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這是一個特別打動我的新聞事件——

入夏以來,駭人的高溫讓浙江杭州榮登“四大火爐”之列,杭州圖書館隨之出現了愈來愈多的乞丐及拾荒者的身影,時有市民對此表示不滿。對此,圖書館館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藉助杭州圖書館允許乞丐和拾荒者入內閱讀這樣的方式告訴市民,人人生而平等。據瞭解,十多年了,杭州市圖書館從來不拒絕乞丐和拾荒者進入。常常有讀者抱怨,要求圖書館把這些衣衫襤褸的訪客請出去,但都遭到了拒絕。據說,館長的“金句”是,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利選擇離開。

作家毛姆說 , 閱讀是一座小型的避難所;詩人博爾赫斯說,圖書館就是天堂的樣子。這些暖心美好的比喻,似乎在杭州圖書館被具象化了。誰說圖書館只是一排排書架呢?誰說圖書館傳遞的,僅僅是知識呢?

我想,讀書,是可以改變自己的。至少,可以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哪怕你是一個乞丐!

這是一段讓我特別驚訝的資料——

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裡,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去舔書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猶太人從不焚燒書籍,即使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在人均擁有圖書館、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猶太人 ( 以色列人 )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堪為世界之最。猶太家庭還有一個世代相傳的說法,那就是書櫃要放在床頭,要是放在床尾,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進而遭到大眾的唾棄。

所以,不到 3000 萬猶太人口中,近百年來,卻出現了三位偉大的猶太人思想家: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猶太人佔比全球人口不到 0.25%,但是卻獲得了全球 27% 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獲得概率遠高於其他各個民族,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 108 倍。

我想,讀書,是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

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觸目驚心的閱讀現狀

關於讀書的重要性與閱讀量,我曾經在陽光喔學校以書面問卷的方式向 500 多位家長進行了調查,結果讓我驚訝不已。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下這組來自於北京、廣州、武漢、上海、深圳、重慶、西安等地家長的具體數據——

★參與採訪調查的家長 200 餘人。

★年齡 35 歲~ 50 歲。

★認為讀書很重要的家長佔 76%,家長學歷跨度較大,從高中到博士均有。

★認為讀書重要的家長佔 11%,家長學歷主要為大學。

★認為讀書有些用的家長佔 5%,家長學歷主要為大學以下。

★認為讀書不重要的家長佔 8%,家長學歷主要為高中和大專,但有 4位家長學歷為博士。

與此同時,我對 600 多位在陽光喔學習的中小學生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為你喜歡課外閱讀嗎?你養成了課外閱讀習慣嗎?一個學期內你讀了多少書?結果顯示:

★ 69% 的中小學生喜歡閱讀。

★ 36% 的中小學生養成了閱讀習慣。

★ 21% 的中小學生一個學期的閱讀量為 10 本書以上。

★ 31% 的中小學生一個學期的閱讀量為 5 本書以上。

★ 47% 的中小學生一個學期的閱讀量為 5 本書以下。

★ 1% 的中小學生一個學期的閱讀量為 0。

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不讀書都幹啥去了?

“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有著大好的讀書時光和條件,就應該去讀書。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不讀書或讀書少的原因,44% 的人認為是由於學習忙,有 39% 的人認為是學校缺少讀書氛圍,沒有時間讀書,另有 33% 的人認為是現在圖書出版太多,很難甄別有價值的圖書,或缺乏有價值的書,而過去有的調查顯示,很多人不讀書不買書的原因是因為書價過高,在這次調查中,卻只有 15% 的比列。那麼,不讀書,都幹啥去了呢?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指出,由於我國的閒暇教育內容比較缺乏,青少年的閒暇消費和閒暇活動缺乏明確的計劃和正確的導向,部分青年無所事事或無所適從。閒暇時間中學習壓力過重,有部分學生“閒而不暇”,仍將學習作為其主要內容。而一些新科技因使用不當對青少年造成了負面影響,當前最嚴重的問題是網絡成癮。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我的調查中,根據一項中小學生課餘生活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小學生普遍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只有 6 小時。在這段珍貴的自由時間裡,高達五成的中小學生選擇了上網聊天,還有近四成無奈去培優。

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閱讀的四個層次

作家馬德曾這樣說讀書,“讀書,是智慧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本身,卻可以引領一個人走向更大的智慧。愚昧的人,一輩子像行進在暗夜之中,只能隨波逐流,渾渾噩噩活過;而智慧的人,書是心中永遠的明燈,引領自己時時清醒,步步睿智,最終走出完美的人生。”我特別喜歡他關於閱讀的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認字。這是小時啟蒙的讀書方式,拿著拼音讀本,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認識的字,也許就藉助拼音拼讀而識得,也許就乾脆鄭重其事地問媽媽、爸爸,那時候,你會為認得了新字而高興不已。你會高興地在同伴面前炫耀你的收穫。是的,常用漢字中的大部分,你就是這樣認得的。

第二個層次是讀人。這個層次的讀書,一般是以認識書中的人物為主,像白雪公主、阿凡提、曹操、諸葛亮、孫悟空、豬八戒、武松等人物,你會記得一些,他的某些特徵,會令你記憶深刻,有關於他的某些事情,你也許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是,至於這個人物形象為什麼這麼鮮活,這個故事為什麼這麼有趣,作者為什麼這樣寫,你是很少思考的。

第三個層次是讀法。此時,拿到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你不會只是簡簡單單地看一下插圖,讀一下故事情節了。你會認認真真地讀上幾遍,揣摩文章的結構,品賞文章的語言,臨習作者的表達方式。漸漸地,你會領悟到一些寫文章的方法,你會驚喜地發現表達的暢快淋漓,你會感受到讀書給你帶來的好處。

再次,要提的是,你還會從讀的書中學習一些為人處事的方法,你變得越來越聰明,常常會聽人誇你無師自通,常常會有人驚訝地問:“你是怎麼知道的?”你嫣然一笑,更加堅定了“讀書破萬卷”的決心。

第四個層次是讀心。這個時候,你會為得到一本好書而欣喜。當你捧著書,就不捨得放下,你會沉浸到書中去,與書中的人物心靈相通,與寫書的人進行著穿越時空的對話。

心靈因書,時而大慟,時而微喜,時而寒霜徹骨,時而微風拂面,一波三折,百轉千回。所得的,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閱讀,可以改變自己和民族

讀書的三個方法:讀人-遷移-整合

常聽很多家長說,“我感覺我們家孩子的書白讀了,問他讀了什麼,一問三不知啊!”“我的孩子讀了很多書,可是發現沒有什麼用啊!”“一有空閒時間,就拿起書來讀,可是語文成績也沒有見提高呀!”

由此可見,家長對於閱讀的效果是有要求的。可是,我們在要求效果的時候,是否應該思考一下,我們何曾給過孩子一些讀書的方法呢?

記得是在廣州的一次大型講座,我講到,很多家長不會教孩子讀書,有個家長不服氣,說教孩子讀書誰不會啊,還給我舉了一些他自己教孩子讀書的方法。我說,要不這樣,剛好您孩子也在,把您孩子請到講臺上來,我出個題目測試一下,看看孩子讀書的水平究竟怎麼樣。孩子上來後,我問了下年級,是小學五年級。我說,早上你還在睡懶覺,媽媽看到了之後,

就說安心睡吧,明天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就送到了。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孩子思考了一會說,這句話是告訴我,安心睡覺,成功就會找上門。觀眾席中有家長笑了,當然也有家長在點著頭,對孩子的回答表示贊同。

我們讀書,首先要讀懂文本的含義,文本的含義大抵就是孩子的回答。這是站在孩子角度的答案。如果站在家長的角度呢?意思就很明確了,家長用諷刺(或幽默)對孩子睡懶覺表示不滿,從而表達對孩子成功的殷切希望。如果到了這一層,其實還不夠,為什麼孩子要睡懶覺呢?原因無外乎兩個:孩子學習負擔重,缺少睡眠時間;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要求高。

如果這樣來讀書,何愁孩子不提高呢?簡單地歸納一下,其實這樣讀書的方法也很簡單——理解文本表面的意思;理解語言環境下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社會現象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這是一個層進的過程,讀書,需要讀懂自己,更要讀懂別人。家長在輔導孩子讀書的時候,不妨試一試。

讀書,是為了更好地運用。我們需要將閱讀到的知識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周圍環境中,達到閱讀在生活中的運用,實現閱讀與生活的結合。家長怎麼輔導孩子運用這種遷移的方法呢?一起來看一個我做過的有趣的活動《我當值日生》的案例:

我設置了一個活動的場景:老師臨時請假,讓你來當值日生,最近班上經常有人遲到,老師要求記下這些遲到人的名字。你想完成這個任務,可又不想得罪同學,真希望同學們今天都別遲到。可是——課鈴都響了。

教室還空著六個座位……

假設,第一個遲到的人是孔子。作為值日生,你會怎麼處理呢?學生們一下子炸開了:“孔子不會遲到吧?”“誰敢處理孔子呢?”“孔子是古人,不是現代人,不會來到現在……”我點了點頭,說,孔子只是一個符號,一類人的代表,生活中,有很多孔子這樣的人,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讀書的目的,是運用。你們都知道孔子,那麼知道孔子的一些什麼資料呢?

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積極上進、樂善好施、寬容豁達。

他提出了“仁”的儒家思想。

我問道,沒錯。孔子就是生活中那一類善良仁義的人。對待這樣的人,

作為值日生,我們能夠直接批評他嗎?

不能。

對,這一類人有很多的朋友,如果直接批評,不僅得罪他,也會受到全班同學的抵制。那應該怎麼處理呢?

一個同學站起來來說,如果我是值日生,我會走過去,輕輕拍拍孔子的肩膀說兄弟,是不是路上堵車?還是家裡有事?需不需要我幫忙?我相信,孔子一定會眼睛裡噙滿淚花,感激的走到黑板前寫下:遲到者——孔子。教室裡想起了熱烈的掌聲。

後面的情景就更有意思了——

第二個遲到的人是老子,他住在道家,他的特點是平時在班上獨來獨往。口頭禪是:我又不想當班長,也不想當三好生,你管我幹嘛?面對老子這種玩世不恭,無所謂的態度最好的辦法是轉過頭,若無其事的看著他:

“兄弟,你知道幹什麼吧?”老子一定會滿不在乎的走到黑板前,輕鬆的寫下:遲到者——老子。若你聲嘶力竭的批評他,受傷的一定是你,他還會像看怪物似的鄙視你。

第三個遲到的是韓非子,他住在法家,平時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經常舉報張三、李四,同學們都躲著他,想不到他也會遲到。他遲到了,又怎麼辦呢?用對待老子、孔子、孫子的辦法可能都行不通,必須是適應韓非子文化的方法:怒氣衝衝跑過去,指著他的鼻子,發出驚天怒吼:“說!

為什麼遲到?是不是有意破壞班級紀律?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再回到座位上寫 1000 字的檢討,聽見沒有?”韓非子一定會肅穆的走到黑板前,重重的寫下:遲到者 - 韓非子。你越聲嘶力竭的批評他,他越感謝你的嚴格要求,要是你寬容待他,他說不定到老師那舉報你,受傷的一定是你。接下來遲到的是孫子,他住在兵家,他的特點是平時在班上思維敏捷,做事有板有眼,同學中也小有威望,他怎麼也遲到呢?可以冷靜的盯著他:

“請你認真說明遲到原因,仔細分析記錄你的名字有何意義,若不記你的名字會產生什麼後果?”孫子一番理智分析以後,會感謝你的提醒,毅然在黑板上寫下:遲到者 - 孫子。若是你不講道理,聲嘶力竭的批評他,他會衝上來和你拼命,受傷的一定是你。

……

以上所運用的讀書方法就是遷移法。首先,從歷史、文學作品中提煉與現代生活相關的特徵、精神與品質。其次,用這種特徵、精神和品質尋找生活中的人。第三步是藉助閱讀文化知識,思考如何運用。簡單的三步,讓讀書綻放無盡的魅力。

現在比較流行一個詞,叫“整合”。讀書,也可以整合。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將不同歷史、不同地域的人物相互“穿越”整合,從對比中瞭解文化的差異;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整合,比如從課內瞭解王二小的故事,從課外閱讀了解當時背景,甚至是八路軍穿什麼衣服等細節知識,歷史與文化盡收囊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將課內外閱讀與寫作整合,比如運用課內外閱讀知識,創作劇本,用寫作消化閱讀知識。此外,我們還可以將閱讀、寫作、藝術與文化教育基地的整合,每一處景點都有“魂”,但孩子在遊覽參觀時沒有讀出來,可用夏令營、採風活動等輕鬆的方式,引導孩子讀懂景點,通過這種閱讀的方式提升孩子的文化修養。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讀書,書中的一些知識信息和道德信息儲存在腦海中,再和實際生活相聯繫,孩子們就會覺得有話可說,有想法想表達。

作為家長,如果讓孩子光憑課堂上那幾本書是不夠的,一定要讓孩子多讀書,在孩子頭腦裡建立起一個小小“圖書館”,裝有一定量的好書,再運用閱讀方法,讓讀到的書,如清泉滋潤心靈,如畫卷描繪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