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凶手他们也该担责丨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分析

今年5月份,山东空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的新闻还犹在眼前,而仅仅过去三个月,又有一位浙江温州的妙龄少女,被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同样的事件、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悲剧,我们还要经历多少次,才能警醒?!

凶手虽然找到了,但是如果不能找到产生这种事件的背后原因,不从制度上、根源上解决问题。那么即使惩治了这一个案件的凶手,以后也会出现另一个凶手,发生下一场悲剧……

除了凶手他们也该担责丨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分析

(被害人生前照片)

除了凶手他们也该担责丨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分析

(被害人生前照片)

除了凶手他们也该担责丨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分析

(被害人遇害现场照片)

一、滴滴公司难逃其责

就本次案件而言,案发车牌系临时伪造,说明滴滴公司对司机注册信息把控不严。同时,对前一天该顺风车司机遭到其他乘客类似的投诉内容,未及时进行调查处置,导致司机二次作案,滴滴对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一家规模性企业,行业内的龙头公司,自己的主营业务接二连三的发生人身生命安全事件,公司在经营管理、业务运营等方面肯定出现了错误。

首先,滴滴公司的理念就让我深表怀疑。过分的强调“轻资产”,逃避企业责任,将自身定位于一个撮合交易的信息平台。但是实际经营业务领域,却是交通旅客运输。滴滴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于一家科技公司,将保护用户安全的主要力量用于信息安全,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客运安全同样应当受到重视。

其次,对司机的注册、管理不严,投诉纠纷解决缓慢。滴滴为了扩张市场,增加平台上的司机注册数量,就忽视了司机的质量。一味追求数据好看,可实际上许多司机不符合要求。对用户投诉司机的处理缓慢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如果滴滴能够对第一个女孩的投诉内容及时处理,认真调查,也不会导致该司机第二天对第二个女孩下手。

二、当地警方的处理也欠妥当

在本次案件中,有一条不同以往的关键信息,就是女孩在受害前曾进行“呼救”。女孩的家属、朋友也收到了“呼救”,并向当地派出所报了警。但遗憾的是,警方并没有及时立案,没能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事件经过大致如下:

亲友接到女孩的求救后马上报警,警方说没有嫌疑人信息(车牌号和司机电话)不予立案;于是,亲友立刻致电滴滴公司索要司机的车牌号和电话;但是,滴滴要当地警方介入后才给司机的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告知女生亲友擅自泄漏司机隐私不是合规行为,并建议亲友及时报警,如果警方需要任何信息,滴滴会全力配合。

因此导致的情况就是:警方无车牌无电话号不立案、不处理;滴滴称警方不介入,按规定信息不得泄露给个人。形成了死循环。而就在此过程中,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了,最佳的救援时机也错过了。

如果当地警方接到报警后,能够第一时间引起重视,主动联系滴滴公司,在公权力介入的情况下,我猜想滴滴公司不但可以提供该顺风车的所有信息,没准通过后台都能直接联系上该司机。也许此时,事件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三、关于顺风车的法律规定合理吗

顺风车,又称拼车、合乘,顺风车司机作为合乘服务的提供者,在平台软件上事先发布出行信息,乘客自由选择出行线路相同的车辆乘坐,并分摊合乘部分的出行成本(燃料费和通行费)。顺风车平台(滴滴)作为软件的运营商,只收取信息费用,与乘客之间并未直接成立合乘运输合同,而是充当一个类似于居间服务平台的角色。

这就是目前我国关于顺风车的法律规定。顺风车公司(滴滴)在其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很低。但是情况真的就该如此吗?

旅客使用滴滴平台的软件进行打车,看重的是软件平台的信誉和质量,而且消费行为是通过平台的来完成的。在许多旅客心中,都觉得自己是在于平台进行交易,而并非是顺风车司机。平台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滴滴号称自己最大的价值就是客运信息和交通信息,这些大数据可以让他们进行交通领域的其他研究和发展。但是这些数据来源,价值的创造者,正是每位打车的旅客,和每一个接单的司机。滴滴公司最后获得了这些数据价值,却不保护价值创造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在此交易中只承担很小的法律风险和责任,这非常的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