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一、有机农业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期望

作为生态文明大厦的建设基础,农业将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建设的第一领域出现在新时代,人们将在可持续农业基础上完成城乡和谐统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生态文明时代的农业必须在本质上全面、彻底回答农业安全问题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国家尺度看,农业安全问题就是未来农业的建设任务与检验标尺,农业建设就是要实现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乡村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国际农业安全,未来农业发展必须全面、充分满足农业安全五项标准、五把标尺衡量要求。以此为标准衡量现有农业类型,我们发现唯有有机农业可以基本满足要求。

第一,有机农业产品最终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第二,用有机农业技术替代氮肥、农药、除草剂等常规现代农业技术。已经证明,在大部分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生产中,可取得与常规现代农业同样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相关增产技术仍在发展之中,依然存在增产潜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第三,近期世界有机农业发展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表明,消费者愿意为有机产品支付更高价格,有的高5倍、10倍,甚至更高。这可以在过渡期总体上增加乡村板块经济权重,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经济基础,并吸引城市积极因素回流乡村,正确地解决乡村社会安全问题。

第四,有机农业使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不断创新完善的技术体系可望最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第五,一地、一国能够解决上述农业安全问题,就将为其他地区与国家解决当地农业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从而为解决全球农业安全问题铺平道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20世纪初,弗兰克林•哈瑞姆•金(F.H.King)针对现代农业弊端,探索发展新路。从那时起有机农业走过了100多年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技术成就。上述分析表明,有机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从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全局性农业安全问题角度考察,现行有机农业存在如下不足:有机农业注重农产品品质,注重生态环境,但是对乡村社会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及国际农业安全问题未予明确重视;百年有机农业发展行为呈现“白领化”与“贵族化”消费趋向,造成发展的负面影响;有机农业较集中在工业文明发达国家,有寻求“鱼与熊掌兼得”的趋向;发展中国家参与有机农业的战略定位不明确,等等。上述基本思维和行为与有机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孤岛”痼疾直接关联。

2008年,国际有机运动联盟重新定义的有机农业概念为:“有机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她遵从当地的生态节律、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循环,而不依赖会带来不利影响的投入物质。

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她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的公平与和谐共生。”现在看来,这一概念偏重于生态经验,缺乏对全球乡村系统的定位,建设目标不明确,因而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有机农业巨大的发展前景。

2016年统计全球有机农业发展农用地面积为5800万公顷,生产者为270万户,全年产值900亿美元。其利用农用地面积不足全球农用地总面积的5%,农户数不到全球总数的1%,产值不足总量的万分之三。这一基本情况意味着,如果原封不动套用现有有机农业方式,去解决已岌岌可危的世界农业安全问题与中国农业安全问题,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应结合最新国际国内形势与研究成果,在原有基础上保留有机农业合理内核,拓展其不足,发展形成新体系,解决世界农业安全问题。

二、走全域有机农业道路

一方面,世界农业危机已经爆发,正苦苦寻求解决之道;另一方面,有机农业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现实却迟迟不能担当重任。这成为了全域有机农业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思考国际政治经济未来发展问题时指出,21世纪将是地理系统建设的世纪。所谓地理系统指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则指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上空约8公里,赤道上空约17公里,平均10公里),下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深5~6公里,海洋下平均深4公里)之间的部分。其厚度平均为15公里,约为地球半径的四百二十五分之一。

因此,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枚鸡蛋,那地理系统就相当于是蛋壳。[5]地理系统包括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两部分。农业系统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重合而成的系统。很显然,农业系统属于地理系统。从地理系统意义上我们定义全域有机农业概念为:由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农事资料、农事过程与其承载自然地理系统共同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体。这一概念中有六项内容:

第一,从事农事活动的人:包括农牧民群众(土地承包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员、新农民),农业管理工作者(农业与农村部长到村长的管理工作者、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者、乡村NGO组织管理工作者),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科学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院校教师),农业企业人员(农业生产、加工、贸易、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企业及乡村文化企业人员)。

第二,农事资料:指种子、肥料、农业机械、相关基础服务设施与器物等。

第三,农事过程: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的过程;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消费者,从田间到舌尖的过程;自然态水土气—农业态水土气—自然态水土气的过程;以及农业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全过程。

第四,自然地理系统:指地理系统中除去社会系统以外的部分,包括大气圈及其运动、土壤圈及其运动、水圈及其运动、生物圈及其运动、岩石圈及其运动、地球表层场及其运动(地球生态圈及其运动)。

第五,可持续发展:指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地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者合而为地理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六,有机统一体:指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统一性,人类—产业—地理系统的统一性,地理系统局部—国家—全球的统一性,时间—空间的统一性,以及历史—现在—未来的统一性。

从以上定义看,未来世界农业是将全人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产业,将成长为全域有机农业。全域有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的经验型农业阶段,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理性农业阶段的标志。

全域有机农业是对世界有机农业实践经验的全面继承与理论探索结果的深度发展。全域有机农业实现了有机农业实践探索与世界农业安全问题全面、系统的战略对接,正式将自己确定为解决全球农业安全问题唯一正确的道路。

全域有机农业从国家高度,直面食品安全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乡村社会安全问题、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和国际农业安全问题,一箭五雕,致力于建设食品安全工程、粮食安全工程、乡村社会安全工程、生态环境安全工程与国际农业安全工程,实现国家农业安全。在此基础上将推进国际农业安全领域的合作,实现全球农业安全。

工业文明时代的口号是现代化,生态文明时代的口号是有机化!从长远历史发展高度来看,全域有机农业是人类社会突破工业化、现代化、常规现代农业发展局限,走向全面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时代的可靠道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三、实行全域有机农业建设的三套马车战略

与现行有机农业仅仅强调有机生产任务相区别,全域有机农业有三项明确的建设任务,即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要求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圆满完成建设任务。以此为标准观察目前我国农业建设实践,长期以来多为单打一方式,如单纯经营农业生产成功的农场、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联社等;单纯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社区)取得成功的村庄、山庄、合作社、酒庄、公司等;单纯进行乡村社会建设的村庄、合作社、合作联社等。这表明我国有机农业建设尚处在初期状态,为“匹马单车”阶段,未来必然走向“双架马车”及“三套马车”的阶段。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三)论全域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展望生态文明时代,必将呈现乡村板块有机农业生产、有机乡村社会、有机乡村社区的“三套马车”与城市板块有机工业生产、有机城市社会、有机城市社区“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美景。这是一条优先开拓乡村有机化,带动城市有机化,实现国家有机化,推动全球有机化建设的光明大道。

作者:胡跃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耕读大学理事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