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家孙烧纸,外孙一指”,家孙和外孙的区别真的这么大吗?

老农民说事


先说这句话的意思吧,家孙烧纸,外孙一指。就是说如果是自己的爷爷去世了,作为孙子的肯定是要跪在爷爷的灵前烧纸磕头的,但是外孙呢,只要用手一指给别人说这是我外公就行了。

可以说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外孙和家孙的区别那不是一丁点,这个不光是从大人的角度来说的,从小孩子自己的角度出发也是一样的。就说个最简单的身边的例子吧。

我外婆的例子,那也是给我最大的启发吧。我外婆今年八十多岁了,我妈在家是老大,还有两个妹妹,就是我的姨,我外婆特别喜欢我小姨,我小姨有两个儿子,我外婆从小也很喜欢他,从我小姨刚生儿子的时候,我外婆就一直给他带孩子,一直到十几岁,我外婆对我们就特别差,每次去他们家拜年,只给我小姨孩子钱,从来不给我们。但是出于他是长辈,我们也小从来也不说。

到现在呢,我外婆八十多岁了,我小姨的孩子也是二十五六岁了,从来没有去过我外婆家一次。现在我外婆八十多岁了,没人养,就一直呆在我家,我妈就说想到当时她是怎对我们的,把他赶出去都行。我外婆对我妈也是特别的刻薄,听我妈说,她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我外婆直接把我妈赶了出来,那时候还是冬天,我妈就在家外面的河滩里过了一夜。后来我外婆又这么对我们,但是现在呢就赖在我家里那里也不去,我妈也不能真的把她赶出去,我小姨怎么说的,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以后不管我外婆是死是活都不关她的事,就算他死了也别想我小姨出一分钱。作为外孙的,我外婆带他到十几岁,肯定也是记得一些的,但是到现在对我外婆从来不管不问。去年我小姨的那个儿子就在我外婆家不远的大概一公里路吧,和人合伙办了一个养鸡场,一年四季都在那里,听我外婆说一年多他从来没有去过我外婆家。

这个是真真实实的,就在我身上的例子,这个就是家孙和外孙的区别。在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外孙外孙始终是外人。


张家界小伍


为什么农村有句老话说“心疼孙子烧坟纸,心疼外孙把手指”?其实这是古人经过无数时间、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这里先说一个故事:

一老汉在家帮儿子和女儿看孩子,两个男孩都是七八岁,外孙聪明嘴巴甜,孙子有点内向不大爱说话,所以老汉喜欢外孙多一点。有一天老汉在屋里睡午觉,突然想看看哪个对他亲,于是就躺床上装死。


结果孙子看到叫不醒爷爷,吓得嚎啕大哭,外孙一看居然拍着小手高兴的跟他说:“你爷爷死了,你没爷爷了,明天不叫你回俺家叫俺爷爷。”第二天一早,老汉就通知女儿女婿来把孩子接回去,不给他们看孩子了。

“家孙烧纸,外孙一指”:这句话的意思是家里的老人心疼孙子和心疼外孙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当老人去世的时候,作为孙子的会痛苦流涕,在坟前磕头烧纸,可是外孙子就是在坟前一指说“这是我外公(婆)”,不会烧纸也不会伤心痛苦。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外孙基本上跟孙子一样疼,不过在古代,或者是比较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老人还是更偏爱孙子一些,毕竟传宗接代是人类的传统,而嫁出去的女儿,都是为别人家传宗接代去了。

其实这句话更是说出了我国自古以来,男女继承的状态,因为不管再怎么疼外孙,最后这个外孙还是要娶妻生子,为别人家来传宗接代,而当外孙子再生孩子、孙子,基本上就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比如我们看古代一些世家,都是讲几代孙,几代继承人,而从来不讲几代外孙,这就是男性比女性更具有继承性的例子。其实不光是我国,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

所以家孙和外孙的区别这么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即使外孙真的很孝顺,在成家立业之后,也很难再在每年的清明和七月半,去给外公外婆烧纸,而这件事情孙子一般是不会落下的。


魏青衣


咱们都知道,在农村,很多老一辈的老人对待后辈都是有些偏心的。尤其是对于家孙和外孙的态度更是不一样,所以农村有“家孙烧纸,外孙一指”的说法,家孙和外孙的区别真的这么大吗?

“家孙烧纸,外孙一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了,如果是家孙(亲孙子),就会到老人的坟前哭喊烧纸,可如果是外孙(女儿的孩子),问他老人的时候,外孙就是用手指一下老人的坟,不会烧纸磕头。这是因为老人总是和孙子生活在一起,感情比较深厚,老人去世,家孙自然伤心。而外孙却不是经常和外婆外公生活在一起,感情自然也就淡。

可是家孙和外孙的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

其实说起来造成这样的结果只老辈人偏心的原因。在以前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对于亲近疏远是非常看重的,认为家孙姓氏和自家人相同,所以是自己家这边的人,可是外孙却不一样,虽然和自己也有血缘关系,但是姓氏却和自己不一样,终究算是“外人”,所以对待外孙没有家孙疼。

其实,这也是古时候重男轻女的一种表现,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外人了,所以她的孩子和自己的关系也就不亲近了。

不过这种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然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已经改变,对于家孙和外孙的态度也在发生改变,不再有“家”“外”之分。

骏景——殷


骏景农业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在中国的文化里,孙子是分两种的,家孙和外孙,家孙就是通常所讲的孙子,也就是儿子的儿子,而外孙就是指闺女的儿子。而农村有句俗语“家孙烧纸,外孙一指”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俗语讲的是家里老人去世了,家孙和外孙对待过世老人的态度,家孙跪在老人坟前烧纸钱,而外孙仅仅只是对外人一指说“喏,这就是我姥爷(姥姥)的坟”在现实生活中家孙和外孙真如俗语所讲的区别那么大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外孙是不如家孙亲的。

中国人一直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家里的男丁才是延续香火的,只有儿子的孩子才能继承自己家族的姓氏,能给自己送终、披麻戴孝、修坟烧纸钱的;闺女是别人家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家族族谱什么的也都是只写男方族系。有的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家庭,就会很苛待自己的女儿,认为闺女迟早是要嫁出去成为别人家的媳妇,这是再给别人家养闺女,而儿子就不一样了,儿子会给自己娶回来一个媳妇,再给自己家族开枝散叶,成为几世同堂啦,自己留下来的财产也都是需要儿子一脉相承的,而闺女是别人家的媳妇,自然是不能继承家业的,同样外孙也是别人家的孙子,是不需要赡养姥姥、姥爷的,所以就有了外孙是狗,吃了就走的俗语,来描述外孙和姥爷家的关系。

在中国这种封建传统思想还是有的,尤其是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现象还是很严重的,这也是直接导致家孙比外孙亲的最直接的原因。

从血缘关系来讲,外孙和家孙是样亲的,都遗传有你的基因,都是你的血脉至亲,导致这种亲疏关系的,还是你对子孙的态度,相处时间的长短,对待子孙不能一碗水端平,重男轻女只照看孙子,都会导致亲疏区别的出现。

随着文化的普及,人们对生男生女的态度的也发生转变,认为生男生女一个样,现在家孙和外孙的区别也逐渐缩小,都是平等对待。(二)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农村老话"家孙烧纸,外孙一指",家孙和外孙的区别真的这么大吗?

亲情上:没有区别,除非有偏心。

传承上:在农村,在过去家孙和外孙的区别真的就这么大,就是现在,这区别还是这么大,而且永远这么大。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姓氏,就是因为传宗接代的观念。而这个观念还会继续长期的发展下去。

比如有赵姓,几个儿子和女儿,儿子们孙子们肯定姓赵,女儿嫁钱姓家,外孙就姓钱了。如果女儿再有了女儿,长大嫁李姓,那她的外孙就姓李了。赵家多少代玄孙永远姓赵,而赵家的第三代外孙则姓钱后边只要是"外"又姓李,再往后只要是"外"就什么姓都有可能。

同宗同族十代二十代也是一家,辈份永远不乱。而外孙知道有姥爷姥姥,姨和舅,外孙的儿子是只会认自己的姥家姨舅,他爸爸的姥家姨舅就不可能去走动了。

一个姓的祖坟只是这个姓的子孙,外姓是埋不进来的,除非改姓。

一个姓延续十代八代就是同宗同族,同一宗族的人烧纸不尽管是自己的父、祖、太祖,就是叔、伯,堂叔伯,堂叔祖,堂堂叔伯,堂堂叔祖同样也是一起烧的。

清明扫墓家孙都去给自己的祖坟烧纸,而外孙也是有自己的祖坟的,因为他是另一个姓了。

如果外孙还能够记得自己姥姥家的祖坟,那么外孙的儿子呢?儿子的儿子呢?几代下去就是路人了。

家孙和外孙的区别就是这么大。

只要有姓氏,只要有以姓氏传宗接代的观念,家孙和外孙的区别就是永远。

自燕王扫北到我已二十一世了,同宗族每年都清明大会。而从那时一辈一辈的外孙们也有二十一世了,他们早已是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路人了。这就是区别。






金苹果老楊


农村老话“家孙烧纸,外孙一指”,家孙和外孙的区别真的这么大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家孙,就是儿子的孩子,也就是大家说的“亲孙子”;外孙大家都知道,就是闺女的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老人过世了,赶上一些祭奠的日子亲孙子会去给烧点纸,而外孙子顶多往坟头一指说,我姥爷姥姥埋在那里。

农村还有句老话,叫“外甥狗,吃了走”,意思是说外孙子养不亲,虽然姥姥姥爷很疼他,经常给他做好吃的,可他还是跟姥姥姥爷不亲,吃完就走。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这种情况的确是比较普遍。甚至许多姥姥姥爷比奶奶还疼孩子,可好多孩子还是挂念爷爷奶奶多一些。

究其原因,我感觉一是大部分孩子从小爷爷奶奶看的多一些,有的一直住在一起,见的多感情深;二是孩子感觉跟爷爷一个姓,觉得跟爷爷是一路的;三是血缘问题,天然的亲近感,可能是天性使然吧。

但这个事情也不绝对,人都是感情动物,好多孩子从小跟姥姥姥爷在一起,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长大后独立生活,最思念的是姥姥姥爷。

反正都是一家人,过的幸福最重要。身后事,就别想那么多了。

农民子弟,为农执笔。我是农墨,感谢关注!


农墨


在我国的农村。流传着很多的老话,凡是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当然是比较经典的,另外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一个反映,有这么一句话“家孙烧纸,外孙一指”大家听过没有,知道什么意思吗?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古代,一般家里有老年人过世的话,作为亲孙子,哭的非常的悲哀,还不停地烧纸给老人,而外孙好像就没有自己什么事情一样,在玩自己的手指。这种说法也许有些过分,但是也反映了古代的一个现象以及伦理,一个是古代人对血脉的重视,一个是重男轻女。

重男轻女在我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所以老人去世之后,孙子和外孙的态度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老人在生前对待孙子和外孙的态度的不同。例如,在过年的时候,我们中国都有给压岁钱的习惯,给孙子的钱和外孙的钱就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女儿嫁人之后就是泼出去的水,就和自己远了一层,外孙当然也就远了。而孙子是儿子的儿子,整天都跟着自己,当然感情更深,对于农村的那些老人来说,这种思想更加顽固。

小编村里就一个老奶奶,每年过年的时候都给孙子300,给外孙200。孙子和外孙都知道,媳妇和女儿也都知道,但是双方都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这是农村约定俗成的习俗,大家都习惯了,并不觉得有什么,由此可知,这种思想在农村的根基有多么的深。但是,假如谁家反过来干,给外孙300,孙子200,大家想想会发生什么?简直是难以想象,这就是现实。

对于老人来讲,孙子和自己一个姓将来传承自家的香火,而外孙跟着别人的姓,这就是血脉的差异。对于孙子和外孙来说,其实并没有这些观念,只不过谁对自己好,自己对谁好,仅此而已。

总的来说,这是在农村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我们没办法去评论谁对谁错,这是历史和现实造成的结果而已,不必计较太多,现在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很多,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已经不适用了,你觉得呢?

关注我,三农财富资讯抢先得!


新农村的日与夜


家孙烧纸,外孙一指,主要说的是清明祭祖!


现在的清明节已成了法定假日,每到清明节,从外地赶起回来为祖先扫墓的,大都是男人,除了极个别的顺便为外公外婆扫墓外,一般的人只给自己的祖先扫墓!

外孙为外公外婆扫墓,未成年的多,都是跟随父母去凑热闹的,很少见到成家后的外孙去给外公外婆扫墓的!

而孙子就不同了,死之前只要自己还能行动,祖先的坟还是每年清明都会去烧香化纸的,而外孙到老年的时候,很多与外公外婆的后人连亲戚都不相互走动了,还怎么去烧纸!偶尔经过外公外婆墓葬的山前,能够与经过之人用手指一指这里葬着我的外公外婆,已是大孝了!



中国人崇尚祖先文化,一本家谱可以让子孙后代追根溯源,但家谱是从来不记录女儿和外孙的!


五音山人1


今天我站在老人的角度给大家讲讲为什么农村会有“家孙烧纸,外孙一指”的农村老话。

在过去尤其是农村每家都有六到七个孩子,而每个孩子都会结婚生子,这样最起码会有好几个孙子,至于外孙子哪有时间照顾啊,连孙子都管理不过来,而且外孙子也有爷爷奶奶不用自己照顾。

照顾孙子自己的儿子媳妇都会高兴,照顾外孙子虽然女儿满意但是自己儿子和媳妇都不满意,不高兴,犯不上让自己的家庭不和。

血缘关系,外孙再好那也不姓自己姓,孙子再不好也是自家人,将来在自己的户口本上。自己的家族全靠孙子传承,外孙子是没有资格的。

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一定会领自己的孙子给自己烧纸,外孙子不在身边,一年也来不了几次,过几年连自己的坟都得忘了。

外孙子,有个“外”字,他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将来一定会多记得自己的爷爷奶奶很少会记得自己。

以上是我总结的老人想法,其实我想说的是:投入了感情,就连狗都知道感恩,何况人那!

欢迎评论留言。


田俊超白


农村老话“家孙烧纸,外孙一指”,家孙和外孙的区别真的这么大吗?

农村人还记得这句话吗?外甥是狗,吃饱就走,外孙也一样。说的就是家孙和外孙的形象,看来老农民对家孙外孙的看法还是有区别的。

其实吧,从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上面来看,外孙和家孙都是一样的。家孙随自己儿子血缘,外孙随自己女儿血缘。

那为啥农村人会有家孙烧纸,外孙一指的说法呢?在农村,一般情况下,外孙都是由人家的爷爷奶奶养大的,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不多。闺女女婿就算外出务工,一般也是自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外公外婆照顾的情形。但不是没有。

平时里来往也不会过多,只有在逢年过年的时候来看望一下,没有经常走动的亲戚,时间长了难免有疏远和隔阂,这个是不可否认的。

家孙就不同了。经常腻歪在一起。农村人有隔辈亲的说法,爷爷奶奶最亲的不是自己的儿子儿媳妇,而是自己的亲孙子。因为有孙子了,自己家族传宗接代的希望就大,这是爷爷奶奶最喜闻乐见的事情。因为时间上的融洽,孙子也觉得和自己爷爷奶奶更亲密些。

在农村,逢年过年给老人上坟烧纸的,很难见到外孙来祭拜的。这是实情,不是谁瞎猜测臆想。但是家孙不同啊,自己的爷爷奶奶,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关系,上坟烧纸是必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