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拥有何种特殊技能?

前文提到“夏人”凭借“连山易”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治水”即“水利技术”,得以庇佑世人,免受洪水之患,从而得“人统”,成为部落之主,时代的主人,建立夏朝。

“商人”凭借“归藏易”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畜牧技术和冶炼技术,从而得“地统”,成为部落之主,时代的主人,建立商朝。

《周易》是周朝的《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以乾、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人的所作所行。“周”有三层意思:1、周人/周代/周朝;2、周到,周遍,周全;3、周而复始。由“周”人所作,建立周朝。

《周易》以乾、坤两卦开始,以既济、未济两卦为终;有天地成形,万物成形之后,万事万物皆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意。

为何《周易》以乾、坤两卦开始,以既济、未济两卦为终?又为何由“周人”所作?

下面是我个人的理解及分析:

从甲骨文“夏”和“商”的写法,我们可以大致可以推测出这两个族群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那么我们来看下甲骨文“周”的写法;

《周易》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拥有何种特殊技能?

《周易》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拥有何种特殊技能?

《周易》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拥有何种特殊技能?

通过上面的甲骨文及金文,我们知道:周和田有关系,但不是同一个字。什么关系呢?田是庄稼地,周是庄稼人。

《周易》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拥有何种特殊技能?

综上:我们知道“周人”是会种庄稼的人。“周人”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农业技术。

种庄稼:

一、首先需要看天时(乾),天时合适之后,还需大地(坤)孕育生长,成熟之后收获多少由“天”(乾)决定(古代直到近代都是看天吃饭,庄稼的收获多少都是由天决定的),因此以乾、坤两卦为始;

二、耕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今年收获结束,预示着明年耕作的开始,因此以既济、未济两卦为终;代表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耕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综上:“周易”是“周人”关于农业耕种劳作的“易”;“周人” 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农业技术;得“天统”以统天下,建立周朝。

PS:《周易》的性质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原因在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性质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产生及早期,是一部筮书,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我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落后,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遭受意外的天灾人祸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横祸或自己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的需求,以达到趋利避害。基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当时《周易》只是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的需要,这种需求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二、经过演化,成为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典籍。

汉代,《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质的同时得到了充分发展。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胜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纳甲法,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是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

此后,《周易》包含了两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至今《周易》的两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周易》的解读是“千人千面”,流派繁多,各有各的理论基础及受众。

以上就是我对《周易》的认识及分析,《周易》成书之初是“周人”关于农业耕种劳作的“易”。

“周人” 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农业技术;逐渐积蓄实力,一举灭商,得“天统”,以统天下,建立周朝。

周朝时期,周的首领不称"后"也不称“帝”;周朝统治者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

至于为何称“王”,有时间再讲吧!

下节:周文王为何作《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