通過和大量家長接觸,發現現在孩子的的家長們大多也都是70-80後。我們這代70-80後的父母們又大多是50後,因為時代背景及種種原因,我們的父母的經歷很多,受正規教育不完整,知識結構體系存在欠缺。我們這些80後成長的比較順利,知識結構沒有斷層,受過完整的教育,雖然80後大多數也是獨生子女,但是礙於受過苦的老一輩們的諄諄教導,再加上我們成長在社會大起大革的過程中,眼睛和思想都開始經歷的深刻和成熟了。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們,經歷在父母豐厚堅實的物質基礎上和溺愛上,彷彿少了些什麼?少的或許就是那些經歷,那些挫折,那些糾結,迷茫,甚至反覆,也可以理解為那些“苦難”吧。而這些,並不是知識能完全給予的,家長讀孩子的畫或是老師引導孩子畫畫,不僅僅是美術本身,更是美的外延,美的深厚生活積澱,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用藝術再現生活的真實,知識傳授和生活自悟相互助益,或許能更符合一張好畫吧。

問題五:怎樣能畫出一張好畫?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經常有媽媽問,我們家孩子學哪一種畫比較好?國畫?油畫?版畫?繪本畫?變變變思維繪畫?甚至還有的媽媽問什麼時候可以學習素描?速寫?石膏靜物等,著名畫家德拉克羅瓦在《論美術和藝術家》中提到:“許多藝術家的失敗,僅僅是他們只接受一種畫法,而指責其他畫法,必須研究一切畫法,而且要不偏不倚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因為你將不會跟著某一個藝術家跑,應該做一切人的學生,而同時才能不是任何人的學生,應該把一切學到的功課,化為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們熟悉的藝術大師畢加索,他最偉大的就是一直在創新,在涉獵,在變化,在學習(包括像東方學習)等等,向畫畫以外的領域學習,延展,我們心中認為的大師最終的風格就是建立廣博學習意義的基礎上的,老師在引導孩子畫畫時,我們的家長在讀懂孩子的畫作時,首先讓孩子有一個廣博意義上的思考,廣博結構甚至跳離美術學科思維,在跨學科思維的多維度裡理解廣博的寬泛性,這樣的結構思維裡誕生的精專,相對符合孩子選擇的科學性;同樣的道理,這種思考運用到老師和家長身上也成立,讓孩子學畫,也不一定非要孩子將來成為畫家(藝術家),而更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畫,是為了孩子多一種愛好,理解審美,有想象力及藝術氣質,這同樣讓老師們更應該思考兒童美術教學的意義和方向,以及在此基礎上,設計科學的教學系統,分解合理的教材課件,施展做到對孩子真正尊重的教學,這整體就是一個符合生態的系統,一名優秀的老師在引導好孩子學好一節美術課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整個系統的運行,站在宏觀的結構裡執行微觀,在微觀的驗證裡完善宏觀,與此不斷往復,兒童美術教學生態形成順應兒童本性的良性正向循環。

綜上所述:引導孩子畫畫,年齡段越小的孩子越應該廣泛涉獵各種畫法,博覽眾長、不受固定思維,概念風格之影響框束,不為了“教”而“教”,不為了“學”而“學”,讓孩子順其自然,符合天性的選擇、創作,家長和老師只給選擇題,而非固定答案。我們所熟悉的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的自然教育和尊重人的身心自由發展的觀點也為我們的教育或者教學提供了依據,由此,我們家長,或者老師,就是給孩子將來做出他(她)最喜歡的畫法鋪墊好選擇的機會,交給孩子順著天性自然,由心裡去選擇,當然不僅僅侷限於畫畫,任何興趣愛好的選擇,都是殊途同歸的。

問題六:孩子畫畫是為了什麼?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每個孩子都像精靈一樣純真,孩子心裡哪怕受到一點點傷害,都會跟隨孩子一生,所以,作為家長,在讀孩子的畫時,要注意言語表達,最好不要說出“這畫的是什麼呀?”“怎麼一點都不像?”“我感覺畫的沒有進步啊!”等等,因為畫面本身來說很重要,但是通過畫畫,讓孩子自信更重要。同樣作為老師,也不可傷及孩子,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評價孩子的畫時都要“慎言”,如果實在沒想好,就不說,也比亂說的好,另外還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場合等,比如,一個小朋友在畫畫是總是愛搗亂,最好等下完課後把他留下來,慢慢問這是為什麼?如果你在課堂上當著其他孩子的面直接說孩子,那麼他的心裡一定會很難過,挫傷其自信,甚至和你就執拗著來,越不讓幹什麼越幹什麼,對孩子在課堂上吼,也是一個老師的無能的表現,對孩子就必須練成“愛心”“耐心”“童心”,沒有這三心,即使你的美術專業再好,也不行,比如你讓一個大學教授教小孩,他也許真教不了,為什麼,因為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生理,溝通語言、興趣愛好,怎樣保護孩子的自信等?有個老師以前教小朋友畫畫,曾經引導一個小朋友畫蝴蝶,於是給她講“化蝶”,可是小朋友只有5歲,她根本不懂梁山伯和祝英臺,雖然你想告訴她,但是顯然你錯了,為什麼,不瞭解孩子。你的不瞭解,一不小心就會傷及孩子自信。自信,是一切的根源,這個詞最容易被自卑打敗,自卑又最容易植根於童年,尤其是一個老師對孩子的傷害比家長有時候都厲害,家長和孩子朝夕相處,你說他一下,其實沒事,因為孩子瞭解媽媽爸爸,但是老師不一樣,孩子對於老師其實是尊重和敬畏的,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考量清楚。XX小學時因為數學不好,考試得了17分,老師就讓他拿著卷子在教室裡走了一圈,一邊走一邊說,我是不會寫字的人,同學們有的笑,有的流眼淚。這一幕,一直種在童年中,繁衍在往後的時間裡,雖然可以憑藉很高的知識量,人生的各種經歷,自己的悟性等可以掩蓋掉,但是潛意識裡已經住下了,這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童年陰影理論,即童年受到挫傷,對其一生都會有影響。所以,畫畫是為了什麼,有很多種答案,有的成為一名畫家,有的為了綜合素質提高,有的將來把畫畫用在職業裡當一名設計師,有的通過藝術變得有氣質,有的讓其一生保留一個愛好,有的通過畫畫可以發洩情緒,有的通過畫畫保留想象力,有的通過畫畫懂得審美等等,答案可以列出無數,但小編一直覺得,畫畫的終極是樹立孩子自信。

問題七:畫畫對未來有什麼影響?

家裡有小孩學畫畫的看過來,讓家長醍醐灌頂的七個啟示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說,經過多少世代的努力,我們一直還在探索,在兒童美術教學長期實踐中,通過和家長廣泛的討論,與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接觸,發現和孩子交流時,可以將美從一張畫紙裡跳出來,以更廣泛的視野來向孩子們解釋美,美也就變的從狹義的理解擴展到廣義的範疇,這對孩子的思維發散、想象力都有很大的助益,為了說明的更加清楚,我們來舉個範例:當孩子拿著一張畫興高采烈的找我們家長看畫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孩子,你這張畫裡學到的構圖,非常的美,媽媽覺得可能把這種構圖學習,將來用在城市規劃當中,你想,一張紙不就是一個城市嗎?你在紙上畫畫,就像在城市中規劃,說不定你將來是一個偉大的城市設計大師,也或許我們將來變成地球村,你可以規劃整個地球讓它變的更美,我們將來沒準移民到火星,你可以規劃星際城市,整個宇宙就是你的畫紙,每個星球就是畫中的元素,你覺得呢?”同樣的還有:在畫面中學到的點線面的關係,可能會像喬布斯一樣將這種美用在手機電路板的設計當中,在畫面中孩子的色彩學習可能用在一條愛馬仕圍巾的色彩藝術裡,在畫面中學到的造型可能會讓孩子將來對產品設計情有獨鍾等等,所謂美育,難道不是有關一切美的教育嗎?而非僅僅侷限於美術範疇,按“美育代宗教”中所說,還包括文學、音樂、舞蹈、雕塑等等。這樣,畫畫就從一張在紙上塗滿顏料的畫(狹義的美,或是藝術教育,培養孩子對藝術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等)進行無限的拓寬(廣義的美,或者是實質美育,它強調將對美的欣賞、創造滲入到學習與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來,或者是職業當中來),進而從狹義和廣義兩個維度培養孩子對美的認識、體驗、感受、欣賞以致創造創新的能力,從而使孩子們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格、優秀的素養。那麼我們的孩子將來長大,所處社會定是充滿美的,充滿想象力的,充滿愛的,我們把那個未來的社會稱之為“美育社會”,那個社會可能有點遙遠,但是我相信它是會可以實現的,馬英九先生曾在2012新年致辭說:我深深體認一己的微小,短暫,只願更謙卑地面對下一個百年。在歷史的長河裡,每個人,每一代都是滄海一粟,都是感念的後輩,都是謙虛的學生”,我想通過世代的努力,美育社會終究會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