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蜂蜜被打包通過電商平臺賣到各地。

6月9日,正是山花爛漫的時節,石棉縣擦羅彝族鄉晏如村,一條名叫“三岔河”的山溝裡,當地人王文清正在忙著放蜂採蜜。“還有一個把月就要取蜜了,今年應該能有個好收成。”王文清養了60群蜜蜂,他預計今年能有9萬多元收入。

這些蜂蜜和蜂糖,很大一部分將通過電商平臺賣出去。早在去年7月,王文清就搞了一場網絡直播,他取蜜的的鏡頭通過互聯網,被幾千裡之外的網友看到,然後直接在網上下單購買。在王文清看來,互聯網十分神奇,“它把大山深處的優質特產,和大城市的消費者連在了一起。”

“互聯網讓老百姓嚐到了甜頭,我們正在進一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擦羅彝族鄉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當地將註冊域名,建立擦羅特色農產品銷售平臺,將該鄉蜂蜜、獼猴桃、黃果柑、枇杷、核桃、香菇等特色產品在平臺上進行集中銷售,進一步幫助貧困戶打開特色農產品銷路。

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當地組織的電商培訓。

案例:殘疾貧困戶網銷蜂蜜 供兩個孩子上學

行走在山間,王文清的身體十分不便。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名礦工,2013年患上腦梗塞,導致左邊身體癱瘓,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甚至還欠下一大筆債。“我老婆也是因病去世的。”王文清說,家裡只有他和大女兒、小兒子三個人相依為命。

2015年,擦羅彝族鄉的精準扶貧工作開始,王文清被定為精準幫扶的貧困戶。“沒勞力、沒積蓄,兩個孩子還要上學,怎麼辦?”政府給王文清送來了雞苗和豬仔,但是連行動都困難的他,照顧起家畜來十分費力。冥思苦想後,王文清想試試養蜂。

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因為他的表叔徐長福有著多年的養蜂經驗,而養蜂不用力氣,主要靠經驗。當地政府和幫扶部門認為可行,很快幫助王文清發展了20桶蜜蜂。王文清叔侄二人就在後山搭建了一個簡易的帳篷,將蜂桶按照地形擺放,開啟了他的養蜂事業。

“高山上空氣好、植被好、蜜源好,有著蜜蜂最佳的生存環境。”王文清說,但是山高路遠,銷路又成了問題,何況他還是個殘疾人。關鍵時刻,當地政府和幫扶部門又站了出來,邀請媒體來對當地特產進行了宣傳,還給王文清聯繫了一場網絡直播,並在微信平臺上幫他進行銷售。

一套“組合拳”下來,天南海北的顧客紛至沓來,王文清的蜂蜜很快被一搶而空。“去年收入了3萬多元。”王文清說,目前自己的蜜蜂已發展到60多群,預計今年收入有9萬多元。如今,王文清的大女兒在上大二,小兒子在上高二,以前每年愁學費的他,現在已能從容應對。

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王文清出產的高山蜂蜜。

經驗:借電商平臺 讓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

王文清生活的轉變,是擦羅彝族鄉利用“互聯網+”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在這項工作中,當地總結出了5條經驗性做法。

一是授人以漁,培育網絡扶貧人才。採用正面引導與反面教育相結合,算賬對比與示範帶動相結合,致力於引導貧困村當地群眾轉變思路、更新觀念。通過舉辦計算機培訓班和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訓會,培養了想幹事創業的年輕人和貧困戶的互聯網思維,為網絡扶貧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搭建平臺,暢通網絡扶貧渠道。方式包括網絡直播追溯產品源頭、舉辦農產品推介會、線上線下同步營銷、創業之星發揮帶頭作用、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進農村平臺等。

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去年7月,王文清網絡直播取蜜。

三是因地制宜,打造中高山精品特色產業。全鄉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因地制宜進行低山、中高山和高山產業佈局,形成“海、陸、空”的特色產業佈局。其中,“海”是地下種植魔芋、土豆等;“陸”是地表種植黃果柑、核桃、花椒,套種錯季高山綠色商品蔬菜等;“空”是建立養蜂基地,產出高山蜂蜜。同時,還形成三條產業帶,即河谷種植帶(黃果柑、枇杷等)、中山種植帶(獼猴桃、核桃等)、高山種植帶(核桃、蔬菜、花椒等)“三帶”產業帶。

“特色產品是基礎,互聯網平臺是路徑。”擦羅彝族鄉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當地村民和鄉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脫貧成果。僅2016年,該鄉各類特色農產品累計銷售1600餘萬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下一步,當地將進一步加強與多家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助力打造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

石棉彝鄉插上電商“翅膀” 高山蜂蜜讓貧困戶生活 更甜蜜

高山蜂蜜已成為擦羅鄉的特色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