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爲的巨頭何去何從?

導讀:2001年,任正非發表了華為歷史上的著名文章《華為的冬天》,正是同一年冬天,華為將子公司

華為電氣100%股權以7.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世界500強企業艾默生。

華為斷臂求生,公司最終度過資本寒冬,同時為中國工控產業醞釀了一個春天。此後數年間,一批來自華為的艾默生員工相繼離職創業,這其中就包括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


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為的巨頭何去何從?


匯川技術董事長朱興明

匯川技術前世今生

2003年,朱興明離開艾默生,創辦了匯川技術。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團隊成員,基本都是曾在華為電氣共事的夥伴。匯川技術的19位發起股東中,有16人具有華為的工作經歷

匯川技術的高管團隊和核心骨幹,包括董事長朱興明、副董事長姜勇、研發部總監李俊田、董秘宋君恩、供應鏈管理部總監楊春祿、工業機器人事業部總監劉宇川、研發部總工程師柏子平、監事張衛江等,都曾是華為電氣的員工。


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為的巨頭何去何從?


匯川技術部分高管履歷

兼具華為的狼性基因和艾默生的國際視野,匯川技術天生具備敏感的商業嗅覺,公司以變頻器起家,後擴展到電梯領域,近年來又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國內工業自動化控制領域的龍頭企業。

創業維艱,匯川技術也曾遭遇生死危局。在大多數同類企業投身國際大公司懷抱時,匯川技術選擇堅持獨立性。度過最初的生死存亡期後,匯川技術在2007年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利潤超過3000萬元,開始正式謀求上市。

歷經三年努力,2010年9月28日,匯川技術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發行股票2700萬股,募資金額合計19.41億元,公司市值約120億元。因股票市值長期居於創業板前列,匯川技術躋身創業板“新貴”。

業務跨界轉型升級

匯川技術非常善於借力發展,2003年,與國內知名電梯生產廠商江南嘉捷聯手,雙方合資成立了電梯品牌默納克。2007年,匯川技術買下江南嘉捷所持的60%股份,將默納克完全據為己有。

截至2016年5月,默納克一體化控制器全球累計應用已超100萬臺,在國內電梯市場佔有率超過30%。

2008年,匯川技術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電動控制器市場。跨界之初,匯川技術就與江淮汽車和眾泰汽車成為合作伙伴,後期還與全球最大客車廠商宇通汽車建立了合作關係。2015年,匯川技術汽車電子事業部全年銷售額突破8億元

今年是匯川技術成立15週年,董事長朱興明表示,下一個15年,匯川技術要打一場“新能源汽車之王”和“智能製造之王”的“雙王之戰”,對新能源汽車業務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為的巨頭何去何從?


近年來,匯川技術相繼併購上海萊恩、寧波伊士通等公司,同時設立了南京匯川工業視覺、上海默貝特、蘇州匯川,還控股了江蘇經緯,業務領域不斷外延,

行業話語權與日俱增

目前,無論是低壓變頻器領域,還是作為伺服系統或電梯一體化控制器供應商,甚至新能源汽車電機控制器領域,匯川技術都是首屈一指的行業龍頭。

新能源業務受衝擊

業務擴張的同時,匯川技術業績節節攀升,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期間,匯川技術營業收入從1.94億元提升至47.77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到37.8%,淨利潤複合增速也達到36.2%,同時產品毛利率長期維持在45%-55%水平。

匯川技術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7.77億元,同比增長30.5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0.6億元,同比增長13.76%。

乍看之下,匯川技術業績似乎不錯。但分析發現,匯川技術上市後業績增速開始放緩,2010年至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為32.54%,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28.17%。

並且,匯川技術未來業績還面臨一顆更大的雷,即公司營業收入與政府補貼之間存在重大關聯。匯川技術解釋稱,新能源汽車在未來幾年內要依靠政府補貼與路權政策來驅動市場需求,所以補貼與路權政策的變化對其影響很大。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匯川技術2017年一季報顯示,由於受到新能源行業補貼政策影響,新能源汽車業務實現銷售收入0.44億元,同比下降38.35%。經過半年的時間調整,匯川技術的新能源客車產銷情況並未改觀。

補貼政策變更對匯川技術業績的影響仍將持續。2018年3月14日,匯川技術發佈政府補貼相關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自2018年1月1日至2月28日累計獲得各項政府補助資金共計3677萬餘元,對2018年淨利潤影響的金額為3168萬餘元


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為的巨頭何去何從?


公司高管集體減持

出身華為的匯川技術非常重視股權激勵,上市至今已經實施了三期股權激勵:2013年公司對227名員工授予1252萬份股票期權;2015年公司對172名員工授予454萬股股票;2016年公司對652名員工授予5682萬股股票,

實現骨幹員工全員持股

但是,在匯川技術注重財富分享的同時,一批公司高管卻反其道而行之,集體減持公司股票。Wind數據顯示,從2017年8月至今,匯川技術9位高管先後減持公司股份,累計套現3.01億元


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為的巨頭何去何從?


2017年7月至今的減持公告

2017年8月,時任公司副總裁的邵海波、唐柱學以及姜勇三人紛紛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並分別於同年8月30日、9月6日以及11月16日完成減持計劃。

最終數據顯示,邵海波減持17.44萬股,套現457.80萬元;唐柱學減持140.5萬股,套現3627.29萬元;姜勇減持599.46萬股,套現1.63億元。其中,唐柱學以及姜勇已於2017年11月15日離職,“清倉離場”意圖明顯

2017年12月份,匯川技術副總裁楊春祿和財務總監劉迎新分別減持100萬股和150萬股,分別套現2554萬元和3831萬元。

2018年1月,匯川技術監事劉國偉預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00萬股,雖然在計劃期內其並未減持,卻對外釋放了重要信號,讓匯川技術多位高管爭先恐後打出“減持牌”。

1月31日,郝海波再次拋出減持計劃,預計在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或者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5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015%。

4月28日,匯川技術2位副總裁姚兵、易高翔同時打出“減持牌”,姚兵和易高翔分別持有匯川技術35萬股和46萬股,此次計劃分別減持股份不超過8.75萬股和11.5萬股。

8月31日,匯川技術副總裁李瑞琳,計劃在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以集中競價方式合計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8.75萬股。

此外,2018年1月至3月期間,匯川技術副總裁李俊田、高管鄧珂慧、證券事務代表吳妮妮累計減持公司股票90.85萬股,套現2284.3萬元。

一系列的減持公告,簡直令人眼花繚亂,也向資本市場不斷釋放悲觀情緒。儘管匯川技術解釋稱,高管減持繫個人需求,不代表對公司業務發展的看法,但公司股價卻幾經震盪。

2018年以來,匯川技術股價最高點為36.19元,最低點為23.86元,公司市值也從500億元之上下滑至440億元,數月之間市值蒸發60億元


高管套現超3億,這家出自華為的巨頭何去何從?


結語

除公司高管集體減持外,匯川技術終止發行股份收購子公司一事,也讓外界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大打“折扣”

6月27日,匯川技術公告稱,擬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控股子公司深圳市匯川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川控制”)49%的股權。

公開資料顯示,匯川控制主營工業自動化軟件、工業控制設備的開發與銷售,匯川技術持有其51%的股權。今年上半年,匯川控制實現淨利潤2739.97萬元,業績表現可圈可點

但是,8月22日匯川技術公告宣佈,終止本次交易。雖然公司表示終止交易是審慎考慮的結果,但此次交易前後耗時不過2個月,結果變化如此之大,讓投資者感覺公司決定過於“草率”。

從變頻器到新能源汽車,匯川技術一路走來可謂“風生水起”,但最近的高管減持及併購失利,讓投資者連續收到打擊。如何重拾投資者信心,也許才是匯川技術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

另: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